网络强国建设视域下网络精神家园建设浅析

2023-07-31 10:37胡玲玲,朱宗友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困境价值

胡玲玲,朱宗友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网络精神家园对网络强国建设来说意义重大。网络的平等性、交互性、匿名性特点让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到网络生活中来,网络精神家园的建设必然面临一些问题,比如西方文化对我国网络精神家园的“文化霸凌”、“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自我拉扯”、“言论集散地”的思想冲突等都给网络精神家园的建构带来挑战。因此,建设网络精神家园,一要加强网络生态治理,充分发挥网络生态治理的净化环境作用;二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基育人作用;三要培育积极健康、 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凝心聚力作用。

关键词:网络强国;网络精神家园建设;价值;困境;路径

中图分类号:D64;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3)02-0013-05

网络精神家园是依托网络空间,以网络文化为精神载体,为广大网络用户建构的意义世界和心灵的栖息之地,寄托着网民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人生态度。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较2021年12月增长3549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5.6%[1]。庞大的网民群体加上先进的网络技术激发了网络世界发展的活力,为建设网络强国积累了物质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网络强国战略,是构建网络精神家园的重要理论支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车联网等新技术快速发展,远程教育、在线医疗、远程办公等新业态迅速兴起,共享经济、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加速普及,焕发蓬勃生机。”[2]网络不仅是人们沟通交流的技术工具,更是联系着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每个网民都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的一员,其精神追求和价值选择对我国网络安全尤为重要,网络精神家园的建设势在必行。

一、网络精神家园建设的价值意蕴

在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的转换过程中,互联网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是一方面,而网络精神家园的建设是另一重要方面,因为在网络虚拟世界同样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思想冲突,需要建设网络精神家园来凝聚网民的精神世界,创建文明网络,给“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找寻生命意义和心灵归属。

(一)网络精神家园建设是唱响互联网价值主旋律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网络精神家园是网络用户精神世界的栖息之地,能够为网络用户提供正确的价值指引。“思想宣传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去占领” [3]。面对西方文化的网络霸权冲击,必须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网络精神家园,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能够引导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指引网络用户正确行使自己的用户权利。互联网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渠道,要在互联网上传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的爱国主义精神、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主旋律思想,凝聚全体网民的价值共识,规范网民的言行举止,让网民自觉遵守网络秩序,维护网络安全,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筑牢精神家园之基。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引领,网民就会感到精神迷茫,思想混乱,精神家园就会荒芜。另一方面,网络精神家园的建设能够增强网络用户的价值认同和政治认同。价值认同是网民对网络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规范的认同,是网民由自发到自觉的价值认识的过程。网络用户有了正确的价值认同,就会有抵御错误思潮和价值观的免疫力,从而对网络世界传达的主流价值真懂真信真用,自觉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个体的实践行动。当今社会,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民主选举等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是人们了解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新媒体渠道,是网民表达意愿最便捷的交流平台。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前,人民日报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受权开设“我为党的二十大建言献策”专栏,就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征求意见。活动推出后,各地网民踊跃参与,积极献言献策、集思广益,增强了政治认同。政治认同就是网络用户对网上传播的新思想新理论的认同,网络用户有了政治认同,就会自觉拥护党的领导,激发自身参与政治的热情,在乱花迷眼的互联网世界保持政治定力。

(二)网络精神家园建设是创建文明网络的题中应有之义

互联网事实上是一个虚拟的“网民命运共同体”,网络精神家园给“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找到了意义存在和精神归属,能够让广大用户在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里接受正确的思想熏陶,传播主流价值,形成人机良性互动,助力文明网络建设。一方面,文明网络建设的目的是解决网络上存在的不文明不健康现象,重点是培养高素质的网民。网民是网络精神家园建设的主体,是网络文化的传播者,科学用网、文明上网、规范传播网络信息、遵守网络秩序,是每个网民的基本义务,更是网民自身综合素质的体现。网络世界虽然是虚拟世界,网络用户可以匿名或隐藏真实身份,但是网络并不是混乱无序的,也需要依靠每个网民自身的素养来维护稳定的网络秩序,从而打造一个舒心安心放心的网络空间。同时网络用户还是文明网络的经营者、维护者,是网络文明创建的主力军。网络用户要时刻关注网络不文明行为,要坚持网上网下相结合,了解网络不文明行为形成的现实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举措减少乃至消除网络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文明網络创建能够提升网络用户的网络素养,增强其自律意识、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首先,网络用户在互联网上接受网络道德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规则意识,网络用户文明上网的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会更加强烈;其次,网络用户综合素养的提升,能够让他们有效辨别各种低俗文化和不良信息,其科学用网文明上网的主动性、自觉性会得到增强;最后,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是每个网络用户参与网络生活必须牢记于心的事情,网络用户不能因为网络是个虚拟世界而抱有侥幸心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文明网络创建可以帮助网络用户树立底线思维、法治思维,防止网络悲剧的发生。

(三)网络精神家园建设是营造天朗气清的舆论环境的现实需要

网络舆论具有多元化、情绪化、即时性的特点。网络舆论有正面舆论和负面舆论之分,这是网络用户不同观点的碰撞,而网络舆论正确与否,在于其是否符合主流价值观念,是否回应广大网民的心声。网络上“三人成虎”的事件比比皆是,尤其是一些拥有大量粉丝的“网络大V”往往扮演着“正义的角色”,利用自身影响力和粉丝力量在网络上造谣传谣,操控网络舆论导向,严重危害网络安全和社会稳定,污染网络环境。鉴于此,一方面要建设网络精神家园,做大做强主流舆论,传播正能量,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宣传导向,能够引导网络用户合法合规表达自己的意见,用正确舆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建设网络精神家园,掌握网络正确舆论的话语权,能够让广大网民形成正确的价值认识,输出正确的网络舆论,维护稳定的网络秩序,给网络用户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从而让广大网络用户精神上有“家园”之感,心灵上有栖息之地。

二、网络精神家园建设的三重困境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不受时空限制在更大更广的范围内传播信息。网络的平等性、交互性、匿名性特点让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到网络生活中来,网络精神家园的建设必然面临一些问题。

(一)西方文化对我国网络精神家园的“文化霸凌”

互联网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系统,在全球化背景下互联网能够帮助人们跨越时空、种族进行文化交流、信息传播、意识形態的渗入。当前,我国网络精神家园正面临着以西方国家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的“文化霸凌”。西方国家互联网技术发展早于我国,他们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语言优势,在全球大肆推行文化霸权主义,不遗余力地向我国网民渗透西方价值观念,拉拢一些“网络意见领袖”利用其庞大的粉丝群体,形成团体舆论风暴,意图破坏我国网络思想阵地和网民的精神支柱,造成网民思想混乱,危害网络秩序和网络安全,从而达到他们不为人知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一些西方国家媒体在互联网上恶意对我国进行不实报道,传播不负责任言论,如“中国阴谋论”“中国衰退论”,强调“西方文明优越论”,认为西方的制度是世界上最先进、最民主的制度。他们大肆推崇他们的普世价值观,妄图占领我国网络思想阵地,一味偏激地抹黑中国,却没有看到自己国家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西方这种“文化霸凌”是违背我国人民意志的文化入侵,危害我国网络空间环境,危害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网络精神家园的建设。

(二)“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自我拉扯”

为什么一些网民会选择沉溺在虚拟世界把网络当成真实的环境来对待,一方面是因为面对现实世界的竞争压力,一些网民产生了“鸵鸟心态”,选择逃避现实世界,把网络世界视为“超越尘世烦恼的世外桃源”,误以为自己在虚拟世界中找到了安全感幸福感,迷失在虚幻的网络世界之中。这些网民依靠在网络虚拟世界里获得的短暂快乐来麻痹自己,网络世界成了他们的“精神鸦片”,让他们不愿面对给他们带来烦恼、忧愁、焦虑的现实世界。另一方面,这些网民在虚拟世界体验到了现实环境中无法体会到的感受。由于互联网的平等性、自由性、匿名性特点,他们在网络世界可以抛开“现实自我”的一切身份符号象征,创造一个“虚拟自我”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情感沟通、休闲消遣。他们可以不受现实社会中本人真实身份的符号禁锢,不需要扮演与自己真实身份想符合的角色,他们能够体验到虚拟身份带来的快乐,不愿走出小小的“信息茧房”。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感兴趣的信息,屏蔽掉任何一切让他焦虑、烦恼的事情,长此以往这些网民就会陷入个人主义之中,缺乏对现实社会的正确认识,妨碍现实社会基本共识的达成。“当人们把自已的感情交付给网络的时候,人们就无可选择地把网络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的组成部分。”[4]沉溺于虚拟世界会影响网民在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网民会对现实世界产生陌生感、不信任感、恐惧感,在现实社会中无法立足,从而造成社会关系紧张,阻碍个人全面发展。网络世界虽然延伸了现实世界,但是人还是社会中的人,还是要回归到现实世界中来,回归到社会中去从事日常生活。网络用户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拉扯,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徘徊,这会让网络用户感到精神迷茫、无所适从,心灵没有栖息之地。同时,在虚拟与现实的矛盾中,网络用户容易对现实社会和网络世界之间的差异产生不满,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煽动,从而做出一些危害网络安全和社会安全的行为,这对网络精神家园的构建带来一定的挑战。

(三)“言论集散地”的思想冲突

互联网是各种言论的集散地,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网络言论自由,不同思想在互联网觥筹交错出现,必然会带来思想冲突。主要体现为:第一,西方社会思潮侵蚀我国网民的精神世界,冲击我国主流思想。互联网的超国界性让不同文化得以交流交融,西方社会盛行的以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为代表的错误思潮通过无形的互联网世界会影响我国网民的思想和行为,挑战我国网民的主流社会价值观。第二,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克难时期,各种利益关系相互交错,不同言论的呼声代表着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互联网成为各种言论的“发酵池”和多种思想的“交锋地”。造成这种思想冲突的原因主要在于:网络言论的深度、广度往往取决于网民个人素质和知识水平的高低,一些网民面对网络热点事件不够理性,不能全面地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仅从个人片面的视角发表言论。多数人的观点可能代表某一主流思想,一些网民情绪化的言论容易产生网络语言暴力和负面舆论,这对我国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和网络安全都带来极大挑战。思想冲突的存在,必然增加网络精神家园建设的难度。

三、推进网络精神家园建设的现实路径

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世界各国在互联网的无形作用下联系越来越紧密,我们都是“地球村”中的一员,虽然互联网是虚拟的、无形的,但是网络用户却是有形的、可见的。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网络精神家园建设,打造一个清洁美丽、和谐安全的网络空间,既是国家、社会的责任,也更是每个网民的责任。

(一)充分发挥网络生态治理的净化环境作用

现在,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娱乐不可缺少的重要平台,其占据了网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半壁江山。一些网民在享受海量的知识信息,进行情感交流的同时,却把网络环境搞得不尽如人意。一些网民依靠网络的便捷性,从事违法交易,如网络制毒贩毒、制假售假、金融诈骗等,破坏网络安全环境;网络谣言时而出现,干扰网民视听,造成网民价值取向混乱、思想观念冲突加剧;一些低俗、庸俗、媚俗文化借助网络平台传播,污染网络环境,损害网络精神家园的健康肌体。对此,近年来,国家网信办持续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针对影响面广、危害性大的网络生态突出问题进行重点整治,清除危害网络环境的污染源,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切实保护网民的网络合法权益。

网络法治建设和网络监督是加强网络生态治理、建设网络精神家园的鸟之双翼、车之双轮。首先,互联网生态治理要加强网络法治建设。虚假的网络言论是网络谣言形成的温床,网络暴力、网络犯罪加剧网络生态治理和网络安全工作的难度,更是干扰着网络精神家园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抓紧制定立法规划,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法律法规,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维护公民合法权益。”[5]依法治理是维护互联网安全的重要手段,是构建网络精神家园的刚性约束。毕竟互联网不是法律真空地带,对于那些触犯法律的不当言论,必须依法严惩,做到违法必究,要用有形的法治扎紧网络这个无形的笼子。《中华人民共和國网络安全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为维护网络安全,净化网络环境、加强网络生态治理提供了法律保障,对于在互联网依法治理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及时总结上升为制度、转化为法律,依法规范网络秩序,保护网民正当权益,营造良好网络环境,遏制网络乱象滋生蔓延。其次,为了营造清朗的网络精神家园,必须加强网络监督。“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6] 对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使用者和服务平台要加强监督管理,规范信息传播内容,能够让网络信息更加公开透明,网络生态环境更加和谐健康,对维护网络空间秩序,营造清洁美丽互联网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基育人作用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形式,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时代的与时俱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导向性和渗透性,规范着网民的思想和行为。一方面,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对网民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本国情教育,引导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增进网民对我国现实国情的了解,激励网民积极投身民族复兴伟业。另一方面,要用好载体着力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第一,用好文化载体。文化是精神家园的灵魂和血脉,网络虽然具有虚拟性,但是网络精神家园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来源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各大网络平台、视频网站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丰富网络用户的精神生活;第二,用好活动载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理论活动,又是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是培育网络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比如,设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及时推送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更好地向网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第三,用好语言载体。可以运用一些接地气、生动活泼的网络语言拉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网络用户之间的距离,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让更多网络用户自觉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入脑入心。

(三)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凝心聚力作用

网络文化是构建网络精神家园的精神载体,是凝聚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粘合剂,正是因为有了网络文化,网络世界才有了属于人的意义和价值。一方面,要发挥网络文化的凝魂聚气作用,用文化的力量凝聚起广大网民的向心力,增强网民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首先,要创新网络文化产品,满足网络用户不断增强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大做强网络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形成我国自主的网络文化品牌。其次,要充分借鉴国际上其他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做大做强我国主流网络文化,再输出我国优秀的网络文化,让更多的人喜欢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化。另一方面,要发挥网络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化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为个人的成长成才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力量。塑造网络用户喜闻乐见、健康和谐的网络文化,占领网络思想文化阵地是当务之急。我国的网络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部分,区别于资本主义网络文化。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 做强网上正面宣传, 培育积极健康、 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6]我国网民要坚定“四个自信”,尤其要坚定文化自信,在互联网上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用网络先进文化筑牢精神家园,清除一切危害网络精神家园的精神毒瘤。网民要自觉接受网络文化熏陶,提升个人的思想素质、道德修养和知识素养,增强抵制低俗恶俗文化的精神动力,牢牢守住网络文化的意识形态阵地,更好地做我国文化的网络传播者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

[1]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EB/OL]].(2023-03-03)[2023-03-11].http://news.youth.cn/gn/202303/t20230303_14358084.htm .

[2]中共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J].求是,2020(22):59.

[3]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1-07-02(01).

[4]李玉华,卢黎歌.网络世界与精神家园 网络心理现象透视[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40.

[5]習近平.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 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N].人民日报,2014-02-28(01).

[6]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02).

An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twork Spiritual Home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Network

HU Lingling, ZHU Zongyou

(College of Marxism,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Anhui, 236037)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Party Congress clearly puts forward the need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network country and digital China. Building a network spiritual hom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network country. The equality, interactivity and anonymity of the Internet allow anyone to participate in online lif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spiritual home on the Internet is bound to face some problems, such as "cultural bullying" by Western culture on China's spiritual home on the Internet, "self-pull" between the "virtual world" and the real society, and "speech staging". The "self-pull" between the "virtual world" and the real society, and the conflict of ideas in the "speech distribution center" all bring challeng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twork spiritual home. Therefore, to build a spiritual home on the Internet, we must first strengthen the ecological governance of the Internet and give full play to its role in purifying the environment; secondly, we must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the Internet and give full play to its role in strengthening the foundation and educating people; thirdly, we must cultivate a positive and healthy, upward-looking Internet culture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cohesive role of Internet culture.

Key words: cyberpower;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spiritual home; value; dilemma; path

猜你喜欢
困境价值
困境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论狭义平等理论的三重困境
中国“富二代”家庭教育的困境
刑事禁止令执行的困境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