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

2023-08-02 12:36陆蔚罗加详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

陆蔚 罗加详

摘  要: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带动了来华留学生规模的日益增长。积极健康的心态是来华留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高校留学生培养质量、推动留学生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由于语言、文化、人际交往等障碍而引发的留学生心理问题值得高校管理人员的重视。文章通过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来华留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剖析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优化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高留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以期帮助留学生在华生活学习期间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校;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4-0139-04

随着“一带一路”的持续深入和高校教育国际化的不斷发展,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学术方面带来了重要影响。来华留学生从不同的国家千里迢迢来到中国,面对不同的环境、气候、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等,在不同程度上会产生一些如孤单、焦虑、敏感等情绪,严重者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1]。因此,本研究通过调研充分了解来华留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留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疏导和预防措施,帮助留学生以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面对在华的生活和学习[2]。

一、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提升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客观需要

高校的教育国际化水平是学校建设“双一流”的重要指标,来华留学生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着自身的成长成才,也直接影响着留学生的培养质量,为高校对外开放和建设“双一流”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时代来华留学背景下,提质增效是来华留学教育所遵循的宗旨,来华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培养来华留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前提

来华留学生怀揣着美好的梦想从不同的地方来到中国求学,离开父母,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在困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解决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进而可能出现休学、退学的情况。身心健康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首要前提,因此,持续关注留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调适方法,塑造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对留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建设安全、文明、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随着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增长,留学生群体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安全稳定对学校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影响。学生因语言、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以及经济压力、学业压力,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一旦疏导和干预不及时,就会直接给校园安全带来隐患[3]。来华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建设安全、文明、和谐的校园非常重要。

二、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部分来华留学生都处于青年时期,大多处于18~22岁的年龄段,青年时期是人生中最活跃的阶段,心理发展需要在良好的环境的熏陶和指引下,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认知中不断发展和完成[4]。他们尚未建立完整的自我认知,如果不能够客观、全面地看待自己,就会导致人生目标缺失、对生活感到迷茫。同时,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在进入一个新的文化环境时,会有不适应的感觉,有的留学生能够很快适应新环境,其心理健康状况就会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但有的留学生因很难适应,会产生愤怒、自闭、抑郁等负面心理情绪,后续又因学习压力、社交压力等而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5]。本研究以宁夏医科大学的留学生为例,根据调查,来华留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日常生活

留学生来到中国,走进学校,气候、饮食、语言、生活习惯、住宿习惯、交通等等都和自己生活了十几年的环境不一样。首先是对四季变化气候的不适应,比如宁夏医科大学的留学生大多来自南亚、中亚、非洲等国,他们习惯了炎热的天气,到了秋冬季节,不注意保暖就容易引发感冒,身体不适更易引发留学生的思乡之情。其次,气候和饮食的变化会引起学生的水土不服,严重则会产生过敏、眩晕等生理反应,进而导致焦虑情绪和抑郁心理,影响留学生的身心健康[3]。最后,留学生第一次背井离乡,缺乏独自生活的经验,在遇到困难时不知所措,便会出现紧张、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在宿舍中,不同国家的同学住在一起,会因为文化的差异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导致人际交往不和谐,这也是留学生产生焦虑、恐惧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不良的心理状态不断显现并没有及时疏导和控制,会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学习方面

无论是学习专业知识还是汉语,学业困难都是留学生面临的一个问题,如果一直无法适应并做好自我调节,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落差。留学生在学习方面主要有两方面的困难。

1. 语言困难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工具和载体,部分留学生来华之前汉语水平基本为零。对于英语授课的留学生,有的生源国官方语是英语,这些学生和同学、老师的交流基本没有问题,课程和考试对于他们来说都没有语言障碍;但是,一些“一带一路”国家的学生,由于英语不是官方语言,在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中就会出现语言障碍,容易产生较大的学习压力。对于中文授课的留学生,他们在开始专业课之前,学习了一年的汉语,日常交流已无障碍,但是面对难懂的专业医学知识,学生就难以完全听懂授课内容,跟不上课堂进度,下课后需要花费中国学生两倍甚至三倍的精力去学习,这样就容易产生苦闷、紧张、焦虑、自卑的问题,情况严重者可能产生自闭,这对于学生的学业以及日常交际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2. 学业困难

每个国家的教育体制、教育理念以及考试方式都不同,因此学业困难成了留学生面临的共性问题。有的留学生原本很优秀,但因为无法适应中国的学习方式和考试方式导致学习成绩持续下滑,进而产生自卑感;有的留学生因为考试的压力太大出现头疼、眩晕等症状而选择缓考。一部分留学生经常为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感到焦虑,这些都容易让留学生产生心理失衡,长此以往,就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社交方面

来华留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较为敏感。一方面,来华留学生都是单独成班上课,缺少和中国学生交流的机会。为此,学校也经常组织一些活动让留学生融入进去,大家相互也愿意交朋友,但是由于语言、文化的不同,留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害怕产生冲突,便很难融入中国学生的圈子,活动之后通常就很少联系。另一方面,留学生入校后都会寻找自己国家的伙伴,长此以往,交际面就变得越来越窄,自卑、郁闷、急躁等负面情绪会随之产生,如果没有及时排解,就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心理问题[6]。

三、来华留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困境

目前,各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及工作机制已成熟,但是,由于留学生的特殊性,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未全面覆盖留学生,这就形成了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死角。

(一)师资不足

学校虽然配备了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和心理健康咨询师,但很难覆盖留学生,部分专业咨询教师受英语水平的限制,制约了留学生的个体咨询服务工作。

(二)工作机制问题

为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各校都为大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期举行培訓、团体辅导,开展形式新颖的活动[4]。然而,在留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并未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其中。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留学生也因语言障碍等很难参与进去。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由辅导员主动发现,及时介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而西方高校的心理咨询都是需要学生主动去咨询。因此,当留学生发现自身出现心理问题后,想去咨询,但因无法很好地与咨询老师交流而最终放弃。

(三)家庭支持系统问题

有效的家庭和社会支持对于学生面对困境和挫折时可以给予很大的帮助。留学生身处异国他乡,面对困境,家长无法真正体会到学生的真实情况并且无法帮助学生解决,学生就得不到适当及时的心理支持,就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四、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为不断提高来华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校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理念,开设留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预警机制,预防不良心理问题的产生[7]。

(一)开设留学生心理健康第一、第二课堂

当下,各高校均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然而,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依靠辅导员老师进行零散的谈心谈话,因此,学校应该应针对留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积极推动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科学化、系统化。首先,在教学计划中,应结合留学生在语言、文化冲突、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利用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如案例分析、心理知识科普、团体辅导、户外素质拓展、沙盘游戏等,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下学习,提高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在第一课堂之外,可以积极为留学生开设第二课堂,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缓解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压力。一是可以节假日为依托,在考试季、毕业季开展心理教育讲座,评估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时借助学院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媒介,定时推送心理健康科普知识,向留学生传授心理自我调节技能,帮助留学生解决心理问题[7]。二是依托“5·25”“9·20”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活动,如“一封家书”“德心应手”“寻夏幸福”“我的情绪我做主”等活动,让留学生也融入其中,在丰富留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促进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扩大留学生的交际圈,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喜爱和认同,进而助力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

(二)创建心理档案,建立心理健康筛查及预警机制

在招收来华留学生时,应对学生是否有既往心理疾病进行询问并慎重考虑是否录取。来华留学生入校后,留管人员要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为每位留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对于学生的家庭背景、文化背景、心理状态进行记录,重点关注单亲家庭、行为异常的留学生,定期对这类学生谈心谈话,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给予人文关怀。每学期初,要开展留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对于测试结果显示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及时疏导,必要时要采取干预措施,做到早预防、早干预。同时,要建立健全留学生“宿舍-班级-辅导员-院领导”四级心理问题预警机制,加强对宿舍长、班干部的培训,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辅导员及时疏导干预,打通校内校外转介渠道,提高危机干预的时效性,及时阻断危机源头,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7]。

(三)加强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

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师资队伍,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同时需要兼具较高的语言水平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一方面,要打造专业的留学生管理团队,组建留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小组,主要由辅导员组成,负责解决留学生的日常问题。留学生辅导员和留学生的联系较为密切,辅导员要定期走访宿舍,约谈学生,掌握留学生的心理状态。但由于辅导员都非心理学专业出身,需要定期安排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国家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培训,提高发现留学生心理问题的敏锐度,尽早干预,尽早治疗。另一方面,要组建合格的教师队伍,针对留学生的特殊性,单一的课堂教学无法满足留学生的需求,因此,任课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调动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专业教师要了解各国的文化背景,提高与留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共情能力,这就需要定期对专业教师进行跨文化知识的培训,让老师掌握工作技巧,防止跨文化交际冲突问题的发生,这样才能有效针对留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疏导;同时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研究,推动研究成果的实际运用,助力高校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

(四)激发朋辈心理辅导的积极性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非专业人员对于需要心理帮助的人进行心理帮扶,最终实现互助的成长模式。因此,相比起专业培训和辅导,朋辈心理辅导主要发生在朋友和亲人之间,针对自身的问题,进行自发的帮助,让朋友和亲人能够感受到温暖和关怀,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

因此,针对留学生经常封闭于本国留学生的朋友圈,缺乏和外界的沟通和交流,容易产生孤单、无助、抑郁的心理问题,朋辈心理辅导会弥补专业辅导人文关怀不足的问题[6]。学校可以依托留学生心理辅导站,借助校园咖啡角、文化角等地方为留学生搭建心灵沟通平台,推荐中国学生心理委员以及留学生志愿者自愿参与,用自己的经验帮助有困难的留学生,缓解留学生的思乡之情,提升留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专业老师定期和志愿者交流,给予心理知识培训,传授朋辈心理辅导的方法,让志愿者能够帮助更多的留学生减轻心理压力,顺利完成学业。

五、结语

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华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其培养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应高度重视来华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借鉴学校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断探索适合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培养留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促进校园和社会安全稳定,助力来华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丁秋菊,刘鹏丽. 关于高校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 教育现代化,2020,7(33):118-121.

[2] 英雯,肖艳宇.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培育路径研究[J]. 智库时代,2020(15):297-298.

[3] 张爽. 高校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J]. 中国轻工教育,2021(03):52-56+78.

[4] 丁学忠,王岩,肖易寒,等. 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探索[J]. 绥化学院学报,2019,39(06):123-125.

[5] 桑英梓. 提高新时代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之路径[J]. 高校辅导员,2020(03):71-73.

[6] 谢婷玉. 高校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研究[J]. 高校后勤研究,2021(02):86-88.

[7] 郝春红. 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探究——以河南科技大学为例[J]. 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16):172-173.

(荐稿人:李昕昕,长沙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全英文授课临床本科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