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放有度”的小学科学探究学习

2023-08-03 07:18柳桦
广东教育·综合 2023年7期
关键词:灯笼汇报灯泡

柳桦

小学科学课堂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和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尽量放开课堂空间与时间,让学生能自主发现、自主探究。但在现实中,由于受众多因素影响,许多教师并未真正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课堂更多是采用了验证性探究或结构化探究,导致学生没有真正的思考和推理归纳过程,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要让学生真正自主地参与到科学探究中,就要敢于放开课堂环节,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但放开要有度,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这就需要教师在“放”的基础上进行“收”。

一、探究问题的放与收,体现问题的开放性与针对性

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奠基石。科学探究从本质上看,就是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进而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想让学生更深透地去探究,教师就要从问题意识下功夫。可在现实的教学中,更多是以教师提出的问题为中心,学生硬性地接受并进行“验证式探究”,无法达到实验目的。因此,教师应积极创设与课堂探究相关的生活情境,放开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环节,让更多学生能参与到情境的观察、思考中,使探究问题更富有开放性。但考虑到学生认知尚浅,缺乏问题的提出技巧,有时会出现一些无关紧要或超纲的问题,所以教师在开放问题的同时,需将学生提问的方向收至本课的主题,使问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在“我的小灯笼”一课中,笔者在导入环节给学生呈现自制的灯笼并询问:“如何能让灯笼变得耀眼?”学生自然想到点亮灯笼。顺着学生的想法,笔者将灯笼下方的导线与电池相碰,让灯笼发光。趁着学生惊讶之时,笔者再将灯笼内部的结构进行展示,并拉高声调问:“针对灯笼里面的装置,你们有什么想了解的?”学生此时便将注意力集中在灯笼内部,并陆续提出以下的问题:“要怎么连接电路才能点亮小灯泡?点亮灯泡要用到哪些材料?灯泡为什么能亮?”这些探究问题既有开放性又不失针对性,提问的过程提升了学生善于观察与敢于提问的能力,为后面的探究夯实了基础。

二、实验探究的放与收,体现探究的多样性和时效性

实验探究是科学课堂的“活灵魂”。它不仅能活跃课堂的气氛,还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更多是让学生进行“按方抓药式”操作,表面上看似学生都在认真地探究,实质上科学素养得不到质的提升。因此,想真正提升学生素养,就要放开实验探究,让学生亲历实验探究过程,从而挖掘出更多的实验方法,让探究变得更多样化。由于各组学生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不一,导致有些小组会显得无所适从,因此在放开探究的同时,教师要将探究方向收至实验原理上,让学生明晰原理后再进行设计和探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迅速找到实验设计的方向,才能在确保探究时效性的基础上拓展多样性。

“我的小灯笼”中的实验探究主要围绕如何利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去点亮小灯泡而开展。为了放开探究环节,笔者首先拿出三样材料供学生观察、摸索。由于灯泡构造对学生而言较为生疏,因此笔者提前出示大灯泡示意图和相关结构名称,给学生的观察和结构黏贴提供方向。此后,笔者再以小灯泡的解剖图和工作原理来验证学生的初步想法,使学生对灯泡的内部结构有更深的了解。有了灯泡工作原理这盏“指路灯”,学生便能轻松地设计实验,并在探究中迅速找到多种连接方式。

三、汇报交流的放与收,体现思维的发散性和互补性

汇报交流是学生对科学探究中的发现进行阐述说明、概括的过程,起内化、总结的重要作用。在平时课堂中,汇报较多是“一人说,众人听,下人随”的模式。这种模式缺少思考交流的过程,不仅会产生重复性汇报,学生也容易忽视该环节。因此,教师应该放开汇报交流环节,让学生不仅能阐述讲解自己的发现,也能从交流中听取更多的观点,从而进一步地提升自己的质疑和表达交流能力。但要注意,放开并不是放任,教师应将汇报核心收至不同的发现或见解,让学生提出相关的支撑证据。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打起十二分精神去关注和补充汇报成果,从而形成高效且精确的探究成果。

在“我的小灯笼”探究中,笔者首先在探究过程中寻找了较少点亮方法的小组,让他们优先汇报。其他组则认真倾听,并在记录单上圈出不同的方法。待汇报完毕后,再对前面汇报进行补充。而其他同学则要时刻关注汇报者的观点,判断是否正确,方便交流中切磋琢磨。比如有小组提出:“灯泡斜着放在电池正极上连接可以点亮,是一种新方法。”有小组持否定看法,提出“灯泡斜着放跟横着放都是一样的,均是灯泡的金属螺旋外壳连接在电池正极,所以不算新方法”。就是这样收放自如的汇报,让学生的汇报成果不断互补,从而快速、精准地得出结论: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点亮灯泡的方法有四种。

四、概念建构的放与收,体现概念的差异性和严谨性

概念建构是科学课中尤为重要的环节,需要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来分析和理解整个探究过程,从而整理出较为正式的科学概念。但由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他们在建构概念时就会见仁见智,出现形形色色的“概念”,具备一定的差异性。于是,许多教师为了节省时间而直接给出概念,忽略概念建构过程,导致学生似懂非懂。因此,教师应大胆放开概念建构环节,让学生亲历归纳、提炼和重组知识的思维过程。但教师也要考虑学生的学情,在放开的同时将概念收至正确的学术用语上,使学生不仅能体会概念的差异性,同时还要逐步拆除表象认知的“脚手架”,规范对概念的认知。

在“我的小灯笼”一课中,学生清楚4种点亮的方法后,就要进入概念建构环节。这里笔者巧妙地设计了绘画“电流流向图”环节。其中有小组发现:灯泡要亮起来,电流要从电池正极出发,经过灯丝,再回负极。而有些小组将电池内部的电流方向也画了出来,于是他们发现:电流要形成循环的路线才能让灯点亮。就这样,学生建构了不同层面的“概念”,虽跟正确概念已相差无几,但由于学情关系,学生就是无法用规范的词语来建构,因此只要学生建构至接近正确概念,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引导至学术用语“闭合回路”上。只有在收放有度的概念建构中,学生才能明确概念所表达的意义,才能将概念深记,才能真正提升建构和理解的能力。

五、知识应用的放与收,体现应用的广阔性和代表性

知识应用是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原理的深度理解与灵活应用,它要求学生能将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一定的提炼和升华,然后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有学生灵活应用知识时,才算是真正掌握和理解了知识点。虽然许多教师都会设计知识应用环节,学生也能列举数不胜数的例子,但由于现在一节课中涉及到的科学概念、原理远不止一个,所以在放开应用的同时,要让学生指出应用的概念和原理。只有这样,才能在保障知识应用广阔性的基础上体现应用原理的代表性,才能确保学生学有所得和学以致用。

在“我的小灯笼”应用环节中,笔者让学生根据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进行生活应用,同时要求解释应用的原理。学生在得到教师的引导后,纷纷举出以下的例子并做出合理的解释:“如果接通电路后,灯泡或者其他电器无法工作,那是因为没有形成闭合回路。”“家里的开关就是应用了断路的知识点,只要断开开关,电路无法形成闭合回路,用电器就停止工作了。”……就这样,在张弛有度的环境下,学生能够自主地升华知识,将知识和生活问题巧妙地联系到一起,大大提升了知识应用能力和强化概念理解能力。

注:本文系廣东省基础教育小学科学教研基地项目(中山)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灯笼汇报灯泡
灯泡创意秀
防疫关隘,我向省长汇报
点亮小灯泡
点亮小灯泡
糊灯笼
电视汇报片的艺术表达
鸟与灯笼
挂灯笼
挂灯笼
我每天都得“早请示、晚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