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康随感

2023-08-03 07:20何菲
食品与生活 2023年1期
关键词:上海

何菲

我的2022年, 感觉到12月20日结束了。

那天晚上,我还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观看了上海党外知识分子新年音乐会。约好同行的同伴们都“阳”了,在家头疼脑热,与新冠病毒对决。5 张音乐会门票,结果只去了我一人。

人间随处有乘除,与其在家惶惶不可终日等待靴子落地,不如做爱做的事。一个人的知识体系,就是他认知世界的蓝图。走在空荡荡的复兴中路,心里还是愉快而充实的。听了新年音乐会,这一年才算完整,“阳”了也值了。

回家后的深夜果然“阳”了。靴子落地,满心踏实。

发了几天烧,各种诡异的症状一个也没落下,不像描述的那么瘆人或轻飘飘,且与感冒没半毛钱关系。如果一定要找个对标感觉,大概是中毒吧!身体难受时我会和病毒说话:“奥密克戎兄,你乖点啊,别折腾姐。姐也会给你吃点好吃的,咱们好好相处十天半月,不用非得你死我活地搞对抗。”

如果总是不亮

那就抹黑生存

一旦

看到了曙光

那就

立即起飞

2022 年我只离开过上海4 次,其中2 次去了太仓。记得11 月底从太仓出差回来时,我还曾有5 天“随身码”上被赋了一条红字,有了诸多限制,但那次去太仓与闺蜜看到了上海还不曾出现的秋色,去了南园,去了双凤,与太仓老友喝了咖啡,还抽空去了趟苏州,看望了闺蜜的老同学,吃了三虾面。

从太仓回来的第二天,我走了个“后门”,与闺蜜在我家附近的居酒屋吃到半夜,同席的还有一位年轻的作曲家。我们三人喝了一瓶“雷司令”、一瓶“长相思”、八壶“一滴入魂”清酒和三大杯啤酒,然后走在梧桐叶满地的午夜的西区,醺然而归。那夜踩着干燥厚软树叶的感觉忽而仿佛还在昨天,忽而又觉得过去了三五个月,可见时间的流速不是均匀的。

从青春作伴走来已经十几年了,今年我们高频率使用一个词汇——应约尽约。时间提前量尽量小,人员范围尽量小,人必须对,在对的磁场里,怎么都对。快意江湖,千言万语,都在酒里了。

回顧2022 年4 月和5 月, 之前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我做了100 多顿饭。在艰苦的日子里,我经常听一首粤语歌《高山低谷》,以距离为母题,一静一动都在山水之间。7 月初,可以大方明正地坐下相聚了,我和好友们连喝三杯,一杯敬过去,一杯敬未来,一杯敬刚刚逝去的友人。好友拼命往我的盘子里夹鲍鱼和大虾,可能怜惜我静态管理时肉吃多了。有人喝醉了,睡在地板上直到半夜,而他曾设计建造了上海地标——东方明珠塔的裙房。回家车行在延安路高架上,“魔都”灯火依旧精致典雅,其高级冷艳气质远非其他城市可比肩。上海说不出有什么不同,依旧人畜无害的样子,不过确确实实不太一样了。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口元气,不知何日才能复原。

对我而言,2022 年并非十分不堪。我不做生意,不创业,有工作无贷款,日子丰俭随意,有点思考能力,还会码几个字,生活暂时是不犯愁的。不能起舞放飞的日子比较寂寥,对于一个成年女性也算不上非常不能忍受。以我的性格,既不可能去哗众取宠,通常也不会文明降维,所以这一年顶多算是碌碌无为,乏善可陈。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汇山河。实话说,2022 年写作的难度与渴望表达的高度,是超过以往许多年的。

疫情3年,许多人越来越喜欢安静与纯粹的生活,重新拾起书本并珍视亲情。成年人的世界,现实领域的重要构架已然定局,要在生存空间和心理延拓上有实质性突围,是很难实现的神话。前些天看吴晓波的年终演讲,看到两句话,心里“咯噔”了一下:“天如果总是不亮,那就抹黑生存,一旦看到了曙光,那就立即起飞。”

打车时常与司机聊天。不少司机以前是开小公司或小饭店的,操上海口音,车也是自己的,弄得干干净净、香喷喷。他们说等景气恢复,还是想把公司或饭店开下去,开网约车挣钱只是权宜之计。至于何时能恢复景气,这不好说,于是就都沉默了。最后我说,等放开以后,慢慢会好的吧!

上海的动人之处在于上海市民在市井气息之中的城市现代文明共识,以及一种共同的精英期冀。与其天天躺着刷视频发牢骚,不如事情先做起来,生活费先赚起来。上海也许不再是一颗明珠,但经历了2022 年,也许会让她更加坚毅,更加文明,更加通透。

2022 年也有几个友人的饭店关门了,及时止损、保存实力是重要的。12月初好友张罗了一顿乌鱼宴,可以自带食材。长风公园地区偌大的体面餐厅,这两年门可罗雀。一顿不过1 000 元出头加工费的饭,经理还坐陪了全场。走出餐厅,不胜唏嘘。打开电视机,天天聊天的友人在某频道打广告、送福利:吃饭3.9 折,十道菜298 元,良心出品,欢迎惠顾。而我早餐溜达到附近汤包馆堂吃,却发现涨价幅度近三成。

到家后,给我送快递的顺丰小哥是一张新面孔,问到之前的小李呢?新小哥说,小李得白血病,回老家了。心里又是一阵凄惶。想起那两个月,是快递小哥与苍蝇小馆艰难的连起了上海这座2 600 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全域静态管理期间的物资生命线,不能忘。

疫情把全世界的运转逻辑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疫情以前,全球飞、主要负责亚太市场的迈阿密发小在2020 年大年初一仓皇离开上海后,再没回来过。疫情之后他第一次出国度假,是今年8 月和他居住在上海两年半没见的父亲相约巴黎。今年春夏那几个月,他一直活在上海时间里,对哪家超市、药房、生鲜店的开业情况如数家珍,他记挂着80 岁的老父亲,我也神往阔别7 年之久的巴黎。他说,这辈子,我们总得安排至少一次去巴黎喝咖啡吧!

连着发烧4 天,第5 天,我转阴了。黄桃罐头也没吃。病中口淡,一天想吃甜的,鲜奶小方、豆沙糕、坚果巧克力轮流登场,次日就扔一边了;一天想吃咸的,西班牙火腿、黑橄榄、黑胡椒牛肉……还拼命喝鸡汤,虽然也喝不出鲜味。转阴后依旧每天一个主症状,像每天的主菜。奥密克戎康复得慢,把人伤得不轻,很长时间让我像一具行尸走肉。等踉踉跄跄闯过这些症候能出去走走时,已是2022年的最后两天了。

走出门,恍如隔世。年味最浓时,是等待过年的前半个月。以前每到12月便是一年中最忙的月份。除了年底工作小结,项目结项、年度选题论证、专栏收尾、各种务实务虚述职会之外,还有来自各组织、机构、条线、圈子、个人,以各种名义出现的尾牙。锅里见明年,中国人的情感深处有很多不分你我的连体之爱必须用吃来表达,且许多人靠着转瞬即逝的欢乐回忆,能度过漫漫一生。

2022 年底,上海闹市格外萧瑟。每天像开盲盒,周围人不断爆“阳”,不得不将活动半径压缩再压缩,习惯性将繁花似锦断舍离。能和友人们拔炉煨芋、扫雪烹茶也成了一种奢侈。低欲望社会,一切向内求诸。从被动的缺,到主动求缺,也是思维的一种精进吧!连曾国藩都给自己的书舍取名“求阙斋”。

街上比我想象中人多,口罩下的眼睛很是淡然、悠然。幸福里的“幸福集荟”已经撤柜了。走进“一尺花园”,习惯性的拿出手机打算扫码,旋即才想起来这个动作也已过气。新“上海影城”已经露出了骨架,而这一带曾经星罗棋布、排着长队的核酸亭,如今已是门可罗雀,像是一种业态的遗存。在我每次经过“欧登”保龄球馆时,也会有这种感觉。

去淮海路走了一走。这些年上海人的着装风格从高级商务风转向了码农风再转向厅局风,展现了社会价值审美取向的变化以及阶级崇拜。年轻人十分渴望共享这类衣服带来的沉稳气场、权威感、阶层感和可能性。

至少在我眼里,最传统的那段淮海路已经不再是香街美陈。淮海中路上的枝枝杈杈,比如茂名路、南昌路、思南路、雁荡路等等,陆续有小店开了关、关了开,新陈代谢速度不同而已,乍看不习惯,却也习以为常。在淮海路的鼎盛時期,五步一个内衣店,十步一个钟表行,还有各式各样奇怪的小店,比如做石膏手模的,卖东南亚佛牌沉香的,卖苏州丝绸、云南火腿、各式烘焙的……同时期的烘焙店我记得有“克莉斯汀”“香特莉”“可颂坊”等,“宜芝多”算是其中翘楚,渐渐地都没有了。

真要惆怅,是惆怅不过来的。惆怅皆因经历少,心平只为折磨多。

一次“阳”,让一切恍如隔世。“阳”让我们一夜沧桑。阴阳已不是简单的病毒载量,而是承载了3 年的集体记忆。有时看到“阳”这个字都觉得是梦魇,它被赋予了太多。我们这代人,很小时候就会背《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小的思想里就注入了忧患意识与鸿鹄之志,要当穿裙子的士,难免累心。

“阳”过以后,我在想忧乐的顺序也是可以变通的。要习惯不做任何中长期规划的日子,只专注当下,享受当下。所有的最好,不过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刚刚好。

希望2023 年刚刚好。

猜你喜欢
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城投
上海之巅
上海城投
上海城投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上海的新使命
上海“进博”开创未来
第四届CWIEME上海展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