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教育引导路径研究

2023-08-04 22:12丁放周鑫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失范大学生教育

丁放 周鑫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空间的主力军,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网络侵权和言语不文明等现象,这主要是由于网络道德教育不足,大学生自身网络素养欠缺和监管不力造成的。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培育网络道德意识,净化网络空间环境内容,建立网络道德教育机制和完善家庭网络道德监督,由此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预防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中树立远大高尚的追求,使大学生成为知底线,讲道德的新时代优秀公民。

关键词:大学生;網络道德;失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3)07-00-03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也日益凸显,网络暴力、网络犯罪等问题层出不穷。大学生对新兴的网络技术适应程度高,接受速度快,已经成为网络使用的主要人群。然而,由于网络道德教育缺失和自身约束力的不足,大学生群体也是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高发人群,存在语言暴力,制造谣言等损害他人身心健康的问题,在网络信息茧房中无法辨识信息,逐渐迷失自我,对网络环境的净化和社会发展造成干扰。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需要与时俱进的精神,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下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内涵及现状分析

(一)网络道德内涵

网络是信息的集合,它的出现,意味着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信息的资源共享。但究其根本,网络终究还是人与人的一种交往方式,只是这种方式由面对面交流变成了一串数字代码。因此,网络更像是一个新的社会构成形式,仍然具有社会属性。道德的原本概念,是存在于社会意识和大众心中的一种行为规范,是除法律外的一种行为调节体系。而在网络中,网络道德是指在人与技术或人与人的交流过程中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由于网络脱离了现实的交流,因此网络道德与现实的特点又有所不同。网络脱离了现实社会,原本的“熟人社会”的行为模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网名,这也会导致部分人群在使用网络时会表现出与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双重性。因此,在道德评价体系不足的情况下,网络道德的规范需要公民具有更强的自律性,需要网民对自身行为做出更强的约束,自觉承担净化网络空间的义务。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对大学生的全面化素质化发展的重视,我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逐渐提高,然而,我国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整体水平一般。首先,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完成作业或论文,出现抄袭他人研究成果,或者使用盗版软件的现象,在获取学习资源过程中出现侵权问题。其次,大学生在网络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言语不文明的问题,这可能是由于大学生对网络的认知不够,认为网络是与现实世界相分离的地方,故而他们的行为模式与现实中有所差别,对自身的道德标准要求不高。最后,部分学生存在不良的网络使用习惯,有自制力降低、自我约束能力差的问题,我国大学生的整体网络道德思想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引导问题亟待解决。实际上,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方式还与家庭教育、家庭资本等客观因素有较强的联系[1]。这启示网络道德教育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展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个性化教育。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原因剖析

(一)道德教育的缺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行,大学生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但当前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这表明有些高校的教改没有做到位,只重视理论教育而缺乏对大学生有针对性的网络道德教育。首先,教师缺乏道德教育的理念。道德是一种习惯,需要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当前,高校缺乏有效的道德教育体系,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内容空洞乏味,难以引起学生对网络道德的学习兴趣,缺乏对学生的塑造力培养。同时,德育教育者不能对学生展开个性化教学,学生由于自身年纪、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识标准不统一,对自身的道德约束力也不一致,而对待德育的统一化教学也不能充分理解,自然不能做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外化于行。其次,网络道德的教育缺乏实践活动的支撑。当前道德教育仍以课堂式教学为中心,并且内容缺乏实际性的事例,教师也很少关注当前的网络热点问题,理论性知识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且网络道德教育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行为模式,而传统的课堂教育缺乏实践活动,学生也自然不能理解网络道德的真正含义。即使有一些实践活动,也大多是学校所安排的,不能充分带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活动的实际教学成果也大打折扣。网络道德教育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现在多数高校将这几部分的教育割裂,缺乏网络道德教育资源的整合意识。最后,高校缺乏合理完善的网络道德课程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课程的评价方式大多是对理论知识方面的考试和结课论文,这种形式主义的评价方式不能真正体现出素质化人才的培养理念。

(二)网络素养欠缺

网络道德的意识高低除了与成长环境、家庭环境等客观因素相联系,它还与大学生的主观网络素养相关联。首先,部分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差,对网络信息有强烈的好奇心理,花费大量时间在网络游戏上,导致价值观扭曲,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其次,网络信息数量庞大,其中不乏一些粗制滥造的信息内容,大学生刚刚从高度集中管理的高中生活走出,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不强,如果长期浏览一些消极,不良的信息,就很容易导致网络道德失范的问题发生。网络时代每个人既是信息的受体,也是信息的来源,由于监管难度大,并且大学生具有“跟风”的行为模式,对于其他人在网络发布的信息只要自己觉得有趣就会转发点赞,让自己成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者,触犯网络道德的底线。另外,由于学校教育资源的缺乏和实际教学活动中的需要,学生需要从网络上下载软件,然而正版的软件价格较贵,所以部分学生从不正规的网站下载盗版软件进行安装,且不说这种网站的安全性问题,使用盗版软件本身就违背了网络道德。而网络的匿名性,一些学生在网络发表言论时不考虑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对他人进行辱骂,诋毁,这些行为反映出学生的网络法治意识淡薄。这是学校缺乏完善的网络法制教学体系,导致大学生缺乏网络法制意识,同时也反映出学校对教学资源的重视程度不足。

(三)网络监管不力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根本因素是网络不良信息。观点和思想的引导,这也凸显出我国在网络信息质量监管方面的问题。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较弱,对于信息真假的辨识能力欠缺,加上“看客”心理的因素,许多不负责任的媒体发布与事实不相符的断章取义的内容,迎合大学生的心理,获取流量和关注。更有境外敌对势力分子利用这一特点在网络发布“别有深意”的内容,借机宣扬西方的文化观、价值观,渗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产生实质性风险。首先,由于这些信息的隐晦性,相关网络监管部门难以发现,即使能够发现也是由于群众举报次数较多,但这些不良信息已经被广泛传播,难以做到从源头的阻断。其次,网络信息数量庞大,相关部门在技术支持上也有障碍,很难做到对网络信息的全方位監控。最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对网络道德观念的建立也是有影响的。由于部分家长只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关注,加上自身对网络知识的不了解,对学生在网上浏览内容无法进行有效监督,所以,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失范与家庭监督也有一定的关系[2]。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教育路径探微

(一)明确网络道德培育意识

首先,学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建立网络道德的相关概念体系,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知水平。在部分大学生的意识中,在网络做任何事情都不会对自己有影响,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在网络肆意发表言论,缺乏对自己行为的约束,触犯网络道德底线。因此,大学生首先应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要知道网络也具有社会属性,在网络中侵犯他人权利同样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其次,大学生需要具有自律意识。网络并不是法外之地,同样要遵守道德行为规范。如对于追星等行为需要理性看待,打着“爱的旗号”对他人进行人肉搜索,行程跟踪等不道德行为就是缺乏自律意识的表现。同时,大学生应当有自身的网络道德和法律认知水平,在生活中不断学习网络道德和法律的相关知识,面对环境复杂的网络空间,要明确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行为坚决不能触碰,做到三思而后行。大学生还要培养自己的网络义务感,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捷教育资源的同时,也要维护网络积极向上的健康环境。总之,教育的目的是需要被教育者自身做出改变,只有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外化于行,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学生自身在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时,需要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不盲目跟风,将网络技术作为提升自己能力的手段,而不是被网络奴役[3]。

(二)净化网络空间环境内容

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思想道德建设,首先要从治理网络环境,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入手。首先,要完善网络的相关法律。事实上,我国已经出台了近百部与网络相关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然而,我国的网络规范一直走在问题的后面,立法存在滞后性,不能有效解决问题。所以,我国的立法工作应着眼于当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问题的出现做到预见性,加快完善相关的法律。其次,我国应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机制,完善相关部门人员布置,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如人工智能技术,舆情监测技术等手段实现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有效监测,及时清除和追溯来源的目标,切实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要坚持道德治理和法律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对网络存在的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严重扭曲影响的内容需要及时处理,从细节处展开工作内容。除此之外,对网络空间环境的净化还需要公众人物作出表率。公众人物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他们的言行举止受到广大网民的关注。正因如此,公众人物才更应作出表率,不在网络上发表不恰当的言论,损害人民的感情。

(三)建立网络道德教育机制

完善的网络道德教育机制能够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思想的形成提供重要的帮助。首先,学校需要建立系统化的网络道德教育课程,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理论知识来源,让学校成为大学生开展网络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担负起大学生教育的主体性任务,合理利用课堂沟通这一主要渠道。学校需要组织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要求既对思政教育问题有所涉及,又要对网络技术有一定的见解,对某些网络言论或现象做正确的解读,让学生降低对个人媒体的盲从思想。其次,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功能对学生的家庭环境,学习成绩,思想状态做出了解,采取个性化的网络道德教育服务,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另外,学校还要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推动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思政课程对于网络道德体系的建立具有指导意义,要把思政课程放在前瞻性的位置。第三,学校还应开设网络道德相关的实践活动。网络道德的欠缺不只是因为大学生理论素质的欠缺,同时也反映出行为意识和边界意识的欠缺。因此,学校应多开展富有意义的网络道德实践活动,例如优秀网民评选活动,拒绝网络暴力活动,通过这些具有实际意义的活动形式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同时,学校还应建立学生能够参与的互动交流平台,促使学生能够相互监督。学校需要对网络道德评价标准进行完善,突破传统课程评价标准的唯成绩论,加入实践成绩评价体系,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日常网络行为进行打分,如有学生违反网络行为准则,则视其程度的轻重进行相应的扣分,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评价体系。最后,学校也需要对网络的监管负有一定的责任,尤其是学校官网的平台,要定期清除消极言论及不良信息,维持健康的舆论环境。对发布不良信息的学生需要实时监控,不能简单地进行批评,而是要了解学生行为的内因所在,及时进行思想辅导,提高其网络道德水平。此外,学校还可以培养“舆论领导”,从学生当中挑选政治思想明确,网络道德素质高的学生骨干,在学生群体当中充当“舆情领导者”,传播积极的舆论导向。在此基础上,建立校园自媒体网络,如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号等媒体平台,由专职思政教师,辅导员和学生骨干共同管理,平时利用好“微思政”的教育模式,挑选有关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对学生的反馈评论信息进行及时互动,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学生舆论信息的收集分析,做到对舆论信息的实时监测,并利用信息反馈内容向学校的相关部门提供合理化建议。

(四)完善家庭网络道德监督

网络道德的缺失,往往和家庭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家长在家中要以身作则,明白“言传身教”的教育方法,建立优良的网络道德家风。首先,家长的注意力要从孩子的学习成绩转移到道德意识的建立上,建立针对网络道德的教育理念,监督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言行、上网动态、上网目的和上网时间等,同时也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网络需求,不能采取“一刀切”的行为。其次,对于大学生在网络上有道德失范的行为,家长要做出充分的沟通,做出正确的引导,正确分析大学生的行为原因,充分尊重大学生的想法,避免简单粗暴的教育行为,让他们能够意识到不良网络道德行为的危害,在主观上接受维护网络道德的想法。最后,家长要注意言传身教的问题。家长在网上交流的时候,需要注意使用文明的网络用词,抵制低俗网站,远离网络游戏,学生就会从家长的行为中感到自己行为的是非对错,强化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知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的巨大变革,也给网络道德规范的建立带来挑战,尤其是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建立的大学生而言,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大学生需要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自律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谨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负起净化网络环境的义务。另外,学校需要建立网络道德教育机制,制定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活动,完善评价标准,在相关部门和家庭、学校的共同监管下,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思想,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中树立远大高尚的追求,使大学生成为知底线,讲道德的新时代优秀公民。

参考文献:

[1]李爽,何歆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查与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22,28(1):62-74.

[2]谭妤晗,李峰.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现状审视与治理路径[J].湖北社会科学,2021(12):159-163.

[3]李梦莹.大学生网络素养及其提升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2019(12):134-137.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失范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读题时代”网络新闻标题的失范与规范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实现及其引导
我国基层政府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