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陶文化特色社科知识普及的方法与途径

2023-08-04 02:07陆小荣陆旻瑶
江苏陶瓷 2023年3期
关键词:高校

陆小荣 陆旻瑶

摘要通过对高校社科普及的SWOT分析,总结我院陶文化特色社科知识普及的经验做法,提出创新高校社科普及的方法与途径,以期对高校社科普及工作水平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  高校;陶文化;社科普及

高校开展社科普及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又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科发展的背景,推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了解社会现状,凝聚社会合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依托陶都得天独厚的优势,以“纳陈吐新、精益求精、锲而不舍、追求卓越”的陶精神育人,创造性地将陶文化有机地融入校园环境、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创业教育等活动中,开展了一系列具有陶文化特色的社科普及工作。

1高校社科知识普及的SWOT分析

(1)高校开展社科知识普及的优势(S)

一是具有科普资源优势,学校的图书馆、科技馆、校史馆等可以向社会公众开放,将其作为进行社科普及教育宣传活动的重要科普资源。二是具有智力资源优势,学校有较多的专家学者、社科科技人才、教师和学生,具有较强的社科普及宣传队伍。三是具有科技成果优势,学校教师的科技成果可转化为社科普及资源,并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社科普及活动。

(2)高校开展社科知识普及的劣势(W)

一是高校部分师生对社科普及的概念不清、内容不明,对社科普及的意义认识不足。二是高校对社科普及工作不够重视,社科普及机构不够健全,社科普及的社团较少,社科普及专业人员严重缺乏。三是社科普及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科普内容陈旧、科普方式落后,科普效果有待提高。四是高校社科普及资源利用率低,开放程度较低,共享程度不够,部门协调性不足。

(3)高校开展社科知识普及的机会(O)

一是政府部门逐渐重视社科普及工作,近年来,各省、市、自治区都分别出台了社科普及条例,使社科普及工作有法可依,社会科学的地位得到提升,有力推动了社科普及工作的开展。二是加大了社科普及工作的力度,在组织领导、经费支持、工作方式等方面有了较好的保障。三是大众对社科知识的需求不断增长,社会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快速,社科普及工作的意义和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4)高校开展社科知识普及的威胁(T)

一是人们对社科普及的认识错位,往往将科学普及简单理解为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而社会科学被束之高阁。二是社科工作组织机构松散,研究人员处于散兵游勇状态,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距甚远,社会影响力小。三是社科普及的方式、方法还停留在较低水平,网络技术的发展,社科普及宣传的手段和方式不适应时代要求。四是社科普及工作机制不完备,经费投入不足。

2学院陶文化特色社科知识普及的经验做法

(1)成立陶文化特色的社科普及组织

一是学院成立了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开展社科学术交流、组织社科实践活动,就传统陶瓷工艺、陶瓷文化传承、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作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对陶文化的认知水平,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二是在学院内部组建社科普及学生社团,吸引广大学生参与相关社科活动。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在实践中去探寻陶文化,领悟陶精神。建立“乐陶社”“雕刻社”“釉彩社”等陶艺社团,由教师、学生组成志愿者队伍,深入周边中小学和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陶瓷文化体验活动。三是成立全国非遗文化传承职教联盟,利用学院专业和师资条件,选择部分省内外高校,开展陶瓷文化方面的学术交流、作品展示、陶瓷非遗传承传播活动。

(2)建立陶文化特色的社科普及基地

一是充分利用宜兴地方资源,建立陶文化特色的社科普及基地。学院为全国职业院校非遗教育传承示范基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院校、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点等。2022年,学院“陶瓷非遗文化传承基地”获无锡市社科普及示范基地。通过承办全国陶艺教育论坛、海峡两岸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论坛、国际陶艺教育交流活动、当代紫砂雕塑展、江苏留学生“丝路青年行”陶艺制作体验等活动,推动陶瓷文化艺术的发展与薪火技艺的传播。二是发挥学院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作用进行陶文化交流,传承和弘扬传统工艺和文化。通过课程建设、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科学研究、辐射带动、展示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陶瓷发展历史、陶瓷产业动态和陶瓷文化内涵。在非陶艺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开设传统文化鉴赏类的公共选修课,普及陶瓷知识,提高鉴赏能力,丰厚学生的艺术修养。三是充分利用图书馆、美术馆、展览馆等校内公共文化设施,建立社科创新团队,积极开展社科理论进基层、社科宣传普及周等活动。

(3)创新陶文化特色的社科普及活动

一是积极主动地组织教师和学生科普志愿者,深入厂矿企业、社区农村、中小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社科普及活动,通过科普展览、科普报告等形式,激发大众的科学兴趣。二是聘请专家教授、非遗传承人、艺术大师等,开展紫砂陶历史与文化、非遗保护传承、紫砂陶创新设计等系列讲座,组织开展陶文化知识竞赛,让学生了解陶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技艺的兴趣,增强非遗文化保护意识,坚定文化自信。三是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大力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增强社科知识传播效果。通过网上科普基地、线上展馆展厅、微电影微视频、微信公众号等载体与平台,以大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科学知识普及,增强社科普及教育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4)建设陶文化特色的社科普及资源

一是积极开展陶文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围绕陶文化历史、陶文化故事、陶文化课程、陶文化工艺等编写社会科学普及的图书、音像制品,通过悠久的陶瓷历史、灿烂的陶瓷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二是加強陶文化网络课程建设,通过国家在线精品课程、微课堂、短视频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让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的陶冶。三是创新陶文化社科普及形式,通过陶文化创新实践活动,陶瓷技艺实践、陶瓷作品欣赏、陶瓷文化交流,帮助学生建立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

3高校社科知识普及的方法路径

(1)高校社科普及的机制建设

一是加强高校社科联建设,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深刻认识社科普及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广大师生参与社科普及工作。二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理念,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倡导学生养成了解科普知识,培养科学习惯的良好风尚。三是从组织机构、部门设置、岗位职责、工作流程等方面入手,加强学院社科联的建设与领导,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激励机制、协作机制、经费投入机制等。

(2)高校社科普及的能力建设

一是创建社科普及工作品牌,发挥高校社科联作用,成立社科普及基地、建设社科普及平台、创新社科普及传播方式、拓宽社科普及传播渠道,传播社科普及知识。二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社科普及载体、改进社科普及方法、探索社科普及途径,组织开展各类社科普及活动,如非遗文创作品展览,展示近年来学院师生的陶艺创新设计的作品。三是多方合作,汇聚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进行社科普及研究,发挥校史馆、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等社科普及基地作用和高校人才资源优势,开展社科普及活动。四是围绕师生普遍关注的问题,讲师生听得懂、愿意听、喜欢听的社科普及故事,携手人文社科名家,开设人文社科大讲堂,解答人文社科难点、热点问题,开设人文微课堂,宣讲社科普及新知识。

(3)高校社科普及的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社科普及队伍建设,通过借助外力和用足内力,构建社科普及专家团队和人才库,开展社科骨干培训,发掘社科普及人才。广泛发动师生,加强学生社科类社团建设和学生志愿者队伍建设等,组织工艺美术大师、学院教师、学生社团,周密组织社科活动。二是加强社科普及管理,提高社科普及水平。强化理论武装,增强阵地意识,坚定文化自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凝聚共识,教师积极主动肩负使命,转变观念,提升思想境界,甘于奉献,乐于服务。三是开展社科学术研究,立足实际,重点突出,提高研究成果质量。通过学术研讨会、社会实践、实地考察、网络推广等,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创造新成果。

(4)高校社科普及的资源建设

一是整合社科普及资源,加大学校社科普及机构与社会其他机构的合作交流,促进社科普及资源的共建共享,在资源共享中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社科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社科普及知识的利用率。二是挖掘整理历史文化资源,梳理文化历史脉络。开设相关课程、编制宣传材料,创作各类社科普及的动漫作品、科普动画、科普短视频,促进社科普及融趣味性、内容性于一体,增强社科普及效果。三是创建高校社科普及微信公众号,进行社科前沿动态传播推廣,开设社科新闻、社科前沿、社科服务、社科成果等相关栏目,打造社科普及活动品牌。

参考文献

[1]闫欣欣.创新高校社科普及的方法和途径[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9(05):23-24,31.

[2]许悦.江苏高校社科联服务功能的探索与思考[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8,36(03):108-111.

[3]杨慧,许悦,杨凤敏,汪伟.高校社科联建设工作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9(05):131-133.

[4]李海菊.数字经济时代高校社科普及路径研究[J].江南论坛,2021(10):55-57.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