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新媒体作品在思政育人中的创新实践研究

2023-08-04 20:41杨凯伊张海成陈家奇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

杨凯伊 张海成 陈家奇

摘  要:文章旨在探讨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原创新媒体作品在思政工作中的创新实践,着眼于坚定中国文化自信,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问题,探寻原创新媒体作品推动思政教育发展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表达形式和创新发展路径,以期在固本守正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从而推动优秀文化在新时代的思政引领作用,增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创作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3)07-0-03

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1],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又在潜移默化中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走向、民族国家进程乃至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文化认同[2]。坚定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现实价值。当前媒体格局和舆论环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日益浓厚的多元文化氛围和不断丰富的文化传播体系,为校园新媒体作品的创新创作提供了有力基础。加强文化载体与数字技术的整合是现在高校文化创新发展和传播的必然趋势之一。当今新媒体产业将传统媒体和新兴自媒体、成熟媒体和商业新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个性化媒体等多主体互通起来,创新发展各种文艺,把传统文化基因转化为多样化的艺术感受模式,能够切实增强文化传播力。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基于文化自信的新时期高校原创新媒体作品在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题材上内涵丰富,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有重要现实作用。

一、文化自信视域下新媒体创作推动思政教育的研究价值

(一)理论意义

有助于深化思政教育的理论研究。本研究充分吸收相关研究成果,从文化自信视域来把握新媒体作品推动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探寻总结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实践成效。本研究中的校园原创新媒体作品以中华优秀文化承载的深厚历史底蕴和丰富精神内涵为主要内容,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精神动力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实际相结合,体现了当代高校原创新媒体作品对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独特价值,为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增添了鲜活案例。

(二)实践意义

有利于拓展思政教育的发展路径。当今思政教育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学生参与主体性不强、文化认同感不强、教育形式有所局限、理論结合实践程度不够等,如何在新时代让思政教育形式百花齐放,做到效果入脑入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实践课题。本研究立足于新的时代特点和条件,为发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现实实践。积极倡导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互动式、参与式、体验式的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落实相关实践,使思政教育成为传承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激发新时代青年的文化创新动力,激活中国优秀文化的二次创作生命力。

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现实困境

我国在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环境和许多新兴领域的出现和亚文化的传播,许多青少年出现了价值观念偏差,缺乏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在新时代新征程里,要正确认识和分析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具体困境,有利于研究出有效应对路径,激发新时代青年沸腾的爱国血液,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自身肩负的责任,自觉投身于文化强国的建设当中。

(一)外来文化冲击碰撞,青年价值观念动摇

伴随多变的国际形势,我国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交流碰撞,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的传播与发展遭受一定影响。部分西方国家文化领域作品肆意歪曲中国传统文化,一些学者全盘吹捧西方文化,对处在拔节育穗期的广大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进行了干扰和冲击。不少年轻人缺乏正确的文化价值引导,盲目崇拜外来文化,对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对弘扬中国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信念感有所欠缺,部分自身文化底蕴不深、无法客观辩证地看待中华传统文化的年轻人甚至轻视中国优秀文化,对自身文化不自信。许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节目如《汉字听写大赛》《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栏目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远不如好莱坞工业电影等商业化文化娱乐产物。

(二)宣传载体复杂多样,文化培育环境受影响

如今青年一代成长条件更加优越,然而互联网信息的鱼龙混杂、新媒体作品的良莠不齐让青少年的成长环境非常复杂。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商业性导致部分文化产业完全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要求,一些新媒体文化传播的低俗化、曲解化、片面化让一些学生产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片面化追求自我,错误理解自由,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兴趣缺失。一些畸形的娱乐产业以追逐利益为导向,推动了青少年中大批深陷“饭圈”文化的不理智“脑残粉”,迷失在偶像产业的浮华外表下,追求标新立异,崇拜俊男靓女,忽视美好心灵和文化内涵的建设,甚至让一些文化观念不强的青少年短视重利,产生“上大学不如去当网红”的狭隘思想。优秀的红色歌曲、传统戏曲远不如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快餐式”的“洗脑神曲”传播广泛。

(三)教育生态存在失衡,学生文化理性受削弱

部分高校在办学竞争和就业竞争的双重压力影响下,重知识传递、轻人文教育,而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实用型、专业型的学生,更是容易陷入重技能、轻文艺的思想误区,从而忽略了自身应是思想文化活跃且文化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突出的场域,肩负着为文化强国建设培育时代建设者的使命。在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理论结合实践不够,理论学习浮于表面;传播话语权不强,传承实效性不够;学习资源开发不够,教育资源运行机制不完善;教育内容缺乏吸引力,学生缺乏主体参与性;教育的引导力不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未落实到位等问题,这些不足也对大学生文化理性的培养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四)实践活动缺少创新,成长学习体验不深刻

当前,部分高校对于社会实践的重视不足,制度不全,缺乏顶层设计,缺少协同育人。比如,开展的文化教育活动形式单一、主题刻板,内容陈旧,创新不足,大学生参与度不高,在文化方面的情感体验不足。许多高校对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配套激励措施不完善,宣传动员工作做得不到位,没能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充裕假期时间进行课余锻炼。教师的思想引领不够,未能激发大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许多学生实践活动形式主义严重,在全面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寻根求源熟悉我国历史文脉,营造浓厚文化氛围,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等方面效果不佳。此外,学校与社会团体、社区、企业等其他单位的协同合作不深入,社会支持力度不高,实践场地多局限于校内,无法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

三、高校新媒体作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实践

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才培育的主阵地,要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成效,引导大学生自觉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3]。探究文化自信视域下新媒体作品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具体路径,分析传承优秀文化的具体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文化传承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一)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呈现正确价值

挖掘优秀新媒体作品中文化精神与时代契合的价值和功能,将其渗透到教育、文化发展、文化传播等层面,实现优秀校园新媒体作品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在思政学习、文艺创作中营造浓厚的中国文化氛围,深入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的红色基因与现今主流文化在思想价值高度契合,在传播中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作品,能够唤起青年大学生对伟大历史的回顾,对英雄模范的敬仰,对美好明天的展望,可以更好地培育大学生对优秀文化的认同,引导青年们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要坚守中华民族文化边界线,不断开发传统文化资源,为文艺创作提供丰富题材,让人们在多元化的体验中汲取精神力量,充分认识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是赓续民族血脉义不容辞的责任,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践行。坚定文化自信不是单纯的精神活动,有着明确的实践导向,包含着对自身文化价值的积极践行。比如,在“四史”学习热潮中,大学生通过各种红色专项宣传活动,如革命歌曲新唱活动、思政微课、微党课的线上展演,切身体悟红色文化价值,将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是坚定文化自信,以新媒体为手段推动思政发展的具体体现。

(二)完善文化宣传载体,丰富教育内容

要为新媒体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培育广阔土壤,打造全面多元的校园官方自媒体平台,以内容的丰富性、模块的系统性、传播的时效性等特征搭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让其辅助于课堂教学,夯实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渠道。一方面,以知识灌输和情感培育为导向提供各类丰富的教育资源,增强优秀文化的普及效果和思政教育的传播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该类新媒体平台自由阅读如理论文章、模范人物、历史事件、时事热点等专属模块的资源信息,结合图片、音乐、电影片段等多样化形式的插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更自主、更沉浸地感受文化熏陶。另一方面,立足受众特点和需要,不断推进对象化、多样化、互动化的宣传,满足不同学生群体学习优秀文化、感悟红色基因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将宣传和活动相结合,不断丰富积极正向的校园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结合活动,发布推广宣传或是总结推文,如党史学习教育、红色读书会、思政微课宣讲等理论学习活动,各类积极向上的文娱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特色纪念活动,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充分运用打卡、直播、视频分享等方式,凝聚宣传合力,增强优秀文化基因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推动隐性思政教育。

(三)发挥主体参与作用,繁荣文艺创作

文艺创作工作中的教育者,首先承担着立德树人和铸魂培根的职责,应当先立己,铸己[4]。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创共演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校园文艺作品,只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适应受众文化基础和心理需求,才能对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较好成效。如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原创话剧《陈望道》《义勇军进行曲》等在对红色人物、红色故事进行深度解读的基础上合理改编,搬上网络思政课教学成果展演等平台,让红色经典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红色经典歌曲《我爱你中国》《唱支山歌给党听》《在灿烂阳光下》等通过12·9大合唱直播、快闪MV、抖音、微视频等形式广泛传唱,焕发时代活力;原创红色歌曲《凝望》《五月的花海》《追望大道》等在一些重大历史纪念日举办相应的纪念演出,表达了对革命岁月的追思和怀念,回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激发民族精神;原创抗疫主题歌曲mv《2022的梦》表达了感恩所有逆行中的一线工作者,感谢所有给予我们知识和温暖的老师,积极向上、传递正能量的同学,以及始终不惧困难,努力奋斗出青春亮丽底色的自己;青春校园歌曲《逐梦飞翔》《创是无限》《请记住我,学院路2号》《谢谢你》等积极向上、由学生参与创作和表演的原创作品,传递着校园正能量;还有用艺术凝聚力量的防震减灾主题海报创作活动、清廉主题微电影拍摄活动、抗疫主题长布绘画活动等在大学生中营造了传承红色基因的良好氛围,充分引发了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也让主创人员油然而生一份成就感和使命感。

(四)融入具体的实践活动,强化使命担当

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到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才能强化自己的文化担当。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传承优秀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并通过新媒体作品记录下来,寓教于乐、寓教于游,对加强年轻人对优秀文化情感认同有重要价值。年轻一代由于成长条件的相对优越和成长阅历的相对缺乏,更需要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方式方法,通过直观立体的视觉、听觉等刺激更好地引发情感共鸣上的同频共振。因此,高校要注重发挥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博物馆、名人故居等文化印迹平台在优秀文化基因传承中的作用,让学生在重温历史经典中感受文化力量,在回顾历史足迹中吸收文化精神。例如,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义乌本土红色资源,全面开展《共产党宣言》首译者陈望道先生相关事迹的学习宣传教育,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相关红色文化活动和文艺创作,包括红色宣讲、红歌演唱、故居讲解、话剧演出等,通过音频、视频等形式扩大宣传。同时,积极构建“学校+社会”的实践模式,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紧密联系起来,依托暑期“三下乡”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专题调研活动等,亲身体验、积极践行,进一步领会优秀文化精神内核并将之转换为实际行为,从而使优秀文化基因真正入脑入心,更好地传承下去,如義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青春红匠”实践团的同学们在2022年暑假期间赴浙江永康研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锡雕艺术的发展传承现状,撰写人物访谈,拍摄展品讲解短视频和公益广告,宣传非遗文化。另外,还可以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为契机,进行一些依托于新媒体手段的文化传播类创新创业项目[5]。

四、结语

本文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视角,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策略。在构建“大思政”格局的指导下,建立并丰富本校师生研究、改编、创作的以红色文化、传统文化、旅游文化、历史文化、地方文化等为主题的优秀文化新媒体作品库,加强优秀文化研究的“储存”作用,不定期举办作品展演展览等交流活动,发挥“输出”宣传作用,通过丰富的传播手段拓展“延伸”作用,努力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行动转化同频共振,以助青年不断赋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程,从而增加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朱佶丽,纳光舜.浅析增进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中华文化认同”的实践路径[J].中国宗教,2022(6):50-5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坎迪叶·阿尔肯.文化强国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探析[J].领导科学论坛,2023(1):153-156.

[4]黄奕倩,齐敏.新时代增强青年文化自信的责任担当研究[J].北京青年研究,2023,32(1):44-51.

[5]自治区党委 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9年—2025年)》的通知[J].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2019(14):6-21.

(责任编辑:麻彩凤)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