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中的转型和存在问题思考

2023-08-04 12:18马良
国际公关 2023年11期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

马良

摘要:随着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以 “汉语热”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在全世界受到广泛关注。从 “一带一路”倡议到 “文化强国”“人才强国”战略,从 “打造中华软实力”到 “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的文化影响力稳步提升。为契合上述战略的顺利开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成为教育领域迅速发展的一个学科,这对彰显中华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转型,重点分析本硕博各层次人才培养的特点、转型与存在问题,以期丰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研路径,明晰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本硕博三级培养体系;培养现状与问题;人才培养

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并传播中华文化内涵工作的专业师资。新中国成立初期,汉语国际教育的师资大部分是高等院校中文系毕业生或外语系毕业生,如清华大学设立的 “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随着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以及 “讲好中国故事”“打造中华文化软实力”等概念的提出,对汉语国际教育师资的能力与素养要求逐步提高,因而需要培养专业人才从事这一文化传播与推广工作。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率先设置 “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2007年,24所高校开始试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于2014年在中国語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博士点下设置二级学术型汉语国际教育博士点;2018年,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7所高校开始招收汉语国际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博士生。由此可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转型涵盖了本硕博层次,遵循了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律。尽管如此,存在问题也不容忽视,如高层次人才理应避免低层次人才存在的问题。但高层次人才并未从根本上弥补、解决低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与问题,并呈现一系列新问题。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基本概述

从 “一带一路”倡议角度而言,汉语国际教育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渠道。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是这一事业的主体。一方面,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教师始终是引导者与组织者,肩负着 “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责任;另一方面,教师的理论素养与教学水平关乎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质量,因而是学生学习汉语的 “百科全书”。[1]

从人才培养角度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人才培养要契合国家文化强国战略与社会需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随着 “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逐步发展,并开设了涵盖本硕博三级的培养体系,旨在提升该专业教育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中的地位。第二,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的人才,需要具备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能力,并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融合性特点。[2]第三,学生要具备扎实的汉语言素养、多元的教学技能、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第四,注重生源分析。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源大都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也包括汉语言文学、外语专业。博士生生源大都为语言学专业,部分来自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与外语专业。第五,培养要具有层次性。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需要循序渐进,如本科生重常识,硕士生重方法,博士生重视野,[3]三个阶段呈现层次递进。换言之,汉语国际教育人才要统筹考虑知识、素质、专业技能、职业生涯发展等问题,这是今后该专业研究的重点。

二、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转型与问题

(一)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转型

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是第一批创办 “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的学校,旨在培养专业师资。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重要的转型,以北京语言大学生为例。在总体目标上,要培养具备扎实的文学素养、汉语言文字学与普通语言学理论知识,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系统方法与理论,胜任对外汉语教研与跨文化交流等工作,以及适合国家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性人才。在具体目标上:第一,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第二,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能力;第三,较强的书面、口头表达以及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汉语教学能力;第四,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尽管上述要求基本符合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但审视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效果,潜在问题也有很多。

(二)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问题

1.人才质量与现实需求不匹配

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随着 “一带一路”倡议的纵深推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被赋予更高的要求,既要具备健全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要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凸显中华文化软实力。当前,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在知识储备与教学实践方面存在明显问题。例如,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要具备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文学素养、中外百科知识、外语水平、跨文化交际水平等。显然,本科阶段无法积累如此丰富的知识量。在教学实践方面,本科生的岗位实习与海外实习机会较少,尤其是对来华留学生的实践教学更为缺乏。这种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的脱节会导致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汉语教学能力出现滞后,培养时间与实践平台的匮乏是导致知识储备与教学能力低的主要原因。当然,学生的生活阅历少、学校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定位不精确也影响人才培养水平。

2.就业压力持续增大

就业压力是各高校面临的共性问题,也是国家开展 “双创教育”的重要原因。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而言,就业压力更是持续增大。自 “对外汉语教学”专业设立以来,设立该本科专业的学校数量持续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本科生人数的迅速攀升。在就业选择上,来华留学生一般在高校求学,本科生基本没有教学实践机会。同时,即使有少数人有海外教学机会,但由于海外教学时间的局限性,仍然无法将教学经验转化为就业机会。此外,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流向来看,大部分学生的就业与专业不符,能够参与国内外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学生仅占一成左右。[4]显然,尽管生源不断,但本科生的就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该专业人才的持续流失。

三、硕士人才培养的转型与问题

(一)硕士人才培养的转型

为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汉语言在世界的推广度与影响力,我国于2007年开设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隶属教育学。本文将以汉办的培养方案分析硕士阶段的培养转型。在总体目标方面,结合现实环境培养具备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能力、担当汉语与中华文化的国际推广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作为硕士生而言,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实现五个教学目标的转型。第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提高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兼备;第二,热爱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具备开拓精神与奉献意识;第三,基础知识系统、文化素养与跨文化交际能力高;第四,具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能力;第五,熟练运用外语、科技手段等进行汉语教学。显然,上述目标契合了 “一带一路”倡议与 “汉语走向世界”的现实需要,是提高师资教学水平的关键途径。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现实问题。

(二)硕士人才培养的问题

自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点设立以来,国内具备硕士招生资格的高校不断增加,研究生人数随之攀升。但是,量与质的矛盾却不断凸显,即数量扩张快、质量参差不齐,进而导致该专业的就业环境持续恶化,社会声誉逐年下滑。[5]具体而言,汉语国际教育的硕士生培养存在实习难、论文难、就业难等问题。

1.实习与论文

从教学实践角度讲,从起初的在职研究生到全日制研究生,“试讲”是大部分高校对该专业实践安排的主要方式,弱化了教学内容的层次性與教学对象的真实性。[6]例如,对于在职研究生而言,由于工作本身的限制,教学实践与课堂观摩机会几乎没有;对于全日制研究生而言,尽管试讲与课堂观摩相对增多,但仍然缺少国内外实习的机会。此外,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重点是在 “方法”,即教学方法、经验总结以及实际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对弱化了学术上的修养。因此,在论文撰写方面还存在选题难、同质性高等问题。

2.就业压力与毕业流向

从学位角度讲,较之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与就业数量同样较大。作为高校而言,基于学科发展与师资力量评价的需要,必然更倾向于聘用科研能力强、科研成果突出、学历高的 “科研型”人才,因而对于 “教学型”硕士生人才则较少考虑。显然,这会极大影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的就业。此外,从国际汉语教育市场的特点来看,“海外”是汉语国际教育最广大的需求市场,但其供给方大部分都在 “国内”,即呈现出 “供需失衡”。同时,尽管国内有部分来华留学生,但由于数量与就读学校的限制,根本无法满足国内庞大的师资基数。值得注意的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的毕业流向也极不乐观。[7]

四、博士生的培养的转型与问题

(一)博士生的培养转型

高层次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转型培养,尤其是博士专业学位的设立,契合了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符合了 “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时代新要求,有助于打造中外人文交流所需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高地。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于2014年在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博士点下设置二级学术型汉语国际教育博士点。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7所高校于2018年开始招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博士生。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博士生在培养要求方面,如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人文素养高、“五育”并举、国际视野宽、专业知识扎实、跨文化交际与中华文化传播意识强、教育实践问题解决能力高、熟练运用外语等。在培养目标方面,培养能够传播中华文化、推广汉语与国际汉语教育管理等领域的职业型与综合性人才,如国际汉语教研人才、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管理人才等。从培养要求与目标看,尽管博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二)博士生的培养现实与潜在问题

“科研压力”是汉语国际教育博士研究生存在的突出问题,即在核心期刊至少发表一篇论文。但是,由于该专业的中文类核心期刊数量极少,且大部分期刊对论文内容有较多限制,因而学生在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的难度很大。此外,由于需要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与精力,因而在教学实践上的机会极少,更不用说海外实习了。由此可见,汉语国际教育博士学位人才培养除了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外,其专业特色并未凸显。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在招收汉语高级教育专业博士生的高校中,招生要求相对严苛,如五年以上教育全职工作经历、四年全日制学习、定向录取、无奖学金、无住宿、无公费医疗、无就业派遣、不转移户口与档案等。显然,这种要求对很多工作单位而言是不现实的,这对学生今后的就业也会造成潜在风险。

五、结束语

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问题,还有更多需要讨论之处。例如,关于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不同层次的学科归属存在不一致现象问题,本科专业归属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而硕博士专业学位则归属教育学科。对此,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即考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特色,进而理解三层培养体系归属同一学科难度较大问题。再如,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的培养层次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如部分高校在本科阶段与硕士阶段开设的课程区别不大,造成了大量内容的重复。此外,基于就业压力等问题,本硕两级的人才数量是否继续保持,以及博士生是否需要五年以上教学实践经历等。要结合新的时代背景,继续推进国际汉语教育人才的转型体系构建,为我国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1] 崔希亮.汉语国际教育 “三教”问题的核心与基础[J].世界汉语教学,2010,24(01):73-81.

[2] 凌德祥.和平崛起视阈下汉语国际传播历史嬗变的启示[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04):4-9.

[3] 葛兆光.研究生·学术入门手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 刘颂浩.就业困境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重点[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6(03):83-89.

[5] 吴应辉.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建设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4(01):9-10.

[6] 周艳芳.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31(07):106-109.

[7] 刘颂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经验和反思[C]//中国国家开放大学,中国国家开放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Press),2011:74-87.

猜你喜欢
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
高校转型背景下的跨文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汉语国际教育中教师利用对学生的正面评价促进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发挥的作用
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拼音教学方法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