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与策略

2023-08-06 06:46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星宿苗族彝族仡佬族乡星宿小学
天津教育 2023年16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传统语文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星宿苗族彝族仡佬族乡星宿小学 张 兰

小学阶段是学生正式接触语文教育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教师将语文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进而培养其热爱祖国之情,激发其语文学习兴趣,为其未来发展打好基础。在新时代,网络文化发展迅速,各种外国文化不断涌入,要想使小学生保持初心,承担起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对其开展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是传播中华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将语文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在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是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最好方式之一。一篇优秀语文课文的学习,不仅能增加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积累,还能带给学生精神上的触动。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会逐渐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诚实、勇敢、自信、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符合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的故事告诉学生决心的重要性。无论多困难的事,只要有决心、有毅力,最终都会获得成功。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用于自身学习和生活中,当学习动力不足时,想一想这篇文言文的教育意义,重新燃起学习的激情;当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够下定决心、鼓起勇气,战胜一切困难与挫折,从而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再如,《囊萤夜读》告诉学生,古人在艰苦的环境下都不放弃学习,想方设法地创造条件日夜苦读,从而让学生学会珍惜当下优越的学习环境,更努力、刻苦地去学习。由此可见,语文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到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对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自觉担任文化的传播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待传统文化,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吸取优点、摒弃不足,从而科学、合理地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只有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与教学设计能力,才能使课堂环节科学、有效,在完成语文知识讲授的同时,带给学生良好的传统文化体验。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积极参与各项培训和教研活动,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开展自我进修,补充新观点、新思路,为学生呈现更完美的语文课堂。同时,教师要提高自身文化辨别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辨别不良信息,促进师生共同进步。由此可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相结合,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四)赋予语言文字更多思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原本枯燥的语言文字变得富有感情,便于学生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课本中的文字变得有情、有趣,人物变得丰富饱满,在充满趣味与人文精神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更能放松自我,进而提高语文学习效果。

(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阶段很多小学生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课程相结合,给予学生更多接触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最好载体,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还能认识到自身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从而增强使命感。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展示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六)提高教师师德水平

要想成功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这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水平,从而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教育效果。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面临的挑战

(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浮于表面

首先,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缺乏一定的传统文化素养,对语文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教学目标没有清晰的认知,导致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过于浅显,没有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其次,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把握过于片面,使课堂渗透过程富有“表演”气息,形式化严重。最后,教师只根据自身经验进行课程讲授,没有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缺乏系统性规划

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存在内容分散、规划性不足的问题,选择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时主观性太强,教育效果不理想,主要包括以下原因:一是学校缺乏对此方面的明确规划与指导,不注重对小学语文教师开展相关业务培训,导致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只能凭自身经验照本宣科,缺乏科学性;二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过于零碎,没有将其系统地整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整体文化精神传递方面并不到位。

(三)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有部分教师没能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应试教育理念,为了应付考试,只关注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没有带领学生深入分析文章情感,对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教育方面存在不足。对小学生而言,“填鸭式”的教育形式只会适得其反,枯燥乏味的教育会慢慢消磨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当学生失去兴趣后,语文课程便难以发挥相应的育人功能。例如,在学习《黄继光》一课时,大部分学生都会被黄继光忠于祖国、不畏牺牲的精神所感动,如果教师只本着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讲授课文,关注课文的生字词、形式结构等常规内容,则难以突出课文的真情实感,无法实现对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发挥古诗词的传统文化教育作用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朗朗上口、节奏优美的古诗词,小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程度普遍较高,因此教师可以深入研究古诗词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展示,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话剧、角色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

例如,《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蕴含了作者对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首先,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诗中描述的画面,如梅树、杏树果实累累,田地里长出一片雪白的麦花,蜻蜓、蝴蝶在篱笆处飞舞等。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大数据资源,为学生播放这首诗的视频动画,让学生在动态的画面中深入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好田园生活。其次,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你认为这种宁静、美好的生活是如何得来的?就此对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果没有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田地里就不会长满麦花,也不会有结满果实的梅树和杏树,从而让学生领会到劳动的重要性,在心中埋下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种子。最后,为了加强教育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话剧表演,为学生准备真实的道具,配以音乐、灯光效果,有利于学生在情境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印象。总之,教师要重视古诗词的关键作用,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创新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富有趣味性的学习氛围中得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自身文化修养。

(二)以故事为载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为了提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效果,教师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加持下,更加积极主动地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实践表明,一些成语故事、经典国学故事、神话传说等对小学生的吸引力较高,而这些故事本身也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发挥故事的教育作用,以故事为载体,不断提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例如,在组织《铁杵成针》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李白的经典故事,让学生对其成就有更全面的了解,从而更有动力学习本篇课文。除了课本中涉及的优秀传统文化小故事外,教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学生选择课外内容,补充学生的知识体系,如“草船借箭”讲述了巧妙运用智慧的意义;“滥竽充数”警示学生不能不学无术等。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优秀的传统文化故事,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学习能力。

(三)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水平

学校要建立完善、系统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制度,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提供帮助。针对当前部分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和一定的教学组织能力等现象,学校要重视对教师开展系列培训活动,以切实提高教师将语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能力。

首先,学校要为教师提供传统文化课程培训,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要想让学生得到一碗水,教师必须心怀大海,只有自身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积极构建完整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体系,才能提高输出效果,使学生得到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体验。课程结束后,学校要为教师准备配套检测,以切实提高教师的培训效果,避免课程培训流于形式。学校要合理设置考核体系,针对教师参与培训的效果和积极性综合考量,发挥考核的正向作用,促进教师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蜕变。

其次,学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研和进修活动,不断补充新的教学理念和课程开展思路,在经验交流中探索实现更优教学效果的途径。观摩优秀示范课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对一些教学经验不太丰富的教师来说,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组织方法,并根据自身实际有选择、有创新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可以快速、有效地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最后,学校要重视“以赛促练”的关键作用,定期举办“教学大比武”活动,考查教师将语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能力,作为教师晋升的关键因素,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师参赛的积极性,促使教师不断优化自身教学设计能力,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新时代背景下,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大势所趋,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提高思想认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探索和优化教学形式,广泛涉猎各科知识,为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做好铺垫。

(四)重视开展生活化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深入分析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讲解传统文化,为学生建立起生活经验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千年梦圆在今朝》一课时,学生了解到古代的万户是第一个试验航天器的人,其敢于实践探索的精神值得学习。教师可以由此鼓励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挑战自我,并合理地将这种精神付诸行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可以结合当下中国的航天成就,如王亚平等航天员在太空“出差”长达半年时间,并在太空开设“空中课堂”,为全国中小学生讲解物理实验等。航天员需要经过刻苦训练并拥有惊人的毅力,才能完成常人所不能及的任务,在不断突破自我的过程中为国争光。航天员的事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能了解到的,教师运用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事例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实现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使学生认识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而促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古诗词、经典文化故事等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利用情境教学、多媒体技术等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要加强学习,优化自身教学体系,多为学生提供生活化学习经验,从而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传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