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海洋渔业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研究

2023-08-07 16:36王素萍
村委主任 2023年1期
关键词:科技化产业转型升级海洋渔业

王素萍

摘要:盐城是海洋大市,海洋渔业的绿色转型升级对于盐城“藏粮于海”、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勇当沿海经济发展排头兵”意义重大。文章回顾了盐城海洋渔业产业现状,分析了盐城海洋渔业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优势和瓶颈,提出了调优海洋渔业三次产业结构、调快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步伐、调强海洋渔业转型品牌、调顺海洋渔业转型升级保障机制等对策路径。

关键词:海洋渔业;产业转型升级;生态化;科技化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01-0052-04      中国图书分类号:F127       文章标识码:A

江苏地处我国大陆沿海中部和长江、淮河下游,东临黄海,太湖、洪泽湖、高宝邵伯湖等大中型湖泊星罗棋布,镶嵌其中,全省大致可分为沂沭泗水系、淮河下游水系、长江水系、太湖水系等四大流域系统,长江横穿东西,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广袤的海洋滩涂、丰富的内陆水域,为渔业提供了优越的发展条件[1]。盐城市紧紧围绕“海洋是高质量发展要地”等重要论述,以“建设海洋强国”为使命,大力实施“两海两绿”发展路径,持续推进海洋经济,努力使海洋经济成为盐城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盐城市政府将“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作为做好盐城工作的总定位、总目标、总要求,为研究海洋渔业绿色转型升级提供了根本遵循。

1   盐城市海洋渔业产业现状

1.1   海洋渔业产业结构比不优,导致“不能转”

当前盐城市海洋渔业的产业布局虽在不断调整,但第一产业在海洋渔业中占主导地位,第二产业在海洋渔业中占次要地位,第三产业占比偏小的现状依然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这已成为海洋渔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堵点。

1.2   海洋渔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导致“不会转”

盐城市从事海洋渔业的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思想偏保守等问题,这极大地限制了海洋渔业的创新视野,弱化了对转型机遇把握,阻碍了加大科技投入的步伐,这也成了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的短板。

1.3   海洋渔业集聚资金能力不强,导致“不敢转”

海洋渔业具有高自然风险和高市场风险特点,海洋渔业基金筹措困难,社会资金不敢轻易介入。随着海洋污染的加重,捕捞航程只得延长,捕捞竞争愈来愈加剧,保鲜成本明显提升,这些都成了海洋渔业绿色转型升级的阻力。

2   盐城市海洋渔业绿色转型优势与瓶颈

2.1   主要优势

2.1.1   资源优势

盐城海岸线总长582km,占全省56%;沿海滩涂面积45.3万hm2,占全省75%;海域面积1.89万km2,占全省48%。现有渔港23座,其中国家中心渔港1座;国家一级渔港3座,海洋渔业从业人员约7.8万人,为绿色转型升级提供了充足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2.1.2   政策优势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印发的《江苏省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20-2030)的通知》,规划盐城市滩涂养殖面积为56.98万hm2,占全省136.72hm2的41.67%,超过连云港和南通养殖之和[1]。从市级政策来看,盐城市委提出“勇争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排头兵”总定位,确立“面朝大海向未来,绿色转型作典范”发展主题,明确“两海两绿”高质量发展路径,为绿色转型升级提供了政策支持。

2.1.3   改革优势

2000年盐城市实施减船转产后,海洋捕捞方式“逐步实现了由传统的资源猎捕向资源养护和合理利用转变”,渔获质量有所提高。海水养殖,基本实现了养殖品种多元化,生产方式集约化,经营手段产业化。将海洋与渔业局合并进农业农村局,便于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统筹海洋渔业的现代化,为绿色转型升级增添了无尽动力[2]。

2.1.4   保障优势

截至2017年11月,盐城市已入保漁民13 213人,占总数62%,参保渔船1 136艘,占总数86%,所有参保的出海渔民每人有不低于60万元人生伤害意外险。67.7亿元的互保风险资金构建了渔业防灾减灾屏障,成为绿色转型升级的“护身符”。

2.1.5   实践优势

近年来,盐城市积极打造百万亩沿海现代渔业产业带,绿色化、生态化、科技化、品牌化、链条化已经成为盐城现代渔业特色。现代渔业“统筹陆海联动、重视品牌建设、深化三产融合、突出科技支撑、坚持绿色发展”等做法,为海洋渔业绿色转型升级提供了实践样本和示范路径。

2.2   主要瓶颈

2.2.1   现有船只难以适应深远海捕捞需求

“双控”政策实施后,盐城市渔船材质由木质向钢质转变,总体质量有所提升(见表1),但依然存在吨位小、功率低、船用设备升级改造速度慢、船体科技含量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限制了盐城市渔船作业半径,影响了盐城海洋渔业捕捞产量和收入。

2.2.2   从事海洋渔业专业人员逐年减少

盐城市从事海洋渔业专业人员逐年减少,有的转岗服务沿海风电产业;有的跳槽到南通、连云港等城市从事海洋渔业;有的直接弃船上岸从事农业生产。2016-2020年,盐城市从事海洋渔业专业人员减少8 148人,年均减少1 630人(见表2),这对盐城市海洋渔业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极为不利。

2.2.3   海水养殖面积和海洋渔业产值常年停滞不前

2016年盐城市海水养殖面积为5.22万hm2,2020年为5.17万hm2,海水养殖面积总体呈微缩状态,其养殖面积仅占省规定海水养殖面积的9%(见表3)。海产品总量和海水产品总产值虽逐年上升,但幅度较小,进程缓慢,难以满足人们对海产品的高品质需求。

2.2.4   海产品加工业和海洋三产服务业发展缓慢

盐城市的海产品加工业仍以冷冻、腌制、晾晒为主,海产品加工数量呈小幅微涨态势。海洋三产业仍以传统的物流运输为主,休闲渔业、观光渔业和节庆渔业才刚刚起步。海洋渔业的产业转型的空间巨大。

2.2.5   海洋渔业的品牌偏少

虽然盐城市的海产品品种数量比较丰富,鱼虾蟹和贝类均有,但真正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知名度的品牌几乎没有,由于不重视品牌的打造,导致盐城市的海产品有产量而无产值,无法提升产品价格。

2.2.6   海洋渔业的产业机制仍不够完善

当前盐城市海洋渔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机制总体上说还不够完善,较为零散;尤其是促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的机制比较匮乏,导致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很难走上快车道。

3   盐城市海洋渔业绿色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

3.1   制定规划,调优海洋渔业三次产业结构

制定调优海洋渔业三次产业结构详规,围绕“一产生产标准化,二产企业链式化,三产服务多元化,渔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总定位,形成“科学的捕捞业、先进的养殖业、精深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多元的休闲业”和谐共生局面,促使盐城市海洋渔业与国民经济的三次产业比基本协调[3]。

3.2   扭住重点,调快海洋渔业绿色转型升级步伐

3.2.1   围绕海洋渔业生产标准化,实现一产稳中有进

一是推进海洋捕捞转型升级。生产方式由低级向高级转变。由松散的个体渔业组织形式,向公司化、社会化、合作化经营方向转变,形成捕、销一体化,以一产带动三产的融合发展。船体大小由中小向较大转变。针对盐城市渔船船体长度不够、吨位不足、马力偏小等问题,加大资金投入,淘汰一批偏小偏弱的船体,以适应深远海的需求。科技装备水平由弱向强转变。通过船体遥感卫星技术对目标鱼类进行定位,形成“精准探查、高效聚捕、精深加工”于一体的“智慧渔联网”。渔汛预报和研究由“0”向“1”转变。加强对深远海渔场环境进行分析,对金枪鱼等中上层渔场、渔期和洄游规律研究,开发头足类、金枪鱼等探捕技术。二是推进海水养殖转型升级。养殖面积由小向大转型。2020年,盐城市海水养殖面积为5.17万hm2,仅完成省规划养殖面积56.98万hm2的9%,这既是工作短板,更是转型的方向和目标。应组织专人对90%的未养殖区域重点勘察,准确测算适养面积,精心设计适养品种,推动盐城海水养殖跨越式发展。养殖品种优质蛋白由低向高转型。盐城市海产品品种主要有鱼类、虾蟹类和贝壳类。一般来说,同重的贝壳类与鱼类优质蛋白质比为0.44∶1。为此,可以压缩贝壳类产量,提升鱼类养殖规模。养殖种苗基地从无向有转型。依托科研力量,建设1~2个集良种鉴定、种质储存、良种繁育于一体的海水养殖良种繁育基地,全力培育特色海水养殖品种。养殖方向由浅海向深远海转型。在深远海养殖中,大力推进“渔场 + 网箱平台”分阶段养殖模式,“工船 + 渔场 + 网箱平台”接力型养殖模式,“养捕加一体化”深远海综合生产模式,实现养殖的标准化、集约化和一体化。三是推进海洋牧场的转型升级。通过向定向海域投放大量水泥构件、石块等物资,为海洋生物搭建“别墅”,为海洋生物提供躲避风浪和天敌的场所,海藻、海参、贝类等水产品可附着在其表面生长繁殖,为海洋捕捞提供定向来源。

3.2.2   围绕海洋渔业加工链式化,实现二产提质扩面

一是海洋渔业产业项目招引向链式转型。盐城市的4个渔业镇,应围绕渔业科技园区创建,有意识地招引船舶游艇制造、船用卫星制造及机械制造、渔网绳网制造、渔用饲料药物、人造海礁石块制造、垂钓鱼具制造等项目,实现第二产业链式扩面。二是水产品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建设一批档次高、装备好、管理严的水产品加工车间,广泛推行封闭、无菌和流水作业;建立严格的食品抽查和检测制度,杜绝不合格商品流入市场。三是外贸出口企业向塑造品牌转型。外贸出口企业应打造有机、绿色的养殖基地品牌,保证海产品质量。注重海产品品牌价值塑造,接受国家质检总局、欧盟HACCP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申报美国FDA,为品牌塑造打下坚实基础[4]。

3.2.3   围绕海洋渔业休闲多元化,实现三产快速突破

一是分散物流向集中交易市场转型。规划并建设黄沙港渔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建设物流仓储、干货批发、鲜活产品交易、电子信息服务等中心,通过齐全的功能、先进的管理、近距离的驳货、标准化的运行,最大限度地提高水产品货运效益。二是“无名无姓”向“名牌名点”转型。持续开展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最美渔村和国家级示范性渔业节庆的申报工作。将申报过程作为提升内涵的过程,实现以“牌子”引人,以“美麗”聚人的目的。三是零散休闲业态向多元休闲业态转型。在现有滩头小取、浅海驾船等零散休闲业态基础上,积极发展集海洋垂钓、游船观光、渔事体验、渔船展览、海洋文化等于一体的多元休闲业态。

3.3   注重培育,调强海洋渔业转型品牌

3.3.1   围绕海洋渔业捕捞量定品牌

小黄鱼、大带鱼目前是盐城市海洋捕捞主打产品,其均以“肉嫩、味鲜”深受消费者喜爱,建议根据产品特征于优势,为品牌定位,例如以“黄海湿地·黄鱼之乡”为宣传语,叫响小黄鱼品牌,以“深海带鱼·天然防癌”,叫响大带鱼品牌。

3.3.2   围绕海洋渔业核心示范区塑品牌

将养殖品种相同,规模分散的养殖散户,以“公司+合作社+农场+农户”的经营模式组合起来,形成海洋渔业核心示范区,将品牌建在产业链上,建在核心示范区上。

3.3.3   围绕滩涂生态培育亮品牌

盐城市的“伍佑牌醉螺”历史悠久,产品因清脆爽口、细嫩鲜美的特征而令人难忘,曾经获得国家、省、市名优产品称号,为盐城海产品获得了莫大荣誉。但随着沿海污染的加重,生态被破坏,“伍佑牌醉螺”货源质量下降,品牌岌岌可危。因此可以推进泥螺生长环境转型升级,培育海滩泥螺生长绿色生态,重新擦亮“伍佑牌醉螺”这个金字招牌。

3.4   优质服务,调顺海洋渔业转型升级保障机制

3.4.1   构建优质服务机制

建立海洋渔业快速审批机制,对海洋渔业工程审批实行“绿色通道”。建立海洋生态保护机制,建立海水水质监测网和自动监测站。建立海洋信息服务机制,加强灾害性气候播报,重点渔群、渔汛地点、时间提前播报,重点鱼种生长规律信息发布[5]。

3.4.2   探索海域权属管理机制

建立海洋捕捞许可制度,对入海捕捞船只、人员资格进行审查。建立海洋捕捞确权制度,让符合条件的船只通过竞争获得捕捞权。建立海域使用补偿机制和海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海洋渔业消耗速率与再生速率相匹配”。制定海域使用权质押贷款办法,稳妥推进海洋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3.4.3   建立财税保险机制

完善海洋渔业税收政策,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加大财政对海洋渔业的扶持力度,扶持退船转让、深海捕捞、海洋牧场、深蓝养殖、加工创汇、三产兴办等。建立盐城市政府海洋渔业开发风险投资基金,形成海洋渔业开发风险共担、成果共享机制。提升渔民购买人身意外保险覆盖面,完善老年渔民退休养老等制度。

3.4.4   形成“科技兴渔”机制

高薪聘请全国海洋渔业领军人才,使之成为盐城市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成立盐城海洋渔业科研基地,打造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的先锋岗。推进海洋渔业苗种研究实验室、中科院深蓝项目研究中心等国字号平台建设,打造海洋渔业创新策源地。培育省以上海洋渔业高新科技园区、科技兴渔示范区,使其成为海洋渔业科技发展的孵化器。推动海洋渔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科技成为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

3.4.5   搭建人才育管机制

高薪聘请熟悉远洋捕捞的下岗“船老大”、海水养殖顾问及各类养殖乡土人才;吸引高校毕业生从事海洋渔业生产和研究工作。成立盐城市渔业人员从业资格培训学校,确保所有渔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建立渔业职业船员中介机构,由海洋渔业人员管理台账,高度重视渔业从业人员的流失问题,保证盐城市的渔业从业人员基本稳定,稳中有增。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20-2030)的通知》[EB/OL].(20223-01-19)[2022-01-19].http://nynct.jiangsu.gov.cn/art/2021/11/12/art_51459_10121505.html.

[2]王波,翟璐,韩立民,张红智.产业结构调整、海域空间资源变动与海洋渔业增长[J].统计与决策.2020,36(17).96-100.

[3]謝伟军,顾云娟,陆飞.江苏国有用海企业发展现状分析[J].海洋经济.2014,4(10).34-39.

[4]李选积,钟方杰.浅谈广西饮州海洋渔业经济转型经验[j].农业与技术.2020,40(08)126-128.

[5]倪国江,韩立民.我国海洋渔业的现代化及其科技发展对策[J].中国渔业经济.2009,27(05):74-79.

猜你喜欢
科技化产业转型升级海洋渔业
梅缘稻
海洋渔业产业结构演变与海洋渔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基于内容价值的海洋渔业生产管理视频数据压缩方法
普惠金融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
黑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促进中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与物流园区联动关系分析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海洋渔业》荣获第一届中国水产学会期刊集群(联盟)优秀期刊奖
论国有资产转让合同效力的认定——以“许少雄诉海洋渔业总公司上诉案”为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