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汉市东西湖区城市道路设计要点

2023-08-08 13:26李小帅
中国水运 2023年7期
关键词:东西湖区支沟国道

李小帅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设计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50)

本文将从道路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路面结构设计、边坡防护设计、地基处理六个方面,以武汉市东西湖区城市道路设计为背景,结合地方规范和相关指导性文件,对武汉市东西湖区的设计习惯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阐述。

1 背景介绍

东西湖区地处长江以北,位于武汉市西北部,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三大水系汉江、汉北河、府环河在此交汇。位于北纬30°34′--30°47′,东经113°53′--114°30′之间,全境东西长38km,南北宽22.5km,总面积495km2,户籍人口26.9 万人,常住人口41.7 万人,辖12 个办事处,2 个建制镇(街道)。

该区域地势一马平川,开阔平缓,地貌属岗边湖积平原,自西向东倾斜,间以坡岭。西南部地面高程一般在21.5~24m,东北部地面高程在21.5~26m,北部为低丘陵,地面高程60~69.1m,中部地面高程在18~21.5m 之间。

根据区域内项目经验,该地区所分布的地层除表层分布有素填土(Qml)外,其下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湖积成因(Q4al+l)的淤泥质粉质黏土、粉质黏土,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成因(Q4al)的粉质黏土、粉土、粉砂互层,粉砂,细砂,角砾。不良地质主要是淤泥质粉质黏土软土层,多呈流塑状,土体强度低、压缩性高,具有触变性和流变性特点,不能作为持力层,需进行地基处理。

2 设计依据

《吴家山城区雨水专项规划》(2013)(湖北建科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吴家山经济开发区工业倍增示范园区雨水专项规划》(2013)(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市城市街道全要素规划设计导则》;国家及行业相关规范、标准。

3 设计要点

3.1 平面设计

由于城市道路区域的路网架构及周边用地性质已经确定,平面设计以规划局下发的道路红线图为基础,完全遵循规划中线,按规划路幅宽度形成道路线形,道路边线不占用已批小区和现状小区用地,依据科学合理的交通分析结论,确定道路平面设计各参数。

东西湖区工业园区较多,在进行平面设计时需与道路周边企业做好对接,为企业预留好开口位置,避免实施过程中由于前期沟通不善导致工程返工。

在平交道口处,交通组织要处理好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交通的关系,既使非机动车、行人能安全通过交叉口,又要将路口机动车延误时间降到最低。

3.2 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设计要满足关规范要求,按不同道路等级标准确定技术参数指标,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需充分考虑满交叉路网、平纵组合、土方平衡、地下管线敷设等因素,综合分析,寻找最佳平衡点,要认真研究和分析道路两侧规划用地功能及场地标高,在规划基础上深化和调整,使道路纵断面设计与两侧地块相协调,保证与各相交路交叉处现状高程顺接同时满足市政管线的布置深度及高程要求。

根据规划资料107 国道以南为“自排区”(其中南一支沟~南三支沟现状为抽排区),107 国道以北为“抽排区”,也叫“二级提排区”。

规划自排区应保证在最高涝水位19.63m 时,自排区雨水均可自排。考虑0.5m 的浪高,1.0m 的超高,0.37m 的安全高度,规划自排区最低控制高程为21.50m(19.63m+0.5m+1.0m+0.37m)。规划抽排区应保证在常水位18.13m 时,自排区雨水均可自排,并适当抬高地面高程,以减少二级泵站运行时间。考虑0.5m 的浪高,1.5m 的超高,0.37m 的安全高度,规划抽排区最低控制高程为20.50m(18.13m+0.5m+1.5m+0.37m)。

白马泾泵站建成后,现状全区独立围垸区外,排水区湖泊、沟渠允许最高涝水位为19.63m,常水位为18.13m,现状防渍堤堤顶高程21.33m。

在规划抽排区四周设置防渍堤,防渍堤堤顶控制高程为21.33m。为方便地块利用,利用道路作为防渍堤,尽量减少专用防渍堤的设置。要求作为防渍堤的和道路的最低控制高程为21.33m。主要涉及107 国道以北的主要道路为:南三支沟路(107 国道~金山大道)、南六支沟路(107 国道~金山大道)、南九支沟路(107 国道~新岭路)、南十一支沟路(107 国道~新岭路)、南十四支沟路(107 国道~蔬二十支沟)、蔬二十支沟(107 国道~沈家港)、蔬十六支沟(107 国道~沈家港)、蔬十三支沟(107国道~沈家港)、蔬十一支沟(107国道~沈家港)等9 条道路,建议上述9 条道路型式均采用“一沟两路”的布局,雨水排放主干渠位于两条规划路中间,道路设置为路堤型式,兼作防渍堤,其最低控制高程不得低于21.33m。

以上控制性高程数据为武汉市东西湖区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时应该重点考虑的事项。

3.3 横断面设计

在充分了解道路在全路网中的地位的基础上,根据道路类别、等级、行车速度、设计年限、交通特性、交通组织、交通设施、地上杆线、地下管线、绿化、地形地貌等因素,对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的交通量、人流量等进行统一考量,确定横断面的形式、布置及各组成部分的尺寸和比例,以保障车辆和人行交通的安全通畅。

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将道路分为交通型、生活型、商业型、景观型、历史风貌型五种。其中,交通型以优先保证机动车通行为主的街道,关注通行能力及效率,机动车行驶速度快、交通流量大,一般位于城市居住组团外围或边缘等,以通行性车型活动为主;生活型以服务本地居民和工作者的餐饮、零售、生活服务类商业设施及满足儿童玩耍、漫步活动等公共服务设施为主;商业型以商业为主,兼顾休息、街头表演等活动;景观型滨水、景观风貌突出,沿线绿化具有规模化、集中化的特征;历史风貌型为特色风貌突出的街道,兼顾儿童玩耍、旅游拍照等需求,例如历史文化街道。

根据道路等级和设计速度的不同,相应宽度的机动车道应根据规范要求制定,非机动车车道宽度、人行道宽度建议如下表:

表1 非机动车道宽度及隔离方式推荐

非机动车行驶安全水平的提升,是保证道路交通组织有序和高效的必要条件。非机动车道最小宽度不宜低于2.5m,除历史风貌型道路外,非机动车道设置宜采用机非共面、物理隔离的方式,鼓励机非绿化分隔。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尤其要注意尽量采用机非共面的形式,设置独立的非机动车道,保证非机动车道行驶的流畅性,这也是该区域城市道路行审重点审查的事项。

表2 人行道宽度建议值

综合考虑街道类型、沿街功能业态及街道的人行活动需求等因素,合理确定人行道宽度,设计上应优先保证人行道的宽度;在交通枢纽、广场等人流量大的区域,人行道宽度需另行测算其合理宽度要求,在用地困难地段,可考虑借用建筑前区空间通行。

根据在该区域内的设计经验,推荐几种不同红线宽度常用的断面布设形式如下表:

表3 推荐断面形式一览表

断面布设形式可以根据道路的不同功能需求在满足规范前提下合理调整。

3.4 路面结构设计

路面结构应以就地取材、节约投资为原则,兼顾当地施工工艺,在方便施工的前提下,根据交通量、断面构成和使用性质进行选型,力求选材合理、经济,有利于养护。路面根据结构形式通常分为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复合式路面,其优缺点对比见下表。

表4 路面类型比较表

根据该区域项目经验,一般城区路段推荐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形式,工业园区推荐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对于行车荷载大、噪音控制严的片区,推荐采用复合式路面结构。

3.5 边坡防护设计

由于武汉市东西湖区地势整体平坦,纵段面设计时会考虑与周边地势相协调,因此路基填挖高差不大,边坡高度较矮,通常采用喷播植草防护。对于水塘路基外侧设置编织袋围堰,抽水清淤后,设置浆砌片石护坡,在坡脚设置浆砌片石护坡基础,塘梗以上填筑路基填料压实并两侧植草护坡。

3.6 地基处理

该区域主要不良地质以软土为主,根据当地习惯及施工成熟度,通常对于园区配套道路推荐采用浅层换填的处理方式,换填材料多为毛渣和片石,以地下水位以上50cm 作为粗集料的分界线为控制原则,对不同换填材料的分界面铺设三向土工格栅;对于国省干道、城市主干道等重要道路,如果软土分部深度较浅则推荐采用浅层换填处理,若软土深度超过3m 以上,则推荐采用水泥搅拌桩进行地基处理。

4 结论

本文以武汉市东西湖区为立足点,介绍该地区区域位置、地形地貌、地质情况,结合相关地方性规划、导则及当地多年来的项目经验,从平、纵、横、路面结构等方面总结了当地城市道路设计的相关要点,希望为同行业专业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猜你喜欢
东西湖区支沟国道
插电混动车跑318国道到底什么感觉 魏牌摩卡DHT-PHEV
国道路面施工平整度的控制方法探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武汉市东西湖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分析
按支沟穴缓解习惯性便秘
点按支沟穴治岔气
跑步岔气,点按支沟穴
关于新农村建设与东西湖区旅游发展的思考
武汉市东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风采
207国道黄集至伙牌段破损严重亟待维修
每天揉10分钟支沟穴,治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