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化视野下古代山水游记的教学策略

2023-08-10 17:48杨澜萍罗海燕
文学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研究

杨澜萍 罗海燕

内容摘要: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大文化属于文化软实力的范畴,涉及多领域多方面。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古代山水游记作为文言散文体式之一,是作者将自己在旅途过程中的所见所致记录下来的文章,既有山川美景的描绘,也有作者借助景物抒发的个人感怀,蕴含着地理、历史、美学、哲学等大文化要素。本文以大文化視野为切入点,以初中古代山水游记为研究内容,针对现阶段古代山水游记教学存在文体特征不明、学生体悟不足、拓展延伸不够三个问题,从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文化之“粹”、传承儒道文化,感悟文化之“丰”、鉴赏审美乐趣,挖掘文化之“美”三个方面提出策略,以期为初中古代山水游记的教学贡献一丝绵薄之力。

关键词:大文化 古代山水游记 教学策略研究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代山水游记在初中文言文中占有一席之地。古代文人大都被贬后流连山水,排解忧郁,蕴含着丰富的贬谪文化、儒道文化以及地理、历史等大文化。因此,挖掘古代山水游记的文化价值,探讨大文化视野下的古代山水游记教学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文化视野下初中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概述

1.古代山水游记散文

学术界对于“游记”的概念,还没有确切的定论。王立群教授认为“古代游记散文是以散文形式记写游踪,描摹景观,抒发主体现实旅行感受的独立成篇的记体文学样式。”[1]强调在真实旅途的过程中所记述的山川美景及所思所感。但还有一些专家认为基于想象而没有亲身经历的文章也称为游记散文。因为“游”本身含有神游、超游的意思,所以即使作者没有亲身游历,基于想象的游览文章也属于游记散文的范畴。

虽然不同的研究者对游记散文的概念不尽相同,但都存在共通之处。综合以上研究,本文认为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与现代山水游记散文相区别,特指五四运动之前的文章;第二,包含作者游览的景观、游踪、情感三要素的记游之作;既可以是实地之游,也可以是建立在想象基础上的心灵之游;第三,借山川景物来抒情言志、说理论道、写景状物的文章,第四,指形式上的散文化,区别于诗歌、小说、戏剧外的一种文学体裁。基于此,我国当前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共有九篇。教材选入的作品涵盖了各个时期的经典之作,从魏晋南北朝跨越到明清时期,有助于学生全面地了解不同时期的游记作品,学习相关的大文化知识。

2.大文化视野下的初中古代山水游记散文

“大文化”属于文化软实力的范畴,是一个广义的非物质概念。我们可以将大文化理解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合,囊括文学、史学、地理、价值观等。此外,在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中,有山水与神灵文化的结合,展现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也有山水与民族心理文化的融合,传递出团结、向善、思亲、念友的思想;还有山水与儒佛道文化的结合,表现了儒家的“入世”与道家的“出世”,以及佛家的向善向美。探讨大文化视野下的初中古代山水游记教学,挖掘教材中山水游记的文化意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涵养,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同时,作者将自己的情感付诸在山川美景之上,将物着“我”之色彩,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3.大文化视野下初中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教学价值

(1)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古代山水游记是作者书写旅途之景的记游之作,具有风景美、语言美、思想美等特点,属于大文化的范畴。初中生的思维、语言、审美等各方面的能力尚不完善,需要语文教师加以点拨指导,实现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价值所在。如通过朗读走入意境,感悟美景;分析语言词句表达的精妙之美;寻找游踪,理清线索,学习文章结构之美;结合背景及相关知识,体会美景背后的深刻思想,领会哲思之美。充分发掘古代山水游记的教学价值,从各个方面扩充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促进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山山水水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语文特别是文言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民族意识,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兼具文言文与游记的双重特点,在“游览”祖国山水之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语文课程要“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2]古代山水游记承载着祖国的山川美景、民风民俗,反映着社会地理、历史的发展状况,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此外,新版课标还增加了核心素养一章,并将文化自信作为首个核心素养。可见,文化素养的培养,文化自信的树立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值得我们不断思考和探究,并在教学中加以落实。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合理看待得与失

教材所选的古代山水游记大都是作者被贬之后,寄情山水,在大自然中寻找慰藉之作。除了其本身所具的山水文化之外,还蕴藏着丰富的贬谪文化、儒道文化等等。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人生观、价值观也在不断建立完善。深入挖掘和分析古代山水游记背后的贬谪文化、儒道文化,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合理地看待学习中、人生中的得与失,不因一时的成功或失败而骄傲自满或一蹶不振,帮助他们形成坚韧的品质,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初中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忽视文体特色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最明显的文体特征便是游踪、景观、情感三要素,这也是与其他文言散文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游踪是山水游记散文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也是理清文章结构的重要标志。山川美景是山水游记不可缺少的内容,所谓游记,正是将自己在“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致记录下来。当然,景物的记叙离不开情感的抒发,“一切景语皆情语”,因而情感也是游记的重要组成部分[3]。但在具体教学中,部分教师忽视了古代山水游记的独特性,将其当做一般文言文来教学,按部就班地介绍写作背景和作者简介——翻译文言字词——总结主旨大意。这样的教学削弱了山水游记独特的审美特性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真正实现山水游记文体的价值所在。导致教师教的费劲,学生学的困难,加剧了文言文教学的紧张形势,不利于语文教学的发展。

2.学生体悟不足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讲解的内容过多,相应的学生情感体验不足。在学习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时,更侧重对文言文本身的翻译、理解和背诵,而对于其所特有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关注不够。“散文是以主体内心情感和思绪的流动起伏为线索,具有心理结构和情绪结构的特点。”[4]散文的重要特征便是抒情,山水游记散文是作者借山河湖海抒发内心情感,因而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也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是,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加之文本作者与学生存在时代与年龄的差距,在教学时要结合学情综合考虑。既不能直接告诉学生作者的情感所在,又不能令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打击其学习的兴趣。因而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现代信息设备,结合文本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搭建理解作者情感的梯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拓展延伸不够

教学时,对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教学内容大多局限在教材之中,拓展延伸不足。教材提供的仅仅是教学的基本素材,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文体以及学生实际情况拓展内容,丰富知识。对于山水游记散文来说,教学时可以抓住“游踪”,引导学生将散文改写为导游词,开展“游学”、“以游代教”等活动,以此激发学习兴趣,更好地感知文本。当然,教师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视频、音乐创设意境,引导学生走入美景之中,“身临其境”地学习古代山水游记。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地“游玩”之中,学习了古代文化知识,扩展了地理、历史、审美等各方面的文化知识,开拓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三.大文化视野下初中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教学策略

1.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文化之“粹”

古代山水游记大多借山水美景抒发个人感慨,既有借田园之美、山川之乐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有耕种避世、热情待客,抒发对和谐安宁,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既有与民同乐、生民之乐的民本思想,也有远离世俗、纵情山水,坚守情操的执着。在教学时,教师要抓住文章精粹所在,借助朗读、想象等教学方法,将游踪、景观、情感三要素联系起来,突出游记文体特色。

如《三峡》一文描绘出四季的不同美景,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朗读,引导学生想象三峡在四季画面,如夏季的奔腾、秋季的哀婉等,借助画面之美感受自然山川的美景,激起学生对祖国山水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增强其保护自然的意识。自然的山川不仅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之情,还可以成为失意时的精神寄托。陶渊明经历了晋宋易主的动乱,目睹了时代更迭的杀戮,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体制腐败,乱象横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桃花源记》这样一个看似安宁和乐、淳朴自由的“世外桃源”。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搭建理解文章的脚手架,更加深入的体会作者美好愿景背后的所思所想。此外,人民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在山水游记中也有所体现。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教学时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体会作者的山水之乐、宴饮之乐、禽鸟之乐、滁人游乐,正是这些构成了本文的与民同乐,体现出重民、安民的民本思想。山水之景令人平和宁静,成为失意之人的绝佳选择。古代文人大多仕途坎坷,他们远离尘世,寄情山水,坚守本真。柳宗元借“小石潭”景色的由“美”到“凄”,抒发自己心情的跌宕起伏,改革失败,贬谪郁结,尽管心中愤懑难平,但依然堅守本心。古人的生活离我们相对久远,学生对于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尚不能完全理解,就需要语文教师将风景之美与情感之深结合起来,理清游踪、补充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赏析古代山水游记,坚定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2.传承儒道文化,拓展文化之“丰”

我国古代统治者将儒道文化作为主流文化,很多文人受到儒道思想的熏陶,他们的作品也打上了儒道文化烙印,山水游记也不例外。古人大都在被贬之后,寄情山水抒发情感。面对挫折,不同的人选择不同,因而作品所表现的思想也有所差异。儒家的“入世”强调走入仕途,有所作为,实现人生抱负,以苏轼为代表。他虽仕途坎坷,屡次被贬,但他一直“位卑未敢忘忧国”,心系国家人民。而道家则提倡远离纷繁复杂的社会,有着浓烈的“出世”倾向,陶渊明是典型代表,在他的诗文中都有体现。运用到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文本适当补充儒道知识,既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处境,感受作者面对挫折依然乐观、豁达的心态。例如在讲解《小石潭记》时,教师可以将柳宗元与陶渊明、苏轼三人的儒道思想进行对比:面对贬谪的失意和生活的苦难,陶渊明走出仕途,归隐田园,接纳“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平凡生活;苏轼借佛道实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释放,放下俗世的牵绊;而柳宗元是如何选择的呢?可以借机引导同学们结合文本加以思考,说说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方面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背后的文化意蕴,另一方面通过作者对挫折的乐观态度,指导学生合理地面对学习、生活的得与失,树立正确的三观。[5]

3.鉴赏审美乐趣,体悟文化之“美”

古代山水游记语言精炼、意境优美,蕴含多方面的文化知识,是开拓学生文化视野,增强其体悟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重要途径。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既有四季交替之美、也有地形奇特之美,还有山水奇崛之美等。

如《三峡》中对四季变化景色的描绘:夏季的险峻、春冬的秀美、秋季的凄凉,不同季节、特征不同。教师要抓住不同季节景物的特点来分析讲解。夏季三峡的“水”最具代表,通过“沿溯阻绝”“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突出夏天的三峡之水雄奇险峻、湍急奔流的特征。春冬的水“素湍绿潭”,“素”是白色的意思,“湍”是动词,两个字组合,形成反差美,再加上“绿潭”二字,更突出潭水的清幽、宁静之感。秋天的水则完全不用,猿鸣长啸,哀婉凄凉。除了季节之美,还有地形地势之奇。如《小石潭记》中作者对小石潭两岸的描写,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将两岸的地理风貌比作“犬牙”“差互”,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有种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在教学时也要抓住这些细节进行分析点拨,帮助学生鉴赏文章用词之美。除了四季、地形之美外,奇崛壮丽的山水之美也值得我们玩味体会。《与朱元思书》一文开门见山“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接着围绕山水的“奇”“异”展开描述。教学时,语文教师要依托文本展开教学,帮助学生达成“知其美,知其所以美”。文章对水的描写相对简单,动静结合,仅仅24字,写出了水色、水深、水中游鱼、水底细石,突出了水的缥缈清透。写水速比箭急,写水势犹如万马奔腾。对于山的描写着墨较多,将山中事物分为六类进行描写,姿态各异,各具特色,可谓精妙绝伦。教学时加以比较分析,突出富春山奇山异水之美。

总之,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古代山水游记散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涉及文史、地理、美学等多个学科,范围之广,价值之丰。将古代山水游记与大文化相结合进行研究,对于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不断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王立群.游记的文体要素与游记文体的形成[J].文学评论.2005(3):155-16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3]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13.

[4]任文君.初中古代山水游记教学研究——以部编本教材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20.

[5]谢珺.在深度学习中提升思维品质——以《小石潭记》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为例[J].中学语文.2022(5):50-53.

基金项目:文章系四川轻化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大文化视野下初中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教学策略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2022234。

(作者单位:四川轻化工大学)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研究
“生活即教育”思想在职校数学教学中的教学策略和实例
新课程视野下高中物理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
低年级看图作文 “四步导学”教学模式解析
浅谈科学课中充满活力的生态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观教学策略研究
浅谈乡镇小学英语教研探索与尝试
中年级“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的研究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