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领袖嘱托加强云冈文化遗产保护

2023-08-10 07:52云冈研究院
支部建设 2023年19期
关键词:石窟寺云冈云冈石窟

□ 云冈研究院

2020 年5 月11 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冈石窟时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冈研究院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信心和决心,周密安排部署,强化组织实施,推动“云冈学”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坚持保护第一原则,确保云冈石窟文物安全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云冈研究院于2021 年2 月正式挂牌,研究院以“科研立院、人才兴院”为总体目标,编制了《云冈石窟文物保护工作“十四五”规划》(2021-2025)《云冈研究院云冈学十年发展规划》,不断完善“云冈学”建设体制机制,着力提升“云冈学”研究水平,持续扩大“云冈学”影响力。

二是加强本体保护。持续加强云冈石窟本体保护、洞窟病害调查、洞窟微环境监测,开展云冈石窟罗汉堂周边及龙王庙洞窟危岩体抢险加固、罗汉堂彩塑壁画保护、云冈石窟第1 至3 窟危岩体加固及防排水等保护项目,开展第1、2 窟和第16 窟等洞窟日常保养。加强新型修复材料和传统修复材料的研究、实验与应用。目前,云冈石窟洞窟水患与石雕表面劣化风化问题已得到有效治理,对石窟的预防性保护、精细化维护已成为日常工作重点。

三是加快数字化保护。三年来,完成第11、13、14、15、17、19 窟数字化采集项目,为云冈石窟进一步强化保护、研究、管理和利用,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支撑。其中,第13。窟数字化重建与三维信息系统构建项目,突破了国内大型单体高浮雕石窟寺的整体洞窟高精度三维建模技术难题。新建成的“数字云冈”先进计算中心,是国内文博系统首家基于文物数字资源的先进运算与数据储存中心。近几年,我院获批国家专利3 项,获得国家、省级奖项4 项,获得软件著作权9 项,编制申报了山西省文物保护首例省级地方标准——《石窟寺文物三维激光扫描数字化采集技术规程》和《石窟寺文物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数字化采集技术规程》,并获批实施。

四是加强文物安全监管。建成云冈石窟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实施了云冈石窟核心景区安全防范改造工程、云冈石窟大周界安全技防升级改造工程,进一步夯实了云冈石窟安全防护体系。此外,联合大同市公检法成立了云冈景区派出所、云冈文物保护公益诉讼室、云冈文物保护法庭,全方位筑牢了云冈文物保护的法治防线。

二、加强云冈学建设,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

一是加强“云冈学”平台建设。建成“石质文物保护研究山西省文物局科研基地”。联合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校,建成“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和“山西省文化遗产保护院士科技创新中心”,共同聚焦石窟寺病害机理研究、保护与修复理论研究、考古研究、保护材料与技术研究、保护监测分析技术应用研究、数字化保护应用研究等方向,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有效搭建了多学科联合攻关平台。2021 年底,“石窟寺保护与传承省重点实验室”被省委人才办、省科技厅认定为首批省校合作科研平台示范项目。今年5月,我院建成的“云冈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获得国家文物局认定。

二是加快“云冈学”基础研究。联合山西大学、大同大学,积极开展中宣部下达的“平城与北魏丝绸之路与民族融合的科技考古研究”等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翔实佐证,“云冈学”研究领域和范畴不断拓展。三年来,研究院共获批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40 余项,申请经费4000 余万元。举办学术讲座60 余场,在国家、省级期刊发表论文100 余篇,陆续出版近十部学术专著。其中,20 卷本《云冈石窟全集》被中宣部授予中国出版图书政府奖、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云冈石窟山顶佛教寺院遗址发掘报告》是“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重大成果,被评为“2021 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

三是推进保护关键技术攻关。完成“云冈石窟第12 窟原比例3D 打印复制”和“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山西遗产地多人虚拟展示传播——以云冈石窟为例”省级重点研发项目,解决了我省在石窟寺数字化保护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联合上海大学启动了“云冈石窟石质文物内部凝结水监测与治理关键技术研究”,被列为省级科技重大专项计划“揭榜挂帅”项目,该项目将全面提升云冈石窟凝结水监测与评估水平,进一步揭示石质文物内部凝结水形成机制,解决洞窟内部环境调控技术瓶颈,有效减缓石窟风化,全面提升云冈石窟科学保护水平。

四是开展“云冈学”学术交流。先后举办了“云冈纹饰研究”“北魏平城与民族融合”“民族融合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丝路沿线石窟寺数字化保护”“中国石窟寺考古”“宿白先生诞辰100 周年”等系列专题学术研讨会;与柬埔寨吴哥窟管理总局合作举办了“共通与永恒”线上学术研讨会,与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ISMEO意大利巴基斯坦考古队在云冈石窟考古、保护、研究及弘扬等领域广泛开展合作交流,进一步扩大了“云冈学”对外影响。

三、加强文物活化利用,推动“云冈学”走向世界

一是推出云冈精品展览。举办“鲁迅收藏佛教拓片艺术展”“丝路精魂——古代龟兹石窟壁画摄影艺术展”“一笔千年——连达山西古建绘画作品展”等10 余场精品展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其中“圣地重新——云冈百年复兴展”“中国与世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冈石窟一周年”系列特展,分别被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列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云冈艺术大展”先后在浙江大学、上海宝龙美术馆进行展览,“丝路华光——敦煌、云冈、龙门石窟艺术联展”在洛阳博物馆展出,“芥子须弥——云冈特展”在苏州博物馆展出,开启了云冈石窟行走中国的旅程。

二是强化社会教育服务。配合央视、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拍摄录制了《万象中国之云冈新景观》《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等大型专题纪录片;与上海荷木文化公司联合打造“梦回云冈”时装秀,并共同研发文创产品。六集《云冈石窟》《石窟中国》等大型纪录片,今年以来在央视4 台、9 台、10 台循环多次播出,极大地提高了云冈文化的知名度、关注度,带动了云冈旅游的空前繁荣。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1961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 年12 月14 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 年5 月8 日成为首批国家5A 级旅游景区。图为云冈景区——第20 窟露天大佛。(云冈研究院供图)

三年来,云冈石窟综合质量与服务排名,始终位列全国5A 级旅游景区前十名,先后荣获“全国人文景观品牌影响力10 强”“国家5A 级旅游景区影响力100 强”“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全国优秀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示范案例”等荣誉,在国内文旅产业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彰显。2021 年,教育部将云冈石窟列为“中小学生校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并获得中央专项公益金支持。2022 年至今,共举办了60 多场公益性研学活动,参与师生5 千余人次,形成了文化遗产人人关注、传统文化共同宣传的良好社会氛围,云冈石窟真正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精神源泉。今年“五一”假期,景区游客量突破18 万人次,收入1515万元,比2019 年历史高点增长50%,有效带动了大同市文旅产业的复苏。

四、聚焦人才利用,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机制

一是加强“云冈学”学科建设,实现强强联合。研究院升格以来,确立了“科研立院”发展思路,积极引入新科技、新技术,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研究模式,从不同维度促进云冈学科研水平的跨越式发展。与北京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大同大学等高校进行全方位合作,建成了云冈学智库平台。联合开展民族融合、北魏文化、佛教考古、石窟寺保护研究等课题,全面推动 “云冈学”研究向纵深发展。与浙江大学、北京建筑大学、武汉大学等联合展开数字化保护合作,计划2030 年前完成“数字云冈文物档案库”建设。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敦煌研究院等联合开展壁画与土遗址等文物修复合作,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发展格局。

二是加快“云冈学”人才培养和科研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云冈学研究领军人才,鼓励职工攻读硕博研究生。组织职工参加国家、省级文博相关培训。三年来,1 名职工取得博士学位,7 名职工考取山西大学云冈学博士研究生,去年又引进1 名北京科技大学博士,高端人才储备进一步强化。2022 年,我院承办了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全国佛教考古与石窟寺专题研修班和田野考古技术培训班”,并派出30 余名业务人员参加,进一步提升了业务能力,形成了具有专业素质的研究、保护、修复力量。

猜你喜欢
石窟寺云冈云冈石窟
我和云冈的缘分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启动 “数字重生——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寺数字化保护项目”
甘肃武威亥母洞石窟寺的几件西夏汉文文献考释
大同云冈第1、2 窟图像构成分析
实景漫游在巩义《石窟寺虚拟现实项目》的应用
武威西夏亥母洞石窟寺与金刚亥母鎏金铜造像
云冈石窟的文物数字化探索与实践
去云冈石窟看浮雕
云冈石窟中的交脚造像
云冈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