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根本内容遵循教学规律

2023-08-11 13:56王水泉
中国学校体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重难点竞技食材

王水泉

竞技运动教材化(教学设计)并非新问题,体育课出现以来就已有之。只是其立足点何在,及据此如何将之具体化,则有必要探讨,本文在讨论竞技运动教材化立足点基础上,分析“目标跳远”的教材化意义。

一、竞技运动教材化的立足点

近代体育课出现之后,早期以身体操练意义上的近代体操为主要载体,被称为体操科(体操课),教授徒手体操、器械体操之外,也教授游泳、球类等竞技运动,只不过那是被体操化的“竞技运动”。20世纪初美国的“新体育”运动兴起,现代竞技运动取代近代体操成为了体育课的主要载体,强调通过竞技运动培养社会性、增强体质等,被称为“通过身体(运动)的教育”,采用什么样的竞技运动,如何将之教材化,由既定目标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众多国家普遍奉行这一竞技运动教材化的思路,我国亦然。这种思路奉行手段论,看重的是竞技运动之外的效用。

长久以来,正是手段论思路,使我们在竞技运动教材化时偏离了竞技运动自身,这是此前竞技运动教材化研究与实践的瓶颈所在。体育教材与体育教学内容混用,忽视根本内容的探究,是这一问题的集中表现。这好比忘掉了烹调的原初意图,混淆了食物与营养。

吃饭,可以作为请客联络感情的手段,但这是吃饭之外的目的,吃饭的原初意图在于填饱肚子、摄取营养、维持生命。与之相应,烹调的原初意图或基本准则是帮助食客更好地摄取营养。蛋白质、维生素、碳水、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来自肉蛋奶、蔬菜水果、米面等食材,营养不等于食物或食材。烹调的意义在于,将难以直接食用的食材烹制为色香味俱全的食物,高明的烹调还强调尽最大可能不破坏营养成分,让食客更容易吸收。

相当于食材、食物中的营养,体育课上教师最应该教的,也是学生最应该学到的是根本内容。正如营养成分来自食材,体育课的根本内容自然来自快速跑、篮球、武术等竞技运动(项目)。正如很多食材难以直接食用,需要烹制,很多竞技运动亦难直接用在体育课上,需经教师甄选并将之教材化。正如营养成分来自于食材、食物,但不等于食材、食物,体育课以竞技运动为载体,其根本内容来自于竞技运动,但不等于竞技运动。正如烹调的原初意图是为了帮助食客更容易摄取营养,竞技运动教材化的原初意图或基本准则是帮助学生有效、有趣掌握来自竞技运动的根本内容(表1)。

以往的竞技运动教材化研究与实践中,往往偏离其根本准则,常常将竞技运动看作增进体质健康、培养道德品质等其他目的的手段,混用体育教材与体育教学内容,忽视对根本内容的探究。体育课以竞技运动为主要载体,立足于竞技运动固有的文化要素构建内容体系并以之作为教材化的主线,理所当然。因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传承从人类生产、生活世界中精选出来的文化(知识),每门课程都应基于各自的文化(知识)构建内容体系,将传承各自文化的精髓(根本内容)作为教材化的主线。如,中学物理(文化)是将质量、重量、密度、牛顿三大定律、欧姆定律等原理、定律作为根本内容,有效传承这些原理、定律是物理课教材化的主线。只有那些被用在课上的素材才能称之为教材,这些可见的教材中承载着不可直接见到的内容。这样的思路会不会导致学科本位?并不会,因为学校教育中每门课程的设置及各自使命的确立,虽然要统筹考虑国家(社会)需要、个人发展需要、课程载体(文化)属性这三重因素,但前2个因素是以第3个因素为依托,第3个因素才是根本。

立足于竞技运动自身确定体育课的根本内容,应先清楚如何界定竞技运动,其中有哪些文化要素(营养)。奥林匹克运动会由众多竞技运动项目组成,其英文名称是“Olympic Games”,即所有竞技运动项目都属于游戏,是被组织化的比拼身体技艺的游戏,关于这点席勒、赫伊津哈、凯亚罗斯、伽达默尔等人的研究已经宣示,游戏在人格形成过程中具有本源性意义,其更为崇高、更为纯粹。而语文、数学、物理等学科对应的则是劳作、谋生。每个人的一生,要谋生,也要享受人生,音体美更偏重培养后一方面的能力。享受人生与谋生并不冲突,享受人生也并非从属于谋生。体育课与其他课不冲突,也不从属于其他课,从游戏理论审视体育课时,体育课具有其独特的崇高、纯粹价值。体育课应自信地立足于“游戏”,将竞技运动等身体运动文化的要素作为自己的根本内容。竞技运动教材化过程中更不应破坏其“游戏”属性。否则体育课将变得无趣,甚至迷失立足之本。“学生喜欢体育(竞技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恐怕与竞技运动教材化时破坏了竞技运动的“游戏”属性有必然关系。

打破项目间的壁垒,竞技运动项目共有的文化要素有技术、战术、规则、规矩、竞争、合作、自由、自愿、公平、公正、表现、快乐等,体育课的内容体系应该建立在这些文化要素基础上,竞技运动教材化的根本准则在于将这样的根本内容有效传承下去。

二、竞技运动教材化范例

体育课上竞技运动教材化时,立足于有效传承根本内容,还需兼顾学校教育导向、学情等。以下将结合日本学者山本贞美的“目标跳远”讨论竞技运动教材化的思路及意义。

通常跳远教学先分助跑、起跳、空中动作、落地动作逐个学习,然后测试每名学生能跳多远,动作完成质量如何,比比谁跳得远,但难以保障兼顾每名学生,跳远能力差异的客观存在,造成不少学生缺乏参与热情。从设计上表面完整,但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教学效果只能蜻蜒点水,难以解决跳远教学的重难点,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在跳得远近上,难以集中于技术学习本身;偏离了义务教育的初衷,既未真正贯彻面向全体学生,也未真正贯彻区别对待(贾齐,见《sports教材化方法的研究——以山本贞美的教材事例为中心》,《体育与科学》2008年第4期,第86- 90页)。

如何切实做到竞技运动训练向体育教学的转化?如何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作为结果的最远距离上转移到作为过程跳远技术学习上?如何让每名学生乐于参与到跳远教学中?如何做到区別对待每名学生?如何在有限的时数内实现高质量教学?或许正是受这些问题的困扰,才促使山本贞美创造出“目标跳远”。其思路如下:让学生放开去跳,从哪里起跳从哪里测量,测定每名学生跳的最远距离;以每名学生最远距离的90%或80%作为各自的目标距离;根据各自的目标距离设定不同标志物,强调练习时准确起跳,准确落在目标位置上;将目标跳远的结果分数化,按累计分数分组比赛(图1,贾齐,见《sports教材化方法的研究——以山本贞美的教材事例为中心》,《体育与科学》2008年第4期,第86- 90页)。

采用“目标跳远”的思路将跳远教材化有如下意义。

一是紧紧抓住了教学的重难点。起跳(或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环节在跳远比赛中具有决定性意义,是跳远训练的重难点,也是中小学跳远教学的重难点。在跳远训练中,教练常常采用不用全力助跑、起跳的练习方式让运动员体认该技术环节。“目标跳远”以每名学生90%或80%的距离作为目标距离与这一训练思路相似。另外,规则中强调“准确起跳”,也突出了这一重难点。

二是使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其中。竞技运动的魅力在比赛结果不可预测,谁都有可能获胜,这使得参与者肯于参与其中。因学生间跳远能力差异的客观存在,按常规的教学方法难以使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将比谁跳得远改为比谁跳得准,距离变为分数,使每个学生都有拿高分的可能,从而乐于参与其中。另外,分组进行比赛,集体荣誉感也驱使每名学生参与其中。

三是做到了将技术、规则等根本内容巧妙教材化。竞争、规则依然存在,只是将规则从比谁跳得远改为比谁跳得准,这一改变巧妙突出了对起跳技术重难点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有快乐体验的可能,更乐于表现自我。另外,采用分组比赛的方式,使合作的内容融人其中。

概括而言,“目标跳远”切实做到了竞技运动训练向体育教学的转化,巧妙紧扣竞技运动的“游戏”属性,立足于根本内容展开教学,成功贯彻了义务教育的价值导向。

猜你喜欢
重难点竞技食材
巧用食材铺“地锦”
每天吃20种食材 可能吗?
竞技精神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有ID的放心食材
化学平衡重难点知识突破
花与竞技少女
链农:搞定食材采购
竞技体育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