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体育跳绳的测、练、评一体化提升方略

2023-08-11 04:18李苗吴键袁圣敏
中国学校体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摇绳方略跳绳

李苗 吴键 袁圣敏

跳绳作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以下简称《标准》)中的重要测试内容之一,也是我国多省市中考体育考核项目之一,具有广泛的普及性和实践性。跳绳不仅考核学生的协调性、灵活性和耐力要求,还涉及身体控制能力和节奏感的培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美育教育研究所健康体能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经过前期调研,深入了解和分析不同省市学生中考体育政策、项目要求和相关成绩等。在此基础上,针对跳绳中考体育项目设计了一套测练评一体化的能力培养方略,通过针对性的锻炼提升方略,实现测、练、评一体化的小初衔接能力培养,以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和能力水平的跳绳能力提升。

针对实际学生跳绳锻炼能力需求,设计跳绳测练评方略并实施,包括《标准》规定的1min跳绳结果性测试、跳绳相关体能素质的评价方略,以及针对性的专项跳绳体能锻炼方案,以期提高教师指导的针对性、学生锻炼的兴趣和目标性。通过提升学生跳绳的技术水平、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的意识和习惯,推动体育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中考体育跳绳测试与评价方略

(一)中考体育跳绳结果性测试评价方略

针对1min跳绳的结果性测试评价以《标准》为依据,测试前期需要教师提前设置好平整且安全的测试场地,提供适当长度和重量的跳绳器材,以适应不同年龄和能力水平的学生。测试时按照规定测试方法,让学生站在跳绳起跳位置,在指令下开始计时,学生需要在1min内尽可能多次地连续跳绳。同时观察学生的跳绳技术,包括是否完成双脚同时起跳、双脚同时落地、双脚保持稳定、手脚协调摆动摇绳等动作要素。教师在测试过程中,确保学生正确使用跳绳,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纠正,以保证测试的准确性。观察学生的技术表现,包括动作规范性、连贯性和稳定性,并记录学生在1min内完成的跳绳次数。

(二)中考体育跳绳相关体能素质评价方略

考查学生跳绳运动能力水平,不能仅关注结果性评价的结果,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更要关注学生完成跳绳的过程性评价。因此,教师不仅要进行结果性评价,了解学生的实际成绩,还要进行与跳绳相关的体能素质的过程性评价,将学生的跳绳次数与跳绳相关的体能素质相结合。通过结合相关体能素质的过程性测评,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整体水平。如,学生可能跳跃的次数较多,但技术表现欠佳或出现明显的肌肉或心肺疲劳现象时,便是提示改进技术的时机。相反,学生可能跳跃次数较少,但技术表现良好且保持良好的耐力和持久力,这表明其有潜力和进步的可能。

因此,本文在跳绳的结果性成绩评价的基础上,还根据跳绳项目所需具备的体能素质,设计4种跳绳体能素质的评价方法,作为了解学生跳绳专项的体能素质评价指标,主要采用原地纵跳项目的最大次数力竭测试考查学生下肢肌肉耐力、采用单脚站立1min静止站立测试考查学生下肢平衡稳定能力、采用平衡垫提踵力竭测试考查学生下肢动态稳定控制能力和下肢肌肉耐力、采用踝关节灵活性测试考查学生脚踝柔韧性(表1)。并将学生的结果性测试和过程性测试评价结果形成学生的个人档案,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观察学生个人的纵向成绩对比,了解学生的提升现状,为后续训练计划指导提供科学的评价依据。

(三)中考体育跳绳信息化评价方略

在1min跳绳测试中,鼓励体育教师借助信息化技术进行评价,以获取更准确的数据和提供更详细的反馈。如,通过视频分析,使用摄像设备或智能手机录制学生跳绳的过程,并进行视频分析。通过回放和慢动作观察学生的技术表现,包括起跳、落地、手臂动作、脚部姿势等。還可以借助移动应用程序,跟随可视化锻炼方案实施锻炼,同时记录学生完成跳绳的次数和时间,以及消耗的卡路里等基本运动信息,学生也可以在移动应用程序,查阅自己的锻炼数据,进一步分析和对比,也可以在移动应用程序与网络共同参与锻炼的同学进行远程比赛,从而激发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和兴趣,丰富学生参与锻炼的多样性。

(四)中考体育跳绳学生自评方略

自我评估是学生对自己的跳绳表现进行评价和反思的过程。以下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自我评估方法。首先,学生可以评估自己的跳绳速度。他们可以记录1min内跳绳的次数,并与之前的记录进行比较。如果他们在1min内跳绳的次数增加了,那么他们可以得出自己的速度有所提升的结论。其次,学生可以评估自己的技术表现。他们可以注意自己的跳绳动作是否流畅、规范和协调。他们可以问自己是否双脚同时起跳、同时落地,手臂是否配合跳绳动作等。通过对比标准的跳绳技术要求,学生可以判断自己的技术表现是否达到了预期水平。学生可以自我评估自己的错误和改进空间。他们可以回顾跳绳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失误,并思考如何改进。例如,他们可以思考如何避免跳绳失误、如何调整跳跃频率以及如何提高动作的协调性。

通过自我评估,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跳绳表现和进步情况,这种主动参与评估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他们在跳绳和其他体育活动中的成长和发展。

二、中考体育跳绳能力提升方略

(一)技术表现能力练习

1.徒手模仿摇绳

适宜学生:小学生。

练习方法:双脚并拢,原地站姿练习,挺直躯干,大臂夹紧,屈肘约90°,小臂带动手腕模仿摇绳,依此重复练习(图1-1)。

练习建议:双臂屈肘置于体侧,大臂与躯干距离不得大于一拳距离。练习30次/组,共练习4组。

注意事项:避免耸肩代偿发力,正确肌群发力。

2.徒手摆臂跳跃

适宜学生:小学生和水平四学生。

练习方法:双腿并拢成站姿,大臂夹紧,屈肘约90°,小臂带动手腕模仿摇绳,同时,下肢蹬地向上跳跃,依此重复练习(图1-2)。

练习建议:双腿并拢向上跳跃的同时,双臂屈肘协调摆动。练习30次/组,共练习4组。

注意事项:手脚协调摆动,注意跳跃场地安全,选择空旷场地。

3.双手摇绳

适宜学生:小学生和水平四学生。

练习方法:双脚并拢,原地站姿练习,双手大臂夹紧,屈肘约90度,小臂带动手腕摇绳,依此重复练习(图1-3)。

练习建议:双臂屈肘,小臂转动手腕摇绳。练习30次/组,共练习4组。

注意事项:避免耸肩代偿发力,正确肌群发力。

4.单手摇绳跳跃

适宜学生:小学生和水平四学生。

练习方法:双手并拢,站姿准备,大臂夹紧,一侧小臂带动手腕模仿摇绳,另侧手臂徒手摇绳或叉腰。同时,下肢蹬地向上跳跃,依此重复、两侧交替练习(图1-4)。

练习建议:双腿并拢,跳摇同时。练习30次/组,共练习4组。

注意事项:对侧手臂屈肘保持不动,摇绳侧手臂正确发力。

5.跳跃跳绳

适宜学生:小学生。

练习方法:站姿准备,双手持跳绳,将跳绳摇置体前后,双脚并拢跳过跳绳,再双手向前摇绳,依此重复练习。

练习建议:上下肢协调摆动,快速双脚并拢跳过绳。练习30次/组,共练习4组。

注意事项:摇绳与跳跃分阶段完成,避免踩绳崴脚。

6.完整跳绳

适宜学生:小学生和水平四学生。

练习方法:双脚并拢,站姿准备,双手屈肘持跳绳置于体侧,大臂夹紧,小臂带动手腕摇绳,找准时机下肢同时向上跳过跳绳,依此重复练习。

练习建议:双腿并拢,摇跳同时。练习60次/组,共练习4组。

注意事项:选择安全运动场地和运动鞋,掌握合适的跳跃节奏和手脚配合。

(二)下肢力量与平衡控制能力练习

1.双手叉腰跳跃

适宜学生:小学生和水平四学生。

练习方法:双腿并拢成站姿,挺直軀干,双手叉腰准备,下肢蹬地向上起跳,落地缓冲,依此重复练习。

练习建议:挺直躯干,双腿并拢。练习30次/组,共练习4组(图2-1)。

注意事项:下肢微屈膝缓冲落地,避免膝关节损伤

2.纵跳

适宜学生:水平四学生。

练习方法:站姿准备,双腿并拢,挺直躯干,双手屈肘置于体侧,下肢蹬地向上跳跃,同时双手屈肘协调向上摆动,落地缓冲,依此重复练习(图2-2)。

练习建议:落地微屈膝缓冲,双脚蹬地向上跳跃。练习30次/组,共练习4组。

注意事项:下肢微屈膝缓冲落地,减少膝关节损伤。

3.脚踝提踵

适宜学生:水平三和水平四学生。

练习方法:站姿准备,单脚撑地,另侧腿屈膝抬离地面,双手叉腰,挺直躯干,支撑腿脚跟上抬,脚尖着地,再脚跟落地,依次重复,两侧腿交替练习(图2-3)。

练习建议:脚尖着地,快提慢降。练习20次/侧/组,共练习4组。

注意事项:控制脚跟提起和下落的速度,避免崴脚。

4.弹力带脚踝力量练习

适宜学生:水平四学生。

练习方法:坐姿准备,一侧腿屈膝,另侧腿直腿贴于地面,将弹力带固定在该侧脚,脚踝对抗弹力带阻力进行屈伸练习,两侧腿交替练习(图2-4、图2-5)。

练习建议:控制动作速度,循序渐进加速。练习20次/侧/组,共练习5组。

注意事项:锻炼侧腿伸直,踝关节发力,避免屈膝股四头肌发力代偿。

5.半蹲

适宜学生:小学生和水平四学生。

练习方法:站姿准备,双脚打开同髋宽,下肢屈髋屈膝90°下蹲,挺直躯干,膝关节保持中立位,尽量不超过脚尖,同时双手前平举,还原站姿,依此重复练习(图2-6)。

练习建议:髋膝踝保持一条线,快起慢下。练习30次/侧/组,共练习4组。

注意事项:确保正确半蹲姿势,避免膝关节和腰椎不正确生物力线。

(三)手腕力量能力练习

适宜学生:水平四学生。

练习方法:站姿准备,屈肘90度,大小臂夹角保持不变,手腕进行屈伸练习(图2-7、图2-8)。

练习建议:大小臂保持不动,逐渐增加幅度和力度。轻物负重,练习20次/侧/组,共练习3组。

注意事项:保持屈肘姿势,避免肱二头肌代偿发力。

猜你喜欢
摇绳方略跳绳
4×30s交互绳训练方法
花样跳绳
物理复课有方略 三轮复习见成效
论中学生摇绳动作的教学策略
学跳绳
跳绳
低年级跳短绳错误动作的纠正方法与预防策略
学跳绳
跳绳
论用“势”的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