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术与关键能力在研讨中的辨析与突破

2023-08-11 06:15马晓敏
中国学校体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核心技术关键动作

马晓敏

《案例研析》总第55期以“以核心技术为主线指向关键能力(问题)的模块教学设计——以水平五挺身式跳遠为例”为话题进行了话题研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期案例给出的主题为“核心技术”,特别是“核心”二字,突出模块构建的主线,这样的结构化设计,更是引发了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积极互动和讨论,是一场深入课堂教学的学术研讨。现将体育教师关注度高的几个问题作回顾、梳理,将研讨主旨得以完整呈现。

一、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辨析

本期话题研讨特邀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院长潘建芬教授作了题为《为核心素养而教——从三个高中模块教学设计学情调研谈起》的公益讲座。潘建芬引入了3个具有借鉴意义的实践案例,以学情为突破口,将核心素养以体育教师听得懂、学得会的方式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厘清了课程内容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内在关系,引导体育教师注重课堂教学积累,勤总结、多反思,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1.明确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之间的关系

讨论中有许多教师认为核心素养就是关键能力,只是换了一种说法,这是需要澄清的误区之一。《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1]。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3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协调和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应具备的体育与健康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1]。《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发展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3个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分目标进行界定,而通过3个分目标的协调和全面发展进一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可见,关键能力是由核心素养综合培养后发展而来的一种综合能力,不能简单地指代核心素养或者指代3个核心素养中的任意的某一个方面。

2.全面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关键能力

最早的“关键能力”一词是梅腾斯在1972年在向欧盟提交的报告《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中所提出的,他认为关键能力分为以下4种:基本能力、水平迁移能力、可转移的知识能力、传统且持久的能力,这是他在《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使命》一文中对关键能力一词的具体阐述[2]。从《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界定来看,体育与健康课程培养的关键能力在体育学科中,除了发展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培养的基础外,更应该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中的运动水平迁移能力、可转移的运动知识能力和终身参与运动的能力。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强调学生系统地学习1~3个运动项目[1]。如何通过高中阶段12个模块的学习,让学生在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在今后人生发展的过程中有能力将高中时期获得的运动水平迁移到新的运动项目学习中,实现更快地学会新的运动项目;把高中已获得的运动知识(观赛、裁判、科学练习法)转移到新的运动中,使自己具备终身参与运动的能力。这就是实现了从全面发展核心素养到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转变,也是未来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教学中要追求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发展方向。

二、核心技术的理性回归与突破

本期话题研讨特邀浙江省温州第二高级中学特级教师陈钦梳作教学经验的分享,水平五(高一年级)《挺身式跳远》模块教学案例。案例中立足运动技能的学习原理,以核心技术为模块设计主线,将学生学习挺身式跳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突破口,剖析挺身式跳远的核心技术,把学生已掌握的关于“跳”的运动共性认知,迁移到挺身式跳远的学习中,建立起内在的运动学习认知的思维关联,构建结构化的跳类模块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体育学习中关键能力的自主发展[3]。

1.核心技术理性回归的重要意义

之前参与过《案例研析》栏目话题研讨的教师们应该对运动技能轮并不陌生。内圆的第1层是动作分类,包括移动性动作技能、操作性动作技能和非操作性动作技能3类;第2层是分类动作的具体名称,如移动性动作技能的动作有走、跑、跳、疾跑、躲闪、追赶、逃脱等动作;第3层则是动作的变化和组合形式;第4层是动作属性的归纳;第5层则是动作构成的原理和法则[3]。技能轮开始设计的意图是丰富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元动作的不断改变运动条件,而形成更多的教学内容,如移动性动作技能——跳。“跳”这个元动作经过动作幅度大、小的改变,力量强、弱的改变。及力量、时间、速度对人、物、路径的改变,可以演变为跳类游戏中的跳绳、“兔子舞”;田径运动项目中的跳高、跳远;开放式项目中的排球扣球、篮球急停跳投;一般素质练习中的蛙跳、单脚跳;专项素质练习中的摸高、绳梯敏捷性练习等。因此,以元动作为基础,在丰富运动形式的同时,将技能轮从外向内一层一层地还原,就会发现元动作的存在,也就可以找出所有运动的核心技术,这也是掌握运动技术的最关键的部分。如,跳远、三级跳远、跳高等都可将其还原为跑、跨步跳、背弓、收腹等元动作,再细化分析每一个元动作中的核心技术。如果可以实现核心技术的迁移和转换,学生就可以更轻松、更快地掌握各项运动技能。

2.把握核心技术剖析共性的特征

在进行元动作核心技术的分析中,抓住元动作之间的共性特征,更有助于实现核心技术迁移和转换。此处以短跑、跳高、跳远、行进间低手上篮中的助跑与起跳结合技术为例,剖析核心技术的共性特征(表1)。

在进行核心技术分析时,应判断是否可以产生正迁移的影响。以该表为例,“跑”明显对另3个项目的技术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速度的爆发力和控制能力直接决定最后的成绩,可以说没有跑的速度,就没有后面的抛射运动的产生。同时,在表中也可以明确地看出,跳高、跳远、行进间低手投篮有着相同的技术原理,有着相同的元技术构成,各项运动要素也很接近,是可以相互产生核心技术迁移的。但是,所产生的迁移是正迁移还是负迁移,要看更细致的起跳技术。跳远与短跑更接近,起跳没有制动过程可以起到正迁移的效果,建议先学短跑再学跳远。但跳高与跳远就存在明显的差异,跳高对制动过程和垂直速度的转化要求更高,如果这时先学跳高再学跳远就容易产生负迁移的影响,因此建议先学跳远再学跳高。而行进间低手投篮就与跳高的核心技术更为接近,建议可以同一时间段进行学习。

三、从共性着手提升课堂的质量

1.从共性着手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

找出核心技能的个性特征,实现迁移规律的应用,形成不同项目之间的联系,可以把学生已有的运动认知联结,在学生已掌握的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核心技术的共性特征,构建以核心技术为主线,不同项目为内容的核心技术差异项目大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学习和创新,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运动水平迁移能力、可转移的运动知识能力,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表2)。

2.找准关键问题从而实现教学突破

在把握了核心技术以后,在课堂中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核心技术,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留心观察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很细节,有可能是转瞬即逝的。体育教育教学本身就面临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难点,学生的学习状态很难即时保留下来,除非有视频录像可以回放,但是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是无法实现的,这个不像其他学科可以有书面作业记录,在批改的过程中可以统计分析。所以对于体育教师而言,发现每一名学生即时出现的小问题,需要格外地细心和用心。但是,如果可以发现学生的小问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地纠错,特别是用核心技术给予练习指导,会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突破性的进展,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及时处理好课堂的细节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3-6.

[2]赵世俊.培养学生生涯发展的关键能力[J].江苏教育,2017(5):35-37.

[3]孙喜和.运动技能构成要素及教学运用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2019(1):22-24.

猜你喜欢
核心技术关键动作
烧结矿低硅均质慢烧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
硝酸甘油,用对是关键
习近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高考考好是关键
动作描写要具体
颠覆式创新: 集汽车级十项核心技术的ROBYF1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欣锐特:掌控新能源核心技术
生意无大小,关键是怎么做?
生意无大小,关键是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