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大麦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2023-08-12 15:22王策毛凤梧
河南农业·综合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大麦河南省加工

王策 毛凤梧

大麦既是粮食作物,也是酿造啤酒的主要原料和畜牧水产养殖的优质饲料,其籽粒蛋白质含量超过12%,绿植体蛋白质含量更是高达25%。大麦具有耐寒、耐旱、耐贫瘠等多重特性,土壤适用范围极广,在部分瘠薄低产田和冬闲田,适度规模发展大麦种植,对种植业结构调整,缓解大麦与主粮作物争地矛盾,满足加工企业和畜牧业生产需求,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都具有积极意义。

一、河南省大麦产业发展现状

河南省大麦生产主要在驻马店市、商丘市、周口市、南阳市、信阳市等地。2018年全省大麦种植面积为2.67万hm2,2019—2022年种植规模不断萎缩,种植面积断崖式下滑,创历史新低,大麦种植几乎处于消亡状态,产业发展低迷,降至冰点,本土大麦自给率不断下降。同时,由于大麦替代品较多,如饲用玉米、苜蓿等,河南省大麦总体调入较少,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河南省大麦进口量仅为283.5 t,贸易量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受全球灾情、疫情和俄乌战争的影响,加之国内外大麦价格“倒挂”,政策支持缺乏,预计河南省本土大麦供给不足、需求疲软的“供需双弱”形势将进一步持

续。

二、大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一)种植效益低

大麦与同季作物相比,存在种植成本高、产量低、品质不稳的因素,2022年河南省大麦单产不足当年小麦单产的1/2,种植比较效益显著下降。与进口大麦相比,本土大麦市场销价高,有价无市,只能低价出售或自用,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

(二)经营规模小

河南省大麦种植面积持续下降,产地规模难以形成。大麦生产多以“小农户”分散种植为主,栽培管理粗放,经营的规模化程度和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太低,难以进行标准化生产和过程控制,造成产量不高、品质不稳,商品率低,难以满足企业加工需求。

(三)利益联结散

河南省大麦销售主要依托市场化收购和订单生产等,由于本土大麦收购、加工企业少,啤酒、食品、饲料加工需求不足,利用率低,发展潜力未得到有效发掘,导致上游大麦种植和下游加工企业供需、产销不稳定,难以形成紧密、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

(四)价格波动大

受国内外贸易政策干预的影响,我国大麦进口年际波动加剧,给大麦产业发展带来很大不确定性。同时,国外低价大麦持续大量进口,挤占国产大麦市场空间,引起国内价格波动。大麦价格還受下游加工品行业及玉米等饲用替代品供需形势的影响,因素多且复杂。

(五)市场信息少

大麦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市场信息不畅通,尚无权威统一的市场供需信息发布机构和平台,大麦产业链各主体市场决策缺乏全面、系统、及时的数据基础,生产的大麦销路难,不利于大麦产业的平稳健康发

展。

三、产业发展措施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

河南省要聚焦大麦优势生产区,科学制定产业规划,统一组织生产和管理,鼓励规模化种植,引导全省大麦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支持主要种植区大麦良种和种植补贴,使大麦享有粮油作物优惠政策,激发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创新生态保护补贴,充分发挥干旱、半干旱和豫南冬闲田等低产地块开展大麦恢复性种植,开发闲置资源,缓解大麦与主粮作物争地矛盾;支持大麦加工企业进行财政贴息贷款等信贷优惠政策;推行大麦全过程保险,减轻价格波动影响,最大程度降低农户种植风

险。

(二)加强科技支撑

河南省应推动实施大麦重大技术创新与推广等重大科技专项,开展品种引进、选育及保优节本栽培技术攻关和推广;支持建设大麦生产示范基地,带动支持大麦全环节标准化生产技术研发应用。加大大麦实用技术宣传培训力度,推进新品种、新技术可复制、大面积应用推广,提高农户种植效益;充分发挥大麦耐寒、耐旱、耐贫瘠优势,持续创新栽培技术模式,因地制宜推广大麦种养结合草畜一体化,实现粮草双收种养结合,扩展饲料大麦生产。

(三)推动产销衔接

河南省需坚持市场导向,加快培育一批生产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大麦加工企业,开发个性化、多功能食品;推动订单生产,支持企业与产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大麦发展联合体,建设专用加工原料生产基地,搭建大麦质量检测中心和信息服务平台,打造大麦生产全产业链,推动大麦产业前后端延伸、上下游拓展,确保种植、流通、销售畅通,推动产品增值、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紧盯品质升级,强化技术标准,构建符合河南区域特性的全产业链标准技术体系。

(责任编辑   于海)

猜你喜欢
大麦河南省加工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我的大麦哥哥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大麦虫对聚苯乙烯塑料的生物降解和矿化作用
Global interest in Chinese baijiu
菱的简易加工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