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北麓生态治理的现实困境与创新举措

2023-08-13 09:54
现代农村科技 2023年7期
关键词:秦岭法治绿色

赵 楠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50)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并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秦岭北麓以其重要的水土保持、涵养水源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润泽并滋养着关中沃野,提升秦岭北麓生态治理水平,对于维护我国生态安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当前,秦岭北麓地区存在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绿色法治机制不健全、绿色发展驱动力不足、生态文化创新性不强、生态治理主体单一化等问题,已然成为制约新时代秦岭北麓生态治理的现实之困。因此,应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完善生态法治制度、挖掘绿色发展驱动力量、提升生态文化创新水平、营造协同共治氛围。秦岭北麓生态治理水平提升,不仅有助于秦岭北麓生态环境呈现向好的趋势,同时也是促推当地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1 秦岭北麓生态治理的现实困境

1.1 生态环境脆弱。秦岭北麓是秦岭山脉的北坡山脚,其地理位置相对较偏,受到交通不便利、信息闭塞等条件的限制,当地村民受教育程度、法治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等都相对薄弱,居住在附近的山民靠山吃山,滥砍滥伐、焚烧、放牧等生活方式给当地水资源、土壤资源等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首先,秦岭北麓是关中平原最主要的水源地,但“已经有调查显示黑河、石头河的开发利用率高达50%以上”[1]。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水库下泄流量急剧下降,工厂随意排放污水、垃圾侵占河道、河道乱排乱放问题仍然凸显,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受破坏严重,水生态质量下降,对人体造成一定程度危害,对当地居民身心健康产生不良作用。此外秦岭北麓土壤生态环境较差,存在重金属污染现象。近年来,随着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逐步启动和建设,秦岭北麓地区因具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条件和优势资源大规模发展,导致其周边土壤生态环境安全系数直线下降,不论是矿资源开发或是交通设施建造,都给当地土壤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各类工厂大肆排放重金属物质,但受到技术落后、资金缺乏及管理不善等条件的限制,其产生的“三废”物质等排解在土壤当中无法自行降解,造成土壤及地下水重金属含量超标。

1.2 绿色法治机制不健全。秦岭北麓违建是秦岭北麓绿色法治机制不健全的显著体现,违建的根本原因是在秦岭生态保护方面没有严格的法律法规,造成绿色法治思想在实施贯彻过程中存在漏洞,使得非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加大了生态治理的难度。目前在针对或涵盖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及其规范性文件中,没有统一的生态环境保护立法[2]。虽然单一的立法的确有利于进行分别保护和执行,但却割裂了秦岭生态保护治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此外,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对等,导致西安市秦岭生态保护管理局在执法的过程中缺乏及时性和有效性,难免会造成环境保护过程的低效和无效。因为当地立法缺失和监管执行不力,导致秦岭大范围内“五乱”现象、植被破坏现象、环境污染现象等层出不穷,严重影响秦岭生态的绿色永续发展。

1.3 绿色发展驱动力不足。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与协调发展的扩展和深化,“人民绿色生活与全球治理,最终实现系统间的整体性与协调性,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3]。当前秦岭北麓生态治理的难点在于绿色发展驱动力不足,主要体现在绿色科技助推绿色发展程度低,绿色产业结构发展进程缓慢,绿色生活模式与绿色生产模式还未成熟,造成生态治理成效并不显著。首先,秦岭北麓没有引进合乎时代化发展的绿色科学技术去管理和应对当地生态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导致山区生态环境破坏极为严重。由于条件落后的限制,他们并没有完全享受到大数据时代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缺乏系统化的管理模式,造成农作物和其它产物感官特征不佳,形状大小参差不齐,产量低、效益低、市场竞争力低。其次,秦岭北麓当地居民仍采用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种植或养殖,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施用农药及化肥、处置不当的农业畜禽粪便、恶臭气体以及不科学的水产养殖。传统农业经营方式会产生较多的污染物,他们缺乏清洁生产技术或无害及低害的新工艺等绿色科技助力,使污染物、有毒物质无法得到很好的排解,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对人体也有不容忽视的潜在危害性。因此,尽快引进绿色科技和发展绿色产业,驱动当地绿色发展成为秦岭北麓生态治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1.4 生态文化创新性不强。秦岭北麓生态治理的难度在于地区生态文化创新性不强,其根本原因在于生态文化宣传力度不足、地区文旅结合过程中生态文化存在偏差,生态文化时代性特征不显著致使生态治理的宣传效果不佳。文化是新时代秦岭北麓高质量发展的依托。①秦岭北麓文化创新不足表现为宣传。秦岭作为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其文化资源分为各类文化遗产及人文精神。近年来,由于受到多元文化、虚无主义的冲击,造成对秦岭北麓文化资源认识不清或认识不足,对秦岭北麓文化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秦岭北麓文化的主导地位受到多元文化的消解,碎片化的解读导致秦岭北麓文化传播具有片面性,这就使得秦岭北麓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缺乏系统阐释与深度解读,长此以往导致秦岭北麓文化创新不足。②秦岭北麓文化创新不足表现为营销缺乏创新。随着休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秦岭北麓生态旅游项目中出现了大量相似的营销模式。且随着生态旅游行业的大力发展,部分游客上山游玩随手所扔的垃圾影响了景点的优美环境;交通工具的噪音、尾气灰尘等破坏了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使得去当地旅游度假的人们无法感受到受秦岭北麓多样的旅游文化特色。

1.5 生态治理主体单一化。长期以来,秦岭北麓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的主导力量是当地政府,但依靠任何一个单一力量推进秦岭北麓生态环境治理,都难以高效率的应对当前秦岭北麓生态问题。首先,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是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秦岭北麓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主体力量。然而,从企业单位参与秦岭北麓生态治理的现状来看,在面对秦岭北麓生态问题时心存侥幸,很难主动承担当地生态治理责任,不愿积极履行应有的生态治理义务。其次,社会组织在面对秦岭北麓生态治理保护问题时习惯于寻求政府帮助,长期形成了对政府的依赖心态,认为政府有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责任和能力,将生态治理难题推给政府,完全依靠政府开展工作来实现自身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诉求。最后,社会成员作为秦岭北麓生态治理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未形成普遍的生态环保意识,特别是社会公民只重视自身的环境权利,但忽视履行自身环境义务。不管是社会组织还是社会公民都反映出一个共同的问题,即他们习惯于接受政府的管理,但漠视自身的治理权责。

2 秦岭北麓生态治理的创新举措

2.1 生态经济:严守秦岭北麓生态治理的生命线。秦岭,以一山跨三水之势,奠定了“中央水塔”的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秦岭北麓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艰巨任务迫在眉睫。因此,我们不仅要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满足人们身心需要,更要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共同维护秦岭地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助推环秦岭地区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4]。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之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及生活幸福感,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其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实践充分证明,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不能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基础,金山银山是绿水青山的保障”[6]。我们要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牢固树立辨证的理念,保护生态环境,杜绝继续发展高污染产业,这可能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但我们更要看到长远的未来,淘汰高污染产业是为了建立新清洁能源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短暂下降是为了后期更加快速和环保的发展,最终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高度统一。

2.2 绿色法治:量定秦岭北麓生态治理的基准线。制度和法治是理念和思想得到落实的重要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7]。量定秦岭北麓生态治理基准线,坚持制度法治多元共治,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促进秦岭北麓生态高效治理。首先,以实行最严格生态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着力加强制度建设与行为约束。必须坚持为生态文明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加快划定并严守“三条红线”,实行最严格的生态资源管理制度,让制度成为保护生态环境最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以最严格的制度推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其次,“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8]。必须坚持生态资源刚性约束,推进生态资源保护利用,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健全生态保护法治体系,护蓝增绿,健全生态制度法治多元共治,着力实现生态保护环境政策与其它政策之间的良性互动,以最严密的法治推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确保到2035 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21 世纪中叶建成美丽中国的梦想能够实现。尽最大努力,在把“责”落实、把“制”完善、把“林”护好。

2.3 绿色发展:促推秦岭北麓生态治理的动力源。现今,中国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发展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念之一。秦岭北麓生态治理只有通过创新驱动及产业转型,才能实现当地生态永续、可持续发展。首先,“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9]。在治理秦岭北麓生态问题上必须以创新推动绿色科技发展,如生产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的可再生能源,或引进节能减排治污技术以实现“三废”的有效循环利用和有毒物质的排解清理;加大绿色科技基础设施投入,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互联网技术健全知识、能力和物质共同构成的全方位、全领域的生态管理和治理系统,开启“数字秦岭,智慧管山”新模式,全面实现可视、可查、可控,更好的实现数据共享共管,促推秦岭北麓生态治理绿色科技加速发展。其次,推动产业节能绿色转型。传统农业要依靠大量生产要素投入,往往会产生大量的污染及消耗,但依靠知识和技术等投入的新型高级产业及新能源产业对环境及能源的消耗极低。因此,推动秦岭北麓地区传统农业及种植业向特色农业转型从而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从根源上减少农药、化肥及其它污染物质对生态环境的恶劣影响,从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绿色发展协同并进。

2.4 文化创新:首先,秦岭北麓文化创新的关键在于做好秦岭文化资源的整理宣传工作。整理、概括、出版历来各个文人墨客描绘当地的诗词文赋,复活秦岭文化遗产,激发秦岭文化活力,增加秦岭文化魅力,展示人文秦岭、科技秦岭、大美秦岭的风采。同时,在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的今天,要充分利用其所带来的便利,通过各种视频、宣传片、微博、微信等小视频平台发扬好、宣传好,呼唤全体社会成员热爱秦岭文化,保护秦岭文化。其次,秦岭北麓文化创新的关键在于做好营销策略。虽秦岭北麓的文化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但发展不够均衡的问题仍然凸显,应适当提高当地农家乐、休闲娱乐等活动项目的门槛,尽可能的降低对秦岭北麓的生态环境破坏,同时尽可能的拓展文化产品的形式,不断打造秦岭北麓文化产业链,挖掘更多具有文化魅力的秦岭旅游产品,提高游客的吸引力,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而且能够使秦岭北麓当地传统文化得以较好的传承。

2.5 协同共治:构筑秦岭北麓生态治理的多元主体。“随着我国生态治理现代化逐步走向深入,治理主体多元化是必然趋势”[10]。在党的领导下,以政府为主导,充分调动企业和社会公众各主体的积极性,开展秦岭北麓生态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构筑秦岭北麓生态治理的多元主体,促进秦岭北麓生态向纵深推进。首先,塑造企业主体的绿色发展和绿色生产能力。在资本等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企业在追求本身利润最大化时,坚持主动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应以绿色科技开展自主创新环保生产制造与运营,引入绿色技术应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绿色制造和绿色经济发展,增强企业生态资本化理念,其次,社会公民有着人数最多、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特征,随着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的普及,就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形成绿色、环保、理性的生活方式,弘扬生态文明价值理念,为社会成员积极投身秦岭北麓生态治理、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形成良好的基础,注入最强大的动力。因此,在秦岭北麓生态治理主体的问题上,必须坚持依靠政府、企业单位和社会公民协同参与,进而实现秦岭北麓生态治理高效推进。

猜你喜欢
秦岭法治绿色
绿色低碳
暑期秦岭游
洞穿秦岭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好忙好忙的秦岭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在秦岭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