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猪选育现状及其管理建议

2023-08-13 09:54许全伟
现代农村科技 2023年7期
关键词:保种猪种种质

许全伟

(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01)

丰富的地方猪种资源,是我国不同地域人们长期驯化的成果,是我国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地方猪种遗传资源属于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猪的育种工作已经不再是某一单项技术的应用,地方猪的保种及种质资源的挖掘工作迫在眉睫。

1 地方猪种选育现状

1.1 地方品种群体数量越来越少。地方猪种在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和瘦肉率等方面都不如国外猪种。每年都需要大量从国外引种,进口种猪占领多数种猪市场,使一些地方品种原有性状消失,逐渐被引入品种或新培育的品种所取代。不规范的和大规模的杂交利用方式也造成了我国一些地方良种混杂,部分品种性能出现退化甚至泯灭。

1.2 尚未形成完整的地方猪种繁育体系。虽然我国确定了部分国家级保种场,但是绝大多数的保种任务都是由企业和个人来承担,尚未完全形成以国家为主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局面。部分已建保种场基础设施简陋,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和技术指导,致使育种效果差。

1.3 地方猪种利用还存在许多问题。为了经济利益盲目追求高产化,忽视了其独特的种质特性和生产潜力,长期以来形成了“重引种、轻选育”的局面。在地方资源的利用上,未能真正认识和挖掘地方猪各具特色的种质价值,对地方猪品种资源特性缺乏系统研究,地方猪种的研究还存在很多盲区,还有很多优良性状未被发掘。

1.4 缺乏保护观念。主权意识淡薄,部分濒危品种没有得到及时抢救。许多地方猪种没有品种登记、性能测定和选育措施等记录,导致地方猪的生产性能逐渐降低,部分特异性基因丢失。没有明确的保种目标,只重视数量而忽视遗传资源的保护,导致许多重要基因丢失和遗传特性发生改变。

2 管理建议

2.1 活体保种。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活体保种,这是保种工作的基础。将保种场与保种区进行统一规划,并将它们结合起来,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多点保种,建立有效的场间遗传联系。

2.2 充分利用我国地方猪种的优势,发掘地方猪种优异基因资源。将地方猪种资源作为培育新品种的良好素材,培育特色品种或品系,充分满足多元化市场消费需求;有目标地针对一些地方猪种开展选育、杂交利用等研究工作,提高地方猪种的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益;将主流瘦肉型猪品种的培育与地方资源结合,培育优质抗逆猪新品种。

2.3 建立健全遗传资源保护和管理体系,保证地方猪种遗传资源有序开发。健全和完善扶持政策和帮扶制度,地方猪种的选育和保护工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明确地方猪种保护重点与利用方向,建立猪种保护档案,完善育种资料和系谱档案、生产资料等;建立地方猪种遗传资源信息管理与监测系统,定期对地方猪种遗传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开展种质特性及种质资源研究测定;改善遗传资源产业开发方式,构建一套科学的适合我国地方猪及产业化开发的体系。

2.4 加强分子选育技术和现代生物保种技术的应用。分子选育能显著提高育种效率,大大提高选择的准确性,常用的生物保种技术主要有基因操作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利用基因育种、精准营养和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打造育种核心竞争力和现代生猪良种繁育模式,不断提高我国生猪种业自主育种能力,引领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2.5 注重因地制宜,鼓励和支持地方特色畜牧业发展,发展生态养殖模式。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以高质量为宗旨,掌握和顺应时代需求积极研发新的地方猪肉产品。地方猪种在中国不同的自然地理生态条件下,已形成各自的肉质特色,可以作为新的育种素材。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地方品种已成为不少消费者找回“老味道”、寄托乡愁的新宠。开发地方特色品牌猪肉,坚持绿色循环发展理念,实现地方猪产业持续、健康和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保种猪种种质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可视化中国地方猪种地理分布图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河南精旺猪种改良有限公司
国外猪种大量引进导致本土猪种濒临灭绝的原因分析及应对建议(以玉山黑猪为例)
亚麻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卢国伟:矢志不渝,痴心保种
贵州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核心种质库构建
罗非鱼保种越冬三个方式
红锥种质早期生长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