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困境及实践策略

2023-08-13 09:54余雨清
现代农村科技 2023年7期
关键词:劳动价值观大学生

余雨清

(福建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劳动教育。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指向标[1]。然而,大学生劳动教育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困境,如大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价值观出现偏差和劳动教育形式单一等。姚蓓蓓等[2]人调研了合肥学院能源与材料学院的学生发现,90%的同学认为当前大学生的劳动观念淡薄,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在劳动观念方面的教育亟待加强。裴文波等[3]人调查研究显示部分同学的劳动价值观出现功利化倾向,约60%的同学对于物质报酬较为看重。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深入探究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对于推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1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

2018 年的全国教育大会[4],2019 年的教育部工作要点[5]和2020 年出台的《意见》都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这一系列教育举措实施进一步充实了劳动教育的内涵。

1.1 劳动教育是全面育人的基础。马克思高度评价了劳动的重要性,他强调: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的过程,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6]。马克思对劳动价值的强调奠定了劳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我国教育方针从“德、智、体”,到“德、智、体、美”,再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变化体现了劳动教育地位的提高。一方面,“五育”相互独立,劳动教育具有独特性,与其他“四育”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上均有明显区别,劳动教育既注重创造物质财富,又强调创造精神财富,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这一概念的追求和实践,于国家和社会发展有着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五育”相互促进,“四育”作用于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又融合于“四育”之中,能够促进其他“四育”的发展和提高,在“五育”中占据了基础性地位。

1.2 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途径。新时代劳动教育对高校立德树人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新时代劳动教育在理论上强调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依托必修课、思政课程和劳动竞赛等载体,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在实践中,新时代劳动教育以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为重要教育手段,注重“开门办学”,带领学生“走出去”、“走进去”、“走下去”,沉下心去感受劳动,发挥实践育人的积极作用。

1.3 劳动教育是衡量人才培养成效的评价指标。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劳动教育在育人过程中常被忽略。在以往的人才评价中,更倾向于通过学习成绩去评价学生,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常被视为一种侵占学习时间的行为,生存空间十分有限。但随着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提升及社会对劳动重视程度的加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成效成为了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意见》中也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衡量中需纳入劳动素养。也就是说,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劳动素质。因此,积极参加劳动课程,主动参加劳动活动,自觉树立劳动意识,将劳动日常化、服务化、公益化,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2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科学价值

2.1 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与“四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以劳动增智力,以劳动强身体,用劳动培养美,用劳动创新,充分发挥综合教育功能,有效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一方面,劳动教育可以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网络自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容易被错误的价值观侵蚀,导致大学生思想素质下降。而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的“拔尖孕穗期”,在此时进行劳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养成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帮助学生收获个人发展与成长。另一方面,劳动教育可以培养青年的知行合一;如今的大学生较少深入劳动一线,体会不到劳动人民的辛苦,只有在劳动过程中真正去体会,去感受,才会感恩劳动者的付出。通过实际行动去品味劳动教育的内涵,才能真正做到内化在心中,外化在实践中。

2.2 新时代劳动教育有助于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当前,我国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所发挥的作用,作出在青年中大力开展劳动教育的决定。其一,劳动教育可以培养青年的爱国爱党思想。劳动开创未来,引导广大青年深入劳动一线,在劳动过程中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感受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厚植青年学子的爱国爱党热情。其二,劳动教育可以培养青年的奉献精神。加强劳动教育,向广大青年宣扬建党、抗疫以及脱贫攻坚等伟大精神,培养青年学子的奉献意识。其三,劳动教育可以培养青年的创新性和创造力。劳动是连接国家梦和个人梦之间的桥梁,加强劳动教育,鼓励广大青年深入劳动一线,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沿着科学的方向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正是由于不断实践,不断认识,不断总结,激发了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3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困境

3.1 大学生普遍存在劳动观念淡薄现象。一方面,在教育理念方面,我国“学而优则仕”的观点根深蒂固,所有被定义为影响升学的事物都会受到排斥,在大学生过往的学习生活中,许多家长鼓励孩子学好文化课,将来谋求一份好工作。在这过程中忽略了劳动教育的作用,甚至部分家长从小就不让孩子参与劳动,把孩子从小当成“小王子”、“小公主”来培养,五指不沾阳春水,故而劳动教育在学校中无法获得发展。另一方面,受国内外思潮的影响,部分人开始追求投机取巧,渐渐遗忘了劳动的真正含义,忽视了劳动对个体和社会的积极作用。大学生劳动观念淡薄,长期没有参与到劳动中,不能真正认识劳动教育的内涵,没办法从思想上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

3.2 高校劳动教育培养体系尚未完善。当前,在《意见》 发布后,各高校都在逐步推进劳动教育改革,但整个学校劳动教育体系尚未完善,还存在诸多不足。第一,劳动价值观教育存在定位不准确的问题。思想决定行动,劳动价值观教育是劳动教育的首要内容,也是核心内容,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价值判断,也影响着青年学生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养成以及劳动技能的提高。因此,高校应该调整劳动教育内容,将劳动价值观教育摆在劳动教育的首位。然而,蔡亚楠[7]在河北部分高校的调查研究表明,仅有16%的学生认为高校注重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养,而有50%的同学认为高校更注重于劳动技能教育。第二,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着劳动教育形式单一、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教学内容和形式不创新等问题。在当前的教育中,部分劳动教育课程纯粹照念书本内容或PPT 课件,内容落后,形式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导致学生对课程失去兴趣。相反,纯粹进行实践教学而忽视理论教学,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易使学生失去学习方向。第三,高校缺乏专业劳动教育的师资力量。很多高校没有专业的劳动教育课程老师,往往由班主任或辅导员兼任,没有经过系统地劳动教育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都不够专业。没有专职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大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得到的指导就不够专业和全面,直接影响大学生对于劳动教育课程的理解,最终导致劳动教育成效不佳。

3.3 劳动教育地位边缘化、缺少认同感。在当前的环境下,社会对于劳动的支持度不够高,劳动的地位处于边缘化。一方面,政府机关和媒体对于劳动的引导宣传不够,没有在社会上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当前的公司、企业和单位等社会组织缺乏履行劳动教育的社会责任,导致学生没办法很好地参与到劳动实践中。

4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

4.1 提高思想认知,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成功与否。劳动教育首要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杜绝以利益为目的的劳动。首先,在家庭方面要破除封建思想,破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错误思想,不能只关注孩子的文化成绩。另外,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参与到家庭劳动、社会工作和社会公益中,在青少年的心里种下劳动最光荣的希望种子。其次,高校可以开设必修课程,邀请身边劳模开展座谈等多种形式,在校园环境中提供真正劳动内涵的主旋律声音。最后,社会上要掀起鼓励劳动的热潮,大力宣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为青年学生提供一个风清气正的环境。

4.2 重视劳动教育,完善劳动教育培养体系

4.2.1 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劳动教育课程师资队伍。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根本保证,高校应当配备专职教师来维持正常的教学工作。首先,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这里的教师不仅是劳动课专职教师,还包括公共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增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施劳动教育的意识,将劳动教育融入整个教学和学生管理过程中。其次,高校应组织相关的研学活动,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兄弟院校的劳动课教师与本校教师进行交流,相互探讨,开阔专职教师的视野,更好地落实劳动育人的目的。最后,高校可以组织开展劳动课教师职业技能大赛或者劳动精品课程大赛,让劳动课教师内部良性地“卷”起来,进而提升综合素质能力。

4.2.2 优化劳动教育的课程设计。目前,劳动教育课程在许多高校还未开设,在学生的个人培养计划中也没有体现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因此,高校应进一步重视劳动教育,优化学生培养方案,将其纳入学校教育计划中。第一,将劳动教育课程开设为必修课程。一方面,优化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正所谓“思想决定行动”,高校需要重视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相关教育,应将劳动价值观教育置于劳动教育的首要位置,多形式开设劳动价值观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另一方面,优化劳动教育的教学形式;针对劳动教育课程的特殊性,高校在课程设置时应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既不能纯粹进行理论教学,也不能纯粹进行劳动教学。同时,劳动教育也不能忽视新媒体的作用,高校可以采用“传统课程+线上云分享”的模式开展劳动教育,如通过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载体进行教学分享,调动学生上课的热情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上课体验,达到劳动育人的目的。第二,劳动教育应当融入其他课程教学中。高校应当挖掘公共课中所蕴含的劳动元素,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到其他教学活动中。在这方面,二级学院应承担起主要责任,组织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改革,挖掘专业课程中劳动元素,把劳动教育与专业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另外,可以在大学生见习和实习中开展劳动教育,发挥劳技教师和专业教师协同育人作用,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达到劳动育人的目的,实现双赢。以笔者所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在《环境生态学》和《环境监测》课程中均会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见习,专业教育的同时带领学生深入劳动一线;而在大四阶段学院严格把握学生的“专业关”和“劳动教育关”,组织学生深入环保一线参与专业实习,前往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和环保企业进行工作,亲身实践,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劳动教育。第三,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劳动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劳动能力的同时更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劳动价值观,因此,在落实大学生劳动教育评价时应该将劳动观念和劳动价值观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同时,还可以建立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机制。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可以承担起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素养的考察,而校外实践基地可以负责大学生劳动能力和技能的考察,两者各发挥其长处,能够更加综合、更加权威地落实大学生劳动教育评价。

4.2.3 强化实践育人,营造劳动教育氛围。实践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首先,高校应积极建设校园文化,充分挖掘校内的劳动教育资源,开发校内劳动教育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劳动教育活动。如开展学习学校优秀校友劳动精神系列活动,将劳动教育从精神学习推向实践落实;在新生入学时带领新生参观学校校史馆,将学校的奋斗精神传递给当代大学生;举行“一日教师、一日厨师、一日宿管”等相关活动,通过“翻转”让学生感受劳动的不易,品味劳动的快乐。其次,鼓励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创新创业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既提升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和服务意识,又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次,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组织学生参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基层,在基层实践中感悟劳动的真正内涵。

4.3 建立家庭、高校和社会“三位一体”劳动教育协同机制。劳动教育纯粹依靠高校进行是不完整的,在教育过程中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家庭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承担基础作用,家庭成员的思想观念对大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家长应当先认识劳动教育,具备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以积极正面的形象引导大学生参与到劳动中。高校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起着主阵地作用,大学时期是一个学生思想趋于完善、趋于成熟的时期,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大学生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大学生劳动教育离不开社会的的支持,当前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思潮以各种形式影响着大学生,这就需要政府做好价值观的引导工作,社会上弘扬劳动最光荣形象,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竖起一面旗帜。同时,社会主动向大学提供实践资源,与大学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让大学生真正走到乡村、走进工厂、走到祖国需要的地方进行劳动实践,学校要注重劳动实践成果的保存和转化,充分发挥出实践的实际效能。大学生劳动教育是需要家庭、高校和社会共同承担的,应当建立起家庭、高校和社会“三位一体”劳动教育协同机制。

5 总结

总而言之,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在于用劳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中国梦的实现。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应坚持把劳动教育摆在突出地位,通过培养大学生正确劳动教育观、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和构建“三位一体”协同机制等手段,更新大学生的劳动观念,激发大学生的劳动情感,坚定大学生的劳动意志,推动大学生的劳动行为,使广大青年学生真正传承我国优良劳动传统,成为一名具有工匠精神、掌握高超劳动技能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猜你喜欢
劳动价值观大学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我的价值观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热爱劳动
大学生之歌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