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类高职院校农耕文化育人的几点思考

2023-08-13 09:54孙章波
现代农村科技 2023年7期
关键词:农耕育人学院

孙章波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业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农业类高校是强农兴农的“国之重器”。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高校育人的实质内容就是文化的价值导引,文化育人必不可少。农耕文化已成为农业类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目前,国内农业类高职院校秉承为“三农”服务、传承农耕文化的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中充分利用和发挥农业类学科特色及历史文化,以农耕文化育人,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实施农耕文化育人,成效显著。

1 传统农耕文化的内涵

农耕文化是当地农民长期农业生产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化之一,也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文化之一。农耕文化的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以“应时、取宜、守则、和谐”为核心内涵的优秀农耕文化。“应时”就是农业生产、劳作活动中的时间、生产周期、自然节律、节气物候、气象等,具有季节性特征。“取宜”就是农业生产、劳作活动中的“三宜”原则和重要措施,即因时、因地、因物制宜。“守则”就是遵守准则、规范、秩序,这是人与自然长期互动行程的实践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谐”就是农耕生活的平实性与和谐性,是农耕文化的核心理念[1]。

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鲜明标签,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它所体现的哲学精髓正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资源。优秀农耕文化所包含的比如精耕细作、水土保持、农时节气、病虫草害控制等文化知识,以及所蕴含的仁厚统一、自强不息、勤劳俭朴、和谐善良、以和为贵、团结统一等精华和理念,优秀农耕文化在当代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1]。

2 农耕文化对当今社会发展的价值所在

2.1 文化传承价值。农耕文化中所包含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就是应时而生,根植于农耕文明中的,与其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端午节采艾草招百福;中秋节团圆庆丰收等,都是弘扬中国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在当今许多传统文化逐渐消逝的背景下,大力弘扬和传承我国自有的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2.2 思想激励价值。传统农耕文化中这些倡导勤俭节约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在新时代同样焕发出新的光彩,是开展思想教育活动的重要资源。将农耕文化内涵与农业类高职学生文化育人相结合,更加契合农业类高职院校专业特色,更加符合教学和学生管理的实际情况。

2.3 道德塑造价值。农耕文化中的尊崇道德、诚实守信等社会道德的重筑,社会诚信得以构建,社会道德体系得到重塑,有着巨大的道德约束价值。深入挖掘中国农耕文化的道德价值,有助于大学生劳动教育活动发挥重要价值。农耕文化的和谐理念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价值趋向、行为规范。

2.4 民族凝聚价值。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民族凝聚力。除了农业生产要遵循规范、秩序,各行各业都要遵循相应的准则。行业只有遵循市场规范诚信经营才能有序前进,人们只有立足岗位辛勤劳动才能有所作为。对于社会来说就是诚信,对于个人来说就是爱岗敬业。

3 农耕文化在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育人中的重要意义

3.1 有利于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与针对性。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培育要素针对性不强、专业结合度不高等现象。在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育人体系中加强农耕文化教育,有利于促进农业类专业大学生的思想认同,尤其是把农耕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通识课等课程教学中,建立有机连接,有利于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与针对性。此外,农耕文化教育的传播和实践能有效地在大学生中树立正确的学习方向和事业发展目标,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精神。

3.2 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农业发展历史及成就。中国农耕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农业劳动中凝聚起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精耕细作生活中智慧的积累,更是校园文化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那些犁地、播种、割草的老物件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对于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了解农耕文化,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知识,通过学农科普、亲身体验、寻找一些缺失的东西,并学到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并在过程中得到乐趣,真正体会到祖辈的艰辛,不仅仅是在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社科知识,更重要的还培养了大学生的科学思维。

3.3 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农业类专业学习的兴趣。农耕文化中的“农”与涉农高校的农业类专业的“农”字紧密相联,注重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的农耕文化教育,潜移默化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习心态,增强学习兴趣,丰富知识储备。农业类高职院校将农耕文化理念和实践融入教学改革,通过文化传承、传播和创新,为促进中国农耕文化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进一步构建农耕文化融合的劳动教育体系。指导学校相关部门使农耕文化与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育人更好的结合。

3.4 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爱农、善农、事农”的信心。开展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的农耕文化教育,也能够增强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服务“三农”的信心。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在过去的千百年里,无数的农民依靠他们辛勤的劳作,维持生计。而人们用于劳作的那些农具无疑成了农耕历史的见证。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那些犁地、播种、割草的老物件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所以,农业类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农耕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农耕文化,有利于消除学生对于“农”字的偏见,帮助他们树立服务“三农”的意识,增强“一懂两爱”乡村振兴人才投身祖国农林事业的信心。

4 农业类高职院校农耕文化育人的积极实践

4.1 积极构建耕读教育课程教材体系。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大国三农”“农业文明”“农耕文化”等思政选修课。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形成“耕艺树人”“筑园塑人”等8 个专业文化理念、“三阶递进”的农耕文化课程体系,开发农耕文化校本特色教材和多媒体课件,开设“中华农业文明概论”公共通识课、“农业遗产保护”等专业课、“吴文化概论”等文化类公共选修课程,成效显著[2]。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把教育教学与农业生产实际紧密相结合,开设“中国系列”《大国三农》思政必修课[3]。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学院动植物标本馆等资源,开设了《中华农耕文化博览》校选课。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弘扬“后稷文化”构建全方位耕读教育体系[4]。

4.2 多渠道拓展农耕文化展示窗口及实训实践场所。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进校园文化与农业文化的共融共进,建设农耕文化教育实践基地。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实体、网上农耕博物馆,建设校内校外农耕文化体验基地等,并面向社会开放农耕文化展馆,实现学校核心文化理念和优秀农耕文化社会化传递[2]。学校分别与张家港永联村的江南农耕文化园、苏州草鞋山农耕文化遗址公园、三山岛古人类遗址公园等单位协作,建立长期稳固的农耕文化实训、实习基地,使学生感受到更加厚重的农耕文化课程的魅力[3]。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建成耕读文化馆,通过图文展板、实物展陈、模型展示、场景还原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脉络[4]。

4.3 建设专兼结合的农耕文化师资队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邀请专业农耕文化专家参与、制定适合农业院校大学生需求的农耕文化课程标准。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着眼“育人”大局,建设富有“农”味的特色思政课,建强“专”的队伍,优化“兼”的阵容,积极配好培强思政课专任教师,鼓励引导思政课教师深入学习中国农业文明、农耕文化等,锻造“农”字牌思政课教师[3]。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管理学院和杨陵民俗民间文化研究会共同举办“创意乡村·文化农城”农耕文化研讨会,学校后稷书院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樊志民为近200 名师生作题为“农耕文明与杨凌发展”的学术报告,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使命感和责任心[2]。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休闲旅游学院与老挝北部农林学院共同完成的“神农课堂”系列双语线上培训活动,国内教师把古蜀文明和天府农耕文化通过图文、视频等多样化的形式直观地传递给老挝师生。

4.4 加强农耕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益补充。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设立二十四节气文化墙、创作“农耕操”、举办“农耕诗词大赛”、开展“农耕文化节”等活动。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把教育教学与农业生产实际紧密相结合,创作校歌《尚农之歌》、建成农业文化景观带等,激发师生投身“三农”事业[3]。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开展农耕器具知识竞赛,通过对中国农耕器具进行图片识别问答,增强农业专业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热情,提升涉农学生专业认同。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发“农情·动听”微信公众号,努力在全社会营造“热爱农业、尊重农民、服务农村”的情感氛围。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利用学校的中药特色和资源开展中药文化节、畜牧文化节,农耕文化融入校园景色,三步一处农耕景。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策划、制作、发布动画宣传片《耕读:农耕文明传承千年的基因密码》[5]。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和泰国兰纳商业技术学院共同主办、泰国万里通语言学校协办的“走近天府·共话农耕”系列活动之“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泰国兰纳商业技术学院‘诗词话农耕’体验营”活动[4],扩大天府农耕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成功尝试,展现了汉语语言文化和天府农耕文化魅力、学校专业特色,拓宽了双方学生的国际视野。

5 农耕文化在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育人的几点思考

5.1 农耕文化+思政教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挖掘在农耕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挖掘劳动价值观融入农业文化的新内涵,提高大学生农耕文明、劳动教育、耕读教育的时效性。

5.2 农耕文化+专业教学。农业类高职院校在文化育人进程中要积极推动农耕文化育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将理论结合实训,学习结合创业,课堂结合产业,提高涉农专业实践教学的比重,促进对专业认知,培养对专业的热爱,增强农业类高职学生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中干事创业的能力[1]。

5.3 农耕文化+师资队伍。农业类高职院校积极弘扬农耕文化、挖掘农耕元素,传授农耕文明在职业教育、在当地农业专业中重要作用的重要传播者就是师资力量,因此,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农耕文化教育研究的教师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组织培训、吸引农业企业名师、农业专家教授、能工巧匠等,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发挥名师作用,传承农耕文化。

5.4 农耕文化+校园文化。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全方位打造农耕文化校园氛围。农耕文化+校园文化,促成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积极拓展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活动、社团活动等,如与二十四节气、月令、农历中传统农耕文化结合起来,让学生更深入的感受农耕的因时而动,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各类农事过程,开展传统农耕文化教育主题实践活动[1]。

5.5 农耕文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农业类高职院校农耕文化馆、实训基地、大学生劳动基地等资源,加强农耕文化与高职教育的系统化,促进农业类高职学生对农业专业以及未来职业的认同,培养创业创新意识。进一步有效解决农业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耕读教育体系不完善、农耕文化及耕读教育实践育人环节有待加强等问题,提高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科学性,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6]。

5.6 农耕文化+宣传媒体。农业类高职院校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传播积极思想弘扬农耕文化,还应注意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探索和创新传播形式,可以采取“线下农耕体验+ 线上网络媒体宣传”的形式,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猜你喜欢
农耕育人学院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初等教育学院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学院掠影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