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清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3-08-16 18:23王运杰刘秋梅
食药用菌 2023年3期
关键词:清丰县菌棒食用菌

王运杰 刘秋梅

(清丰县食用菌产业服务中心,河南 清丰 457300)

清丰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豫鲁冀三省交界处,隶属濮阳市,总面积828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7万公顷,地处黄卫平原,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具有种植食用菌的天然优势。2017 年以来,清丰县创新实施“党建+”工程,印发《清丰县关于推进“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的实施方案》,以精准脱贫为目的,以产业发展为依托,整合各方资源,聚集生产要素,创新运行机制,加快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促进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使食用菌产业实现飞跃式发展。同时,食用菌种植还带动了物料加工、塑料制品、包装、物流、餐饮、电商、信贷、保险等相关产业发展,有效推进一二三产有机融合,为产业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清丰县先后荣获“中国白灵菇之乡” “全国食用菌优秀基地县” “全国食用菌产业化建设示范县” “河南省食用菌生产先进基地县” “河南省十大食用菌基地县” “省级食用菌现代农业产业园” “省食用菌供应链示范县”等称号。2020 年3 月,清丰县“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做法入围2019 年第五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列入全省十大农业产业扶贫模式,入编《河南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案例选编》《县域治理“三起来”教育读本》首篇案例[1]。

1 产业发展现状

1.1 产业规模及产值逐年提升

清丰县食用菌种植始于上世纪80 年代,发展历史悠久,经验积淀深厚。自2010 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出台一系列产业发展激励政策,使食用菌种植规模由原来的600 万平方米,增长到2022 年的1 700 万平方米[2],增长率达183.3%;年产鲜菇量由11 万吨增长到30 万吨,增长率为172.7%;综合产值由11亿元增长到25 亿元,增长率127.3%。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目前已达14 家,日产鲜菇达330 吨;标准化菌包厂由2 家增加到12 家,日产量由3 万袋增加到25 万袋,食用菌产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

1.2 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按照“一区四带,百园覆盖”的发展目标,全县17个乡镇共建成集中连片50棚以上的标准化园区70个,400平方米标准化大棚12 000座,配套建成年产1亿棒的标准化菌棒厂12个,园区水、电、路、冷库、烘干房等基础设施齐全。54家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园区+农户”的运营模式,推行“菌—菌” “菌—菜”周年轮作和“林菌间作”。全县食用菌种植面积为1 700万平方米,年产鲜菇30万吨,综合产值25亿元,带动5万人就业及1.5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种植品种有平菇、双孢蘑菇、茶树菇、鸡腿菇、榆黄蘑、白背黑木耳、大球盖菇、黑皮鸡枞(长根菇)、羊肚菌、草菇等,品种结构逐步由木腐菌向草腐菌转型发展[3]。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业态丰富、功能完善、创新发展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于2021年4月,被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河南省财政厅认定为“首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1.3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发展较快

2011年以来,先后招商建成濮阳市瑞丰农业、河南龙丰实业、河南科丰集团、濮阳市和丰农业、河南恒丰生物、河南新丰生物、河南华丰生物、河南裕丰农业等“丰”字头工厂化生产企业14家,采用现代自动化生产理念和物联网技术,购置安装全自动装瓶/装袋生产线、液体菌种生产线、智能接种机、搔菌机、气动挖瓶机、侧方移位搬筐机、自动包装机等新一代智能生产设备,建成创新型智能工厂,用于种植金针菇、杏鲍菇、海鲜菇、白玉菇、蟹味菇等,年产鲜菇12万吨,产值突破10亿元。其中,龙丰实业、瑞丰农业、科丰生物的工厂化生产产值均超1亿元。先后培育河南大汉食品、河南省龙乡红食品、河南省桃园建民等深加工企业8家,研发销售调味菇酱、麻辣杏鲍菇、菌菇水饺、菌汤包等产品30余个。

1.4 科技服务能力不断加强

2015 年12 月率先成立科技局二级机构“清丰县食用菌办公室”,2019 年11 月更名为清丰县食用菌产业服务中心,系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专职服务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中国食用菌协会及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等科研院所/院校开展战略合作,建立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河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清丰县食用菌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外聘国内知名食用菌岗位专家,整合省、市、县科技特派员,成立食用菌专家服务团。在全县范围选拔“菌菇108 将”等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活跃于基层一线,先后培养乡土技术人才1 200 人,培育榆黄蘑、榆耳等新品种7 个,研发层架式栽培、菌光互补等新技术17 项,开发鲍菇酱、菌汤包等新成果9 项,申报专利89 项,有效推进了当地食用菌生产、加工、服务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1.5 品牌与市场建设引领发展

按照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要求,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广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开展绿色食品认证、地标产品申报等,培育“富物清风” “菇元帅” “菇雨”等品牌20多个,其中“清丰白灵菇”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清丰金针菇” “清丰杏鲍菇” “清丰羊肚菌” “清丰海鲜菇” “清丰白玉菇”5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依托万邦豫鲁冀农产品批发市场,开设食用菌营销专区,培育一批专营店铺和经纪人,发展河南华董科技、清丰县大地密码等电商10余家,平均日接订单2万个,产品线上和线下销往全国各地,市场销售稳定畅通。2018—2019年,连续举办“全国第十四届菌需物资博览会暨食用菌工厂化发展论坛”和“中国·清丰食用菌行业大会暨全国食用菌烹饪大赛”;2020年10月,“清丰食用菌”作为全省遴选的9个特色农产品,在2020河南省优质特色农产品(上海)展览会暨“一县一业”专题推介会上进行了隆重推介,通过会展经济,清丰食用菌扬名全国。

2 发展经验

2.1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组织专家编制《河南省清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0年)》和《河南省清丰县食用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方案》,高标设计、高位谋划,全力打造“一区四带,百园覆盖”发展格局。以实施“党建+”工程为载体,每个乡镇建设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园区2~3处、每个乡镇建设标准化大棚500余座;先后布局建设标准化菌种菌棒生产中心12个,年产成品菌棒达1亿棒;每个生产基地配套建设小型保鲜冷库和干制加工车间,有效缓冲市场波动,降低种植户种植风险;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先后建成马庄桥赵家茶树菇、高堡乡才古庄双孢蘑菇、阳邵镇范石村平菇、双庙乡沙格寨大球盖菇等一批专业村,优势资源要素进一步集聚,促进当地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

2.2 党建统领,聚力发展

创新“党建作保障、政府作引导、公司作龙头、基地作示范、贫困户作股东、种植户作产业”的发展模式[4]。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把“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县、乡、村三级同步,产业链长、项目指挥长、协会会长“三长”联动,建立“蘑菇书记”微信群互动交流。二是坚持一线工作法。落实每天晨会、周例会,各级领导干部走进田间地头,现场研究解决问题、帮扶指导,培育“蘑菇书记”30 余人。三是强化党员干部激励约束机制。把党支部建在园区和大棚里,落实《关于强力推进“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建设的三条意见》,把食用菌产业发展一线作为选用党员干部的“主战场”,引导503 名党支部书记、2 929 名村干部带头,带动群众参与。

2.3 创新举措,富民增收

创新菇农利益链接模式,探索富民增收路径:一是包棚创业。引导有一定生产经验的种植户自主承包大棚,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实现创业增收。全县包棚创业种植户约1 200 户,棚均年增收1.5 万元以上。二是劳务承包。以企业或合作社为经营主体,提供种植大棚、成品菌棒和产品销售,种植户承包经营,负责出菇管理与采收等劳务,双方按收益分成。全县劳务承包种植户约1 100 户,人均年增收1.2 万元左右。三是菌棒托管。种植户将自行出资购买的成品菌棒托给企业或合作社管理,按收益分成。全县菌棒托管种植户约1 300 户,户年均增收1.5 万元以上。四是园区务工。农户在园区内从事装袋、管理、采摘等体力劳动,按劳取酬。全县园区务工5 000 余人,人均日收入60 元以上。

2.4 综合保障,防控风险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清丰县加快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清丰县关于推进“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的实施方案》等,每年列支5 000 万元用作奖补资金和降低群众风险。二是创新小额信贷机制。投入县级风险补偿金5 000 万元,撬动4.64 亿元的贷款,风险由“县、乡、银行”按照4∶4∶2比例分担。三是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引进食用菌等领域高层次人才5 名、高学历人才10 名,聘请国家、省级专家2 名,筛选培育“永久牌土专家”,如“田秀才”、种植能手、技术能人等1 000 余人。落实优秀人才社保医疗、子女入学等政策,开辟事业人员引进绿色通道,为产业发展集聚人才。四是抓实风险防控。设立“产业发展风险基金”,为种植户投保财产保障险和食用菌种植险。五是积极拓展销售渠道。依托万邦豫鲁冀农产品物流中心,开设食用菌产品营销专区,借力10 余家电商,带动食用菌销售。

3 存在问题

3.1 品种多而不精,生产提升空间较大

基地种植的品种多而杂,没有像“东北黑木耳” “泌阳花菇” “古田银耳”那样优选出主导当家品种,且现有种植标准和模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如:基地生产大部分还处于传统地栽或码垛式一茬式的种植,未形成稳定合理的茬口安排和周年轮作,设施资源利用尚不充分;平菇、双孢蘑菇、大球盖菇等规模化栽培中存在培养料发酵堆制不彻底、生产管理不规范、标准化程度不高、菌种来源杂乱等问题。

3.2 技术人员匮乏,创新动力有待加强

近年来,清丰县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培养了一批技术能手,技术服务体系得以逐步完善,但是现有技术人员大多是短期速成培养,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且高校微生物、生物技术、园艺专业等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食用菌人才匮乏将是一个长期考验。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受资金、人才、机制、研发能力等因素制约,创新动力不足,直接导致在菌种繁育、产品研发、技术集成、成果转化、菌渣绿色循环利用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充分。

3.3 龙头带动不足,领跑能力相对较弱

目前,清丰县虽有14 家工厂化生产企业,但均只做产品生产及鲜销,业务拓展范围有限,企业未下沉到生产基地,没有围绕基地需求开展菌种生产、菌棒加工、产品统购统销,生产企业的资金、技术、市场和设备等要素资源与生产基地互动性差,产业发展联结不紧密,未充分发挥“公司+基地+种植户”龙头带动发展模式,引领示范能力不足。

3.4 三产融合度低,产业链条衔接不紧

清丰县食用菌产业已经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但是三产之间融合度不够。在一二产业对接方面,深加工企业及烘干厂对加工原料品相要求低,多采购等外菇作为加工原料,且消化能力有限。在一三产业对接方面,万邦豫鲁冀农产品物流中心虽开设了食用菌营销专区,培育了一批专营店铺和经纪人,销售潜力大,但由于投产时间短,与基地对接度还不够,目前基地生产的鲜菇仍是以田间地头交易为主,价格不透明,区域垄断、压级压价现象仍然存在;园区与金融部门、保险部门的对接存在融资难、保险意识差、涉农对接动力不足等问题。三产间链接机制有待探索。

3.5 品牌建设缓慢,质量追溯有待加强

清丰县目前已打造出“清丰白玉菇” “幸福365” “幸福朵朵” “菇元帅”等20 多个食用菌品牌,但是基地“三品一标”品牌建设进度仍很缓慢,产品知名度欠高,市场影响力不大。需要进一步加强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完善政策配套,大力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及食用农产品安全合格证制度,加强食用农产品“产出准出” “市场准入”管理,以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实现依法护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

3.6 菌糠循环再利用率低,绿色发展水平不高

目前虽已建成投产“废菌糠循环发展”和“菌渣生产益生菌饲料添加剂”开发项目2 个,但只有少量或部分工厂化废菌棒被二次利用,基地废料多数被填埋或闲置于周边,基质中的养分未被充分利用,不仅造成营养成分的浪费,而且还给周边棚室带来环境污染,严重阻碍食用菌产业绿色化、可持续化发展进程。

4 对策建议

4.1 优化主导品种,推进提质增效

以县产业发展实际为基础,优化品种布局,以发展草腐菌为主导,着力打造区域亮点,重点推广平菇、双孢蘑菇、大球盖菇等品种,突出地域特色;提升现有标准菇棚环境调控水平,合理搭配种植品种,在不扩张平面规模的基础上,将层架式栽培、周年化轮作、反季节生产等模式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有效提高菇棚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利用率,提升基地种植水平。

4.2 整合优势资源,加强人才培育

充分发挥高职高专、职业中专、技工学校、培训中介等院校与社会力量的作用,集成整合优势教育资源,加强食用菌人才培养和储备。建立食用菌技能人才引进培育机制,通过招才引智、高学历人才引进、企校联合培养、自主培养等方式,构建完善的人才、技术储备体系,培养本地“永久牌”专家人才,提升食用菌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4.3 创新经营模式,强化企业引领

以现有标准化菌棒生产企业为依托,推广“企业提供成品菌棒+种植户管理出菇+企业回收产品”的运行模式,采取统一物料、统一菌种、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销售、统一废料处理的“六统一”服务模式,降低种植户的前期投资风险,引领产业稳步发展。引导培育本地食品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开展产品收购与精深加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培育发展乡镇电商营销点和冷链物流企业,推进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围绕菌汤包、蘑菇脆、速溶菇粉、口服液、食用菌多糖等系列产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精深加工企业,拉动产业发展。

4.4 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三产融合

加强食用菌生产企业、加工企业、农批市场、金融部门、保险部门等优势主体与菌棒生产企业及种植基地之间的要素流动,参照“万人助万企” “导师帮带制”等思路,促成优势主体与工厂、基地的结对帮扶,释放龙头企业和优势部门的资金、技术、市场和设备等要素资源潜力,弥补菌棒生产企业和基地在以上要素和风险应对等方面的先天不足。通过三产间的深度融合,巩固和强化产业根基。

4.5 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业软实力

实行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推进基地标准化生产,不断培育示范优质品种,提升种植管理水平和产品品质,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食用菌品牌。加强质量安全监测和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实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探索推广“合格证+追溯码”管理模式,保证生产销售全过程绿色化。加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培育,把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讲好品牌故事,塑造品牌形象,全面提升食用菌产业影响力和知名度。

4.6 加快菌糠开发,绿色低碳发展

站位全产业链发展,高标准创建集科研、孵化、生产、示范、高效为一体的国家级食用菌现代农业产业园,并以产业园创建为载体,对接国内食用菌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加快废菌糠肥料化、饲料化、基质化[5]等项目的研发应用,示范推广“废菌糠→生物有机肥/基质→有机蔬菜” “废菌糠→益生菌饲料→反刍动物”等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积极探索节能减排生产方式,降低环境污染和运行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全面提升食用菌生态品牌影响力。

猜你喜欢
清丰县菌棒食用菌
智慧水务在清丰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中的设计与应用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夏季高温期香菇菌棒间歇养菌三步走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清丰县利用南水北调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模式
香菇注水时间怎样掌握
清丰县
香菇菌棒开放接种新技术
灰树花菌棒第二潮菇春季出菇催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