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美术学学科教学模式探究

2023-08-16 13:58高元一宋丽荣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五育并举高校教学模式

高元一 宋丽荣

摘 要:美术学学科是高校美术学科专业的重要分支,也是高校美育实施的重要载体。五育并举视域下,充分挖掘美术学学科的育人价值,以美的方式、美的艺术涵养高校学生美的思想、美的心灵与美的行为,是提升高校美术学学科教学质量的应有之义。论述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美术学学科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重点从自然体验、文化渗透、增强服务意识、耕作劳作实践、体美融合五大方面,阐述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美术学学科教学模式,旨在为高校美术学学科落实五育并举理念提供思路、方法。

关键词:五育并举;高校;美术学学科;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佳木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美术学学科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研究”(2022JY2-25)阶段性成果。

美术学学科教学是高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育、智育、体育、劳育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以单一课程为依托的美术学学科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五育并举的要求,呈现出明显的局限性。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美术学学科教学模式需要通过优化、调整以实现跨学科领域的深入融合,持续推进美术学学科教学对接艺术领域,结合社会对美术专业人才专业素养、创新能力、道德素养等的需求,以筹划教学资源、构建教学模式、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彰显美术学学科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逐渐成长为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美术专业人才。但在落实五育并举、优化改进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诸多问题。因此,如何突破教学困境,增强高校美术学学科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五育并舉视域下高校美术学学科教学面临的

现实困境

(一)五育之间缺乏融合载体与路径

五育并举是以彰显美德、提高智性、强健体魄、提升审美力、加强劳动素养为整体目标,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为教育宗旨,以学科、领域、校内外、个体需求与社会要求之间的交叉渗透、有机融合为教育主张的教育理念,倡导以学科教学为载体,重构以五育并举理念为引领,以凸显学科特性以及学科关联为根本的育人体系。在学科教学中需要树立跨学科教学意识,将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劳育意图与资源巧妙渗透进来。

高校美术学学科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价值。但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美术学专业与其他专业间的壁垒分明,学科分离倾向较为严重,加之课程设置的分裂性,导致美术学学科很难成为五育融合的载体。与此同时,受制于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美术学学科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重智育、轻五育均衡发展的现象,部分学科课程教师重视学生对美术学专业知识、技能的记忆,但未能发挥美术学学科课程在文化浸润、道德涵养、思想引领等方面的育人价值,弱化了美术学学科课程教学课堂的育人主阵地作用,导致五育之间缺乏融合路径[1]。

(二)基础课程与拓展课程间缺乏衔接性

五育并举强调以智育激发创新能力,以体育增强身体素质,以美育激扬精神力量,以劳育促进自理自立,坚持德育为先的基本原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逐渐成长为社会所需的人才。五育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是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与影响的有机整体。五育并举理念要求高校美术学学科教学突破原有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的桎梏,坚持由生活走向专业课程、由专业课程走向社会的基本原则。站在以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转型、科技创新的高度,带领学生从课堂、校园,走进生活与社会,教会学生“活的”知识与技能,充分释放学生的创造力。

高校美术学学科教学中,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高效率吸收、内化专业知识与技能,拓展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创造力、实践力。现阶段高校美术学学科教学中,基础课程与拓展课程之间缺乏衔接性,尤其是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真实性的拓展课程明显不足,学生的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拓展课程的实施空间十分狭窄,导致学生难以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无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三)教育资源整合与教学质量提升困难

五育并举注重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学生的普遍性,并且注重理论的实践性。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美术学学科教学空间延伸,所需的教学资源具有跨学科、跨专业整合,校内外一体化,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这就要求专业课程教师在美术学学科教学开展中丰富教学资源。但部分美术学学科课程教师缺乏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能力,未能从五育融合的视角出发,广泛整合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成果、真实案例等资源,导致教育资源整合困难,难以为五育融合提供资源支持。与此同时,学生对美术学学科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将直接影响五育并举理念在美术学学科教学中的落地、落实、落细。

当前美术学学科存在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氛围压抑、教学方式单一、部分教师采用“一刀切”“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等问题,忽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有序、有效衔接,难以充分发挥实践教育基地的作用,并将学生限制在课堂、校园之内。学生无法获取美术领域前沿资讯,对美术学学科知识、技能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应用价值缺乏深刻、正确与全面的认知,导致学生学习美术学学科课程的积极性、创造性较低,不利于提升美术学学科教学质量[2]。

二、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美术学学科教学模式

(一)在自然体验中启智润心

自然是高校美术学学科教学的源头活水,也是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创作灵感的来源。五育并举视域下,解决高校美术学专业教学中基础课程与拓展课程缺乏衔接性问题的着力点便是将学生从繁复的、机械性的知识记忆、技能训练中解放出来,带领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感知自然、体悟自然。在自然中与花木、山川河流对话,敏锐捕捉到最能体现自然万物之风骨的细节,寻求自然万物个性化与情感化的笔墨表达,在体验自然、对话自然与沉淀自身中体悟内心独语。

鉴于此,需要开展基础课程,帮助学生掌握美术学专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不断提高学生艺术水平与美术创作能力,为学生发挥自身专长、释放自身创造力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在此前提下,实现基础课程与拓展课程的紧密衔接。可以将“采风实践”系列化活动作为拓展课程的实施载体,带动学生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并体会自然美景,领略自然景物或是静谧质朴,或是激昂高亢的美学特质。引导学生活动画笔,将美景置于画作之中,也将自身的乡土情怀、自然情感、美好记忆融入进去。通过构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的美术学学科教学模式,夯实学生美术基础,为学生打造亲近自然的创作空间,以美的景物、美的自然浸润学生美的心灵、美的行为,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同时,启发学生的智慧,实现美育与智育的同向同行。

(二)在文化浸润下涵养品德

文化对于锻造人文素养、塑造理想人格、涵养道德品质大有裨益。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美术学专业教学汲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一方面,将中华民族传统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等运用到日常教学中,遵循五育并举“注重受教育者的普遍性”的原则,从学生视角出发以筹划资源,组织开展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适切、优质的美术教育,促进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形成;另一方面,着力解决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美术学学科教学资源整合困难的问题,将文化塑造为宝贵的教学资源,不仅要使学生在文化感知、体验中获得美术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而且要促进学生从文化中吸收养分,将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性、民族自豪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鉴于此,应当将文化资源筛选、整合、加工与利用,作为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美术学学科教学模式的重要一环。在资源整合上突出高校办学特色、文化的地域性特色,充分挖掘当地适合美术学学科教学的红色文化资源、传统文化资源等,将文化资源渗透至学科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创作过程中,实现文化浸润、思想引领、道德涵养与专业学习的无缝衔接,促进学生在文化理解、文化创新中主动传承文化,形成包容接纳的文化态度,树立辩证性的文化观念,从而实现美育与德育的有机整合[3]。

(三)在服务实践中勇于创造

高校是向社会输送专业型、实用型、创新型人才的专业教育机构,也是教化育人的主阵地。高校的教育属性、社会定位,决定了美术学学科的教学应当对接社会用人需求,将社会对新时代人才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等各个方面能力、品质的要求渗透至教学目标中,根据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就业意向等开展教育活动。现阶段,美术学学科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城乡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愈发凸显。

鉴于此,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美术学学科教学应当坚持服务社会的基本原则,积极开展服务性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美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将美术学学科课程转变为生动活泼、真实具体、贴近实际的服务性实践课程。例如围绕“乡村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这一主题开展系列化服务性实践活动:“本土文创调研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深入实际,了解当地旅游业文创产品市场需求、发展前景,简单分析文创品牌形象、传播策略,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游客对文创产品的需求等;“文创产品设计与创造”活动旨在发挥学生专业特长,使学生运用跨学科融合知识以确定设计理念,将头脑中的创意转化为实际的文创产品。通过服务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发展学生审美实践力、审美创造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4]。

(四)在耕作劳作中收获喜乐

高校美术学学科教学看似与劳动教育并无关系,但实际上劳动也是创造事物之美的过程,与美术学学科教学有着极强的内在联系。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树立“劳动最光荣”的理念,享受着劳动成果所带来的喜悦之情,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收获,使学生逐渐形成美的劳动观念、美的劳动精神。

鉴于此,需要积极探索美术学学科与劳动教育的契合点,广泛整合、开发与利用渗透美育思想的劳动教育资源,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例如带领学生来到乡村,亲身体验耕作劳作,在劳动实践中感受到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容村貌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细致观察中了解乡村规划设计中所运用的美术元素,如乡村古建筑外墙上的美术图案与符号中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象征意义,是艺术语言与情感的交融,体现出乡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再如乡村植物景观营造中色彩的搭配、空间的划分、景观间的相互协调等都涉及对美术学学科知识、技能的灵活运用。以此激发学生创造灵感,提高学生创造能力。不仅如此,在耕种劳作中,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现代农业发展中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理念,从而在当下学习与未来发展中树立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念。这样不仅可以培育学生劳动品质,还能够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5]。

(五)在体美融合中强健体魄

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美术学学科教学更加注重教育的终身性,即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与持续发展。学生在专业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中会面临诸多困境,这就需要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坚毅的意志面对并克服困难,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引领自身前行。体育与美育的融合,不仅可以践行五育并举理念,而且可以充分发挥体育教育与美育在“育身”“育心”上的双重作用,强健学生体魄,磨炼学生意志,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促成学生乐观豁达的心态,并显著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

鉴于此,可以将富有美感的体育运动项目引入到美术学学科教学中。例如将“抛绣球”民族体育运动与美术学学科教学相融合,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而且要结合美术学学科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等,组织开展绣球3D设计、绣球元素服饰设计、绣球表演舞台设计等体美融合活动,在展现绣球活动精神内涵与人文价值的同时为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不仅如此,学生在体美融合活动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互助等形式解决问题,可以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念,获得调适心理与疏导情绪的方法,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三、结语

五育并举视域下,传统高校美术学学科教学模式存在“五育”之间缺乏融合载体与途径、基础课程与拓展课程缺乏衔接、教学资源整合与教学质量提升困难的问题。为践行五育并举理念,需要从学生视角出发,坚持五育融合、形成合力的基本原则,广泛整合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融合式教学资源,积极开展体现五育融合的实践性、开放性活动,使学生逐渐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富有创新意识、具备创造能力且理想信念坚定、有道德素质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陈佳.高校美术学科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方式研究[J].西北美术,2022(3):76-79.

[2]田延艳.“紅牌”背景下高校美术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探析[J].新美域,2022(5):118-120.

[3]毛鸿达,王芳.基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高校美术学(师范)课程教学探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2(5):92-94.

[4]周迎庆.新媒体时代美术学教育创新研究[J].文化产业,2019(23):47-48.

[5]冯毅.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的美术学课程整合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98):187-191.

作者简介:

高元一,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

宋丽荣(通讯作者),硕士,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画。

猜你喜欢
五育并举高校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