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海春:山水之中言境界

2023-08-17 05:02丁妮
上海采风月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玉雕山水画古人

丁妮

王国维曾说过,“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评的虽然是“人间词话”,用来品画亦然。而萧海春的山水画,已然体现出了一种“以心取象”的境界。对此,萧海春认为,山水画正是要用“以大观小”的游观方式,从“目有所极,故有所不见”的狭隘的视野和实景里解放出来,用“以形写神”的独特游历方法来积累名山大川的胸中丘壑,不仅靠視力,而且多凭记忆取象来绘制自然景物,用“借物寓志”来达到“以形媚道”的目的。

很多人都知道,萧海春这个山水画大家,最初涉足艺术,学的却是玉石雕刻。说起这段经历,萧海春曾在自己的小传中坦言:“一九四四年三月,我出生于上海浦江之滨。祖籍江西。先父母皆不识字,唯赖勤俭,勉持家计,谋生海上。幼时,我不善言辞,而性喜涂抹。虽时遭师长呵斥,却无怨不悔。如此迄今一发不可收也。稍长,求学于上海工艺美校专攻玉雕。理玉虽为小技,然惠我良多,受用终生。”

从玉石雕刻到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转型,似乎是一种跨界,但在萧海春眼里,技与艺是相通的,传统玉雕与传统中国画内在的文化追求与艺术表现是一脉相承的。他认为:作为艺术匠人,他的创作,都要通过手与眼直达心的表现,都体现着一种艺术境界的追求。由于在玉雕领域里的卓越贡献,萧海春于1988年,44岁时被国家轻工部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他感言道:“琢璞为玉,须有随机之智,走险之勇,繁复之忍,时日之耐。”“每废寝忘食,意犹未尽。”“如此经久历练,得与失,遇而化,唯投入其中者能感而悟。”从玉雕艺术到中国画的转身,那是水到渠成的事。当时工艺美校二位国画老师顾飞、王康乐都是师承山水画一代宗师黄宾虹。这一文脉渊源在萧海春心田播下了山水画种子,在时间的催发下,逐渐发芽开花。此时的萧海春刀与笔互为砥砺,缘于时机,使他走上了从中国画人物、花卉向山水画发展的创作之路,深山问道,一发不可收。

现在看萧海春笔下的青山绿水,烟雨蒙蒙,你可能不会想到,萧海春在山水这个领域的“起笔”,却是山高水阔的大西北之黄土高原。“那时候‘八五思潮认为,中国画创作要反思,要与国际接轨,而中西文化碰撞的时候,我们的底气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中国文化。文化寻根,寻找失落的故土,就必须回到黄河流域的黄土地。”于是,生长在长江入海口的萧海春,怀着羁旅游子的心情,跨越千里,到黄土地上,“寻找失落的传统和浑厚有力的精神力量来回答世界的提问”。那一时期,萧海春先后在《美术丛刊》《江苏画刊》发表了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西北印象》组画和《黄土系列》。在《美术丛刊》发表的《寻找耕耘的乐土》一文中,萧海春感慨道:“南方被水熏染的情致和纤巧灵动的技巧已不足以表现西北大地雄浑带野性的风貌。要真诚地披露自己的膜拜之情,应该要转换我们对自然的视角。粗犷遒劲的线形,苍茫疏阔的笔触,浓重朴茂的色彩,苦涩生辣的韵致是这一片大漠的风骨。放笔直写无所顾忌,一切都无需修饰,矫揉反而会弄巧成拙,无法得到至理之法。新的意象在痛苦的折腾中萌生,特有的西北风味在笔下慢慢地呈现出轮廓,强烈的边地色彩,粗犷野性的笔触,奇特的景观,苦涩生辣的韵味,原始蛮荒的境界直抒了我对西北的感观,这是我天性所致,我在艺术中找到了自己。”

在完成了以西北莽原大漠为母题的情绪宣泄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萧海春转而进入新的创作空间中,以胸中丘壑为母题营造笔墨间的山水。萧海春对这一转变的解读是:“对西北的憧憬,到一定时期,是会衰退的。西北风只是一个题目,不是一辈子所要追求的东西。”诚然,“一辈子”何其长远,人在每一个生命阶段都会做出当时觉得最正确的选择,而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发现和调整,选择和放弃,也许最终的风景不是最初的路径,却也一直走在从心的大道上,何尝不是幸事。于是,自小喜爱人物画、以玉雕闻名、从大漠归来的萧海春,没有紧跟潮流向“现代性”迈步,而是将目光投回传统。早年在工艺美校求学期间,他从顾飞、王康乐老师那里吸收了黄宾虹的墨法。在1980年代上海举办的“清初‘四王画派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四王”笔笔有致、墨气淡静的韵致更打动了萧海春的心灵。“传统脉络,千年传承,从‘西北风到‘董其昌,在我看来是一种必然的回归。”

而萧海春眼中的“回归”,一度被一些人认为是“守旧”,对此,他选择淡出海上画坛十余年,潜读传统山水。董其昌说画家有两位终身老师:“画家以古人为师,已是上乘,进而以天地为师。”所以,萧海春常常临摹古人,又时时写生造化,并以此作为日课。日课,当持之以恒,而持之以恒常是意外收获的机缘。萧海春敬畏古人,也敬畏自然。正是这种敬畏之心,使萧海春经常处于古人与自然的两难境地;于是,他用自然诘问古人,又用古人求证自然。在这个过程中,萧海春逐渐积累出一套学习和精进山水画技的“三步法”,不仅自己受益,也很愿意分享给正在学习山水画的年轻人。

“我提倡初学者在第一年尽量用传统的名作来临摹,比如《富春山居图》《夏山图》《青卞隐居图》,不断通过放大、缩小、整体、局部的学习和操练,掌握传统水墨的内核,这样做的好处是起点高;第二年就要下生活、写生,去看真的山啊树啊,再和画本里的东西去比较,增加点什么,减少点什么,把临摹的东西通过真正的自然去修正;第三年,才是用创作去验证之前两年的积累,把古人的经验和自己的经历结合起来,用比较现代的话说就是‘解构再‘重构,那就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了。”在萧海春看来,中国画一直在谈所谓传统和创新,说起来宽泛,实际操作起来大抵也就是这么个过程吧。

猜你喜欢
玉雕山水画古人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好玩的古人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到底姓什么?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璀璨玉雕 美在装饰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玉雕创意设计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