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木识秋,情韵可寻

2023-08-17 21:11陈翡华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23年32期
关键词:金色花生命母亲

陈翡华

“一书一世界,一语一天堂”,漫步在文学世界里,不同风格的作品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每一部倾尽心力完成的作品,都是作者情感的结晶。我们只有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版)》在对7~9年级学生的要求中提到:“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学们若想阅读某篇文章后获得独特的感悟,则需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的同学对作者写的每一个句子都能分析到位,但每次自己体会出的情感总与作者的本意相差“十万八千里”,应该怎么办呢?

别急,接下来,老师就借助自己的阅读体验给大家支支招。

一、于细节处探情感

初读一篇文章,同学们不妨静下心来,品味文中的细节,从每一句话甚至是每一个字眼中斟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态度。

1.关注情感表达词

冰心在《荷叶·母亲》一文中,将荷叶比作母亲,红莲比作孩子;文末又用“感动”一词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呵护孩子的深深的感激之情,继而表现出女儿对母亲的深深眷恋。

2.关注动词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当“我”狠命地捶打自己的双腿时,“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扑”与“抓”的动作说明了当时的母亲非常激动,竭力阻止儿子的自虐行为,将母亲对“我”的疼爱展现得淋漓尽致。此时再回望上文中“我”对母亲不耐烦的态度,母亲的着急与关爱让此刻的“我”深感愧疚。

3.关注形容词

《秋天的怀念》中另一处关于母亲的描写——“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悄悄地”是母亲给“我”充足的空间让“我”自己发泄,“偷偷地”可以看出母亲仍然不放心“我”。母亲此时身患重病,却每时每刻照顾“我”的情绪,“我”却连母亲痛到辗转难眠都不知情,此时的“我”内心充满了深深的自责。

4.关注反复出现的句子

我们仍以《秋天的怀念》一文举例。文章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也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母亲的猝然离世,让作者幡然醒悟,正如文中多次出现“好好儿活”一句,这是作者在母亲的影响下对生命燃起的渴望。

5.关注环境描写

莫怀戚的《散步》中有这样一句:“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濃,有的淡……”这里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处处透露着春天生机勃勃的气息,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礼赞。

二、于生平里察情愫

阅读文本内容,能让我们大略体会作者情感,却不足以深入感受作者内心的感情,此时,就需要借助作者的生平际遇、性格特点、写作背景、成长经历等,进一步品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如《金色花》这一散文诗,作者是印度近代著名作家、诗人、哲学家泰戈尔。20世纪初,他的妻子逝世,儿女相继夭亡,他凭借自己对童年的回忆以及对孩子浓浓的爱,写出了《新月集》,《金色花》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首散文诗刻画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形象,含蓄地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深厚情感。虽然泰戈尔身上发生了众多不幸的事情,可他还是坚持将爱传递给每一个人,是对孩子的爱,是对自然的爱,也是对生命的爱。

三、于想象中感情韵

阅读文章时,我们可以化身为文中的主人公,发挥想象,同作者一同行进。

如阅读《秋天的怀念》一文,我们可以将自己想象成身患重病的人,如果我们无法走路,还要让身边所有人照顾我们的情绪,我们是否会暴躁?是否会觉得自己没用?我们又将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生活?这样贴近生活的情境化处理,相信大家很快就能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猜你喜欢
金色花生命母亲
金色花
蒲公英
伴着汽笛穿越“金色花海”
蒲公英
给母亲的信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