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在诊断部队男性官兵精索静脉曲张中的临床应用

2023-08-17 02:56张熙遥杨景花何光蕊李建华通信作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12期
关键词:精索内径患病率

张熙遥,杨景花,何光蕊,李建华,郭 聪(通信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3 医院超声诊断科 天津 300142)

精索静脉曲张(varicocele,VC)可以在不同的年龄发病,是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疾病,在男性中继发性不育中占75%~81%[1],而在部队这个特殊的人群中,战士精索静脉曲张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群体[2],这样不仅对战士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一定影响,甚至影响作战任务和部队的非战斗性减员。为此,作为部队医院利用超声多普勒技术对精索静脉曲张问题进行超声检查,同时对超声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5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3 医院门诊接受高频彩超检查者493 例,其中部队男性官兵268 人作为研究组,地方男性225 人作为对照组。研究组中,部队男性官兵患者年龄在17 ~54 岁之间,平均年龄(25.4±7.13)岁。对照组中,地方男性患者年龄在19 ~49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4.8±6.32)岁。大多数患者主诉阴囊及腹股沟区疼痛或者有坠胀等症状,经泌尿科医生初诊,初步诊断为VC,再次经高频超声诊断确定并进行结果分析。

1.2 方法

采用飞利浦EIQ7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器,探头频率为线阵高频探头。检查方法为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下腹部和外阴部并将阴茎提起贴于下腹部,从阴茎根部开始进行纵切面和横切面探查,找到精索静脉,观察其走向和内部回声,进行双侧对比检查并测量。当满足以下条件时,可以诊断为精索静脉曲张:①平静呼吸时精索静脉曲张最大内径值(DR)≥2.0 m m;站立位时瓦氏动作试验精索静脉曲张最大内径值(DV)≥2.5 m m;②瓦氏动作试验呈阳性,即彩色多普勒探及反流信号以及反流时间(TR)≥1 s[3-5]。测量DR、DV 及TR,各数值测3 次,取其平均值。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 精确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部队及地方VC 患者一般情况

研究组中诊断VC 患者有114 例(42.5%),平均内径值为(3.01±0.68)mm。其中,诊断单侧VC 患者有76 例(28.4%),双侧VC 患者有38 例(14.2%)。而单侧VC 患者中发生在左侧有70 例,右侧有6 例;而对照组中诊断VC 患者有71 例(31.6%),平均内径值约(2.83±0.62)mm。其中,诊断单侧VC 患者有51 例(22.7%),双侧VC 患者有20 例(8.9%)。而单侧VC患者中发生在左侧有47 例,右侧有4 例。研究组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人群精索静脉患病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92,P=0.012);两组间的内径值没有显著差异(t=1.810,P>0.05);两组间VC 患者的发病部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542,P>0.05)。

按精索静脉超声分级标准,研究组中,Ⅰ级VC 患者48 例,Ⅱ级VC 患者28 例,Ⅲ级VC 患者38 例。对照组71 例地方男性VC 患者中,Ⅰ级VC 患者31 例,Ⅱ级VC 患者16 例,Ⅲ级VC 患者24 例。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发病部位分布没有显著差异(χ2=0.542,P>0.05),两组均以左侧发病部位为主;两组间VC 患者的分级没有显著差异(χ2=0.094,P>0.05),两组均以Ⅰ级为主,见表1 及图1。

图1 精索静脉曲张超声图像

表1 部队官兵与地方男性患者精索静脉曲张分布情况

2.2 手术符合率

114 例部队官兵VC 患者中,48 例接受手术治疗,超声诊断同手术结果符合率达100.00%(48/48)。

2.3 不同入伍时间官兵精索静脉曲张患病情况

入伍时间1年有125 例,平均年龄(24.2±7.81)岁,为甲组;入伍时间1 ~3年有93 例,平均年龄(24.8±7.32)岁,为乙组;入伍时间>3年有50 例,平均年龄为(26.6±6.52)岁,为丙组。甲、乙、丙组的患病率分别为25.60%、52.69%、66.00%。乙、丙组患病率明显高于甲组,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将甲组中32 例VC 患者列为A 组;将乙组中49 例VC 患者列为B 组;将丙组中33 例VC患者列为C 组,发现入伍时间越长VC 患者的DR、DV及TR 值也随着增高(见表3)。

表2 三组不同入伍时间官兵VC 患病情况

表3 三组不同入伍时间VC 官兵DR、DV 及TR 对比(±s)

表3 三组不同入伍时间VC 官兵DR、DV 及TR 对比(±s)

组别DR/mmDV/mmTR/s A 组(n=32)2.39±0.442.69±0.333.49±0.44 B 组(n=49)3.39±0.153.89±0.544.69±0.52 C 组(n=33)3.98±0.644.88±0.276.19±0.83

3 讨论

VC 是男性疾病中的常见病之一,是指精索内蔓状静脉丛异常的扩张迂曲的血管性疾病,导致男性不育的重要诱因[6-7]。病因机制尚未明确,一般认为与遗传因素[8];静脉瓣异常如静脉瓣缺如;解剖结构[9]如左侧精索静脉教右侧长、左侧精索静脉压大于右侧精索静脉压或左侧精索静脉受乙状结肠压迫[10]等有关;另外也见于左肾静脉或腔静脉瘤栓阻塞如肾肿瘤、盆腔肿瘤的压迫等。可引起患者阴囊坠胀、疼痛等症状,或者引起睾丸功能的减退,从而导致睾丸发育及精液质量异常[11]。本研究中基层部队VC 发病率高于一般地方男性,发病率约42.5%,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中精索静脉曲张的发病(10%~15%)[12]。年龄在21 ~25 岁的官兵患病率最高,为18.7%,且好发于左侧。这与之前描述是一致的,同时也与汤华等[13]的研究结果相同。分析原因部队官兵每天的体能训练、站岗等,这些活动常常因腹部压力增加从而使精索静脉的压力增加,随着时间延长或者程度加剧而导致。

以往精索静脉曲张的确诊主要靠临床医生通过体格检查了解患者阴囊内是否存在迂曲扩张的静脉丛,并结合病史确诊,VC 的确诊需要与其他疾病如慢性前列腺炎或者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合并引起其他疾病进行鉴别,此外,还需鉴别VC 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现如今利用多普勒超声能进一步观察精索静脉内径的粗细,明确静脉曲张的程度及静脉血液反流情况,通过量化指标确诊精索静脉曲张。同时对VC 的诊断分型具有重要意义[14],不仅能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分别达到97%和94%[15-16],还可以确诊更多的亚临床精索静脉曲张的患者。

然而目前超声诊断VC 也面临一些问题,如国内外对精索静脉曲张的超声诊断的分级缺乏统一标准,对测量体位(仰卧位或者站位)、瓦氏动作、血流测量方法及反流时间缺乏统一。近几年,医学研究热点之一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对评估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精液质量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17]。能够客观反映VC 对睾丸质地的影响,间接反映睾丸生精功能,也可应用于患者术后疗效,为临床评估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本研究结果显示:部队官兵精索静脉曲张患病率明显高于地方男性,按照精索静脉超声分级标准来看,部队基层官兵Ⅰ级VC 患者患病率最高,考虑主要原因是我院所保障的部队基层官兵在这个年龄阶段长期从事的执勤站岗等直立体位导致腹内压增高,如执勤以及强化的军事训练是分不开的。而21 ~25 岁的官兵中在Ⅰ级、Ⅱ级和Ⅲ级患病率是最高的。这与当前提高部队作战能力,加强官兵军事训练使得基层部队精索静脉曲张的患病率相应增高是相符的[18]。另外,基层部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多数为未婚男性,由于好发部位的特殊性以及患者难于表达,也是部队VC 患者患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因此,高频超声对精索静脉曲张检测为无创性的[19],操作上简单,也能较好地做定量分析,能准确地诊断VC,尤其对于基层部队的精索静脉曲张的检查,能及时较早地诊断VC,从而早期治疗,解决官兵的生理及心理负担,从而提高部队战斗力。因此,超声对评价基层部队精索精索静脉曲张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的诊断确诊率更高,安全性更高,操作简单,方便以及无辐射,同时诊断时可以量化各项指标,为临床提供了重要的检测方法。尤其应用于基层部队,而预防精索静脉曲张是部队提高综合战斗力的有效措施,预防措施如下:①定期安排生理卫生的宣讲工作,同时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②在现阶段“科学带兵”“文明带兵”的形势下,需要我们科学合理的安排训练科目,特别是站岗及负重越野训练等。③出现阴囊不适或者其他临床症状时要及时就医。可见,部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高频超声在诊断部队官兵精索静脉曲张时,能够提高诊断效能和缩短诊断时间,从而预防战斗减员起着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精索内径患病率
产前MRI量化评估孕20~36周正常胎儿心室内径价值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加味大黄蟅虫颗粒对精索静脉曲张大鼠的影响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接触式轴承内径检测机检测探头的结构设计
窄内径多孔层开管柱的制备及在液相色谱中的应用
428例门诊早泄就诊者中抑郁焦虑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阴囊超声显像在诊断亚临床型精索静脉曲张中的应用探讨
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的患病率及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
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及高敏C反应蛋白与左心房内径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