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点及线,连线成面

2023-08-18 02:36王伟莫宇红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7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课程体系

王伟 莫宇红

摘 要:校本课程的建设遵循由点及线再到面的逻辑:“点上”突破,建设一门书法课程,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厘清思路,打开视野,积累经验;“线上”辐射,汲取书法课程建设中的经验,打造“春”“星”系列社团课程;“面上”铺展,用整体的、联系的眼光,构筑结构化的“星课程”体系。

关键词:校本课程;社团课程;课程体系

二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文化立校,课程育人,希望通过体系化的校本课程建设,让学校成为学生“梦想开始的地方”。回顾这一历程,从最初的书法校本课程的探索尝试,到后来的“春”“星”社团课程建设,如今,“星课程”已成为我校的标志性校本课程体系,为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启智、润品、筑梦。

一、 “点上”突破,建设一门书法课程

建校之初,教师团队尚没有课程研究的意识,“教好学科教材就行”是当时教师普遍存在的想法,但其中也不乏有才艺、有匠心者“仰望星空”。几位书法功底扎实的语文教师,本着让学生“写好中国汉字,爱上中华文化”的朴素想法,将书法教学有机融入日常的语文课堂,没想到收获连连惊喜:学生字迹工整了,学习态度端正了。看到书法教学孕育的广阔前景,学校果断将其列为首个校本课程,与课题研究、校园文化等紧密结合,点上突破,聚力开发。

(一) 培育师资,组建书法专业团队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课程建设离不开优质师资的保障。学校的教师团队中能写一手好字的不少,但是会写又会教的凤毛麟角。为了培养教、学、研一体化的书法教师团队,学校让教科室牵头,采用“全员+分层”“集中+分散”“外聘+自培”的培养方式,聘请书法名家进校园,充实师资力量,邀请书法教育名师与学校教师“师徒结对”,通过技艺指导、教学观摩、互动交流等形式,共同解决书法教学问题。之后,学校又搭建展示舞台,选送优秀教师参加各类书法培训和竞赛,选拔杰出教师成立书法工作室,全面培养专业师资,满足书法课程开发和实施的需要。

(二) 搭建场所,营造墨香校园氛围

为了让师生能够随时随地接受书法艺术的熏陶,学校逐步搭建了“一场、一馆、一廊、一墙、一室、一角”等特色场所,营造了包含书法艺术元素、展现书法艺术特色的墨香校园氛围。书法文化广场、书法文化馆、书法文化长廊,将书法文化的发展、笔墨纸砚的起源、著名书法家的励志故事等都化为灵动的教育元素和载体,让学生徜徉其中,受到浸润;“春艺”书法墙,展示历届优秀学子的代表作,大量的留白设计激发了学生竞技的欲望,激励学生在展示、比拼中建立自信,提高技艺;书法室、书法角,散发翰墨芬芳,让学生时时处处受到书法文化的熏陶。

(三) 整体规划,构建书法课程体系

书法教育是一项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教育活动。学校通过构建科学的书法课程体系,保证教学时间,明确教学内容,将书法课程作为学生历练心性、培育品行的良好平台。确立“一个目标”——“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让学生在提高书写水平的同时,发展审美能力、提升文化修养、锤炼意志品质。推动“双笔齐进”——每周开设1—3节软笔书法课,由专业的书法教师执教;每天有15分钟的午间习字课,由语文教师辅导硬笔字,做到“软笔不软,硬笔更硬”。完善“三个统一”——统一练字用笔、统一练字要求、统一练字范围,强化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强调学科作业的书写质量,坚持正身、正字、正心。立足“四块阵地”——语文课、午间习字课、书法课和社团活动课,全面探索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拓展“五类活动”——研习提升活动、艺术节庆活动、书法考级活动、比赛练兵活动、中外交流活动,延伸书法研修的时空。

(四) 深化科研,开发书法校本教材

从最初的草根式、小范围试点到后来每个年级开设书法实验班,再到师生全员学习书法,甚至很多家长也加入书法研习的队伍,学校逐渐摸索、总结出了一套儿童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少儿书法教学方法。我们又以“小学写字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书法特色教育的学校品牌建设研究”等科研课题为抓手,编写了软笔书法校本教材《从小练好毛笔字》,开发了深受学生喜爱的硬笔书法校本教材《快乐学写字》。

以点为突破建设起来的书法课程,实现了从“点亮学生”到“学校亮点”的共生发展,实现了从“以书润心”到“以文化人”的品牌跨越。書法校本课程的首战告捷,让师生都尝到了课程建设果实的甜美,也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厘清了思路,打开了视野,积累了经验。

二、 “线上”辐射,打造一系列社团课程

2017年,以书法校本课程为引领,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的“春”“星”系列社团课程建设正式启航。除了汲取书法课程建设的经验,如以“外聘+自培”的方式建设专业师资队伍以外,学校还在课程开发和实施模式两个方面做了专门的探索,为社团课程的建设提供强劲的动力。

(一) 聚力开发多元课程

首先,学校通过教师访谈、学生问卷、家长调研、社企咨询等,立足学生、学校的发展需求,从文化与教育的多重价值出发,设定课程愿景——“让儿童在课程中站立起来”。在此愿景指引下,学校鼓励教师从自身的特长出发,思考可开发的课程,同时鼓励学生、家长填报课程需求,提交课程意向。在经历了书法校本课程“实践—研究—认识—再实践—再研究—再认识”的循环开发过程后,不少教师窥见了课程建设的“真实样貌”,产生了主动研究的意识。他们综合考虑学生、家长的需求,审视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评价的完善等,形成初步的课程规划。为了让社团课程建设之路走得更稳,学校聘请课程专家入校指导,从课程要素、课程实施的要点等方面入手,带领全体教师深入学习《我们的课程领导故事》等专著;通过邀请专家面对面指导、举办研讨交流会等,确定了基本方案。再根据专家指导意见和实际学情,一次次修订、一步步改进。最终,经过筛选、重组,形成了十多个校级社团课程和二十多个年级组社团课程,包括“春艺书院”“春韵画苑”“星斗魔方”“星梦航模”等。

(二) 科学探索实施模式

具备了专业的师资、优质的课程基础之后,学校转而探求课程实施模式。我们吸取书法校本课程建设中的经验教训,一改由教师单方、被动接受任务的形式,让教师自觉思考课程的应有样态。于是,课程的实施得以由原先的单一定式逐步走向“以人为本、因人而异”的“私人订制”模式。每学年初,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需求自主选择课程,教师则会根据学生的选择作出合理的调配,适时地调整课程内容与形式,形成“固定的教师,流动的课程”或“固定的学生,走班的教师”等模式。所谓“固定的教师,流动的课程”,是指一位多能教师,如擅长足球、篮球、啦啦操的教师,在指定的教室或活动区域内开设2—3门课程,不同班级、不同年级、不同喜好的学生自愿、自主跟随教师学习。一位教师可同时开设3门课程,也可以一个周期内开设一门课程,10—16周轮换一次。所谓“固定的学生,走班的教师”,则是指6—8位教师组成一个课程联盟,每人走进指定班级开设短时课程。这些班级的学生每隔三四周就能迎来一位新教师,体验一门新课程。这样的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比较适合低年级学生。

社团课程横向辐射,动态发展,打开了校本课程的边界,延展了校本课程的“场域”,让学生和教师一同站在了课程中央。这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对幸福教育的追求。

三、 “面上”铺展,构筑结构化的“星课程”体系

育人是系统工程。一门门品质课程好似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如何将其串起来,发挥最大效能?学校回归育人本源,回归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思考,坚持以人品立本,以能力立身,构筑结构化的“星课程”体系。

(一) 打通领域,形成课程网络

高品质校本课程的建设,不是课程数量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用整体的、联系的眼光,超越学科中心,构建有结构、体系化的校本课程网络。

2020年,面对数十个学科类和活动型校本课程,我们思考如何进一步彰显这些课程的价值,也进一步丰富“让儿童在课程中站立起来”的价值意蕴。我们认为:让儿童在课程中站立起来,当是道德品质的站立,此乃成人之本;当是知识才能的站立,此乃成才之基;当是情趣爱好的站立,此乃成美之始。通过加强对现有校本课程的罗列、分析与梳理,深挖课程育人内涵,在整体育人理念的引领下,学校打通课程领域,构筑超学科、有联结的结构化校本课程,形成了“星课程”体系(见下页图1)。

“星课程”体系以培育全面发展的“正诚七彩少年”为旨归,纵向上,分设全员参与的普惠型课程和个性参与的选择型课程,后者主要利用午间、课后服务、综合实践、少先队活动、晨会、班会、升旗仪式等时间开展,赋予学生体验性和选择权;横向上,以课程价值引领和能力品格培养为主线,坚持五育并举,划分五大课程领域,形成五个课程系列。这五个课程系列分别为:成长实践领域的“星品质”课程——培育正直诚信的立诚少年、志毅少年、崇善少年,奠定温暖光明之色;传统文化领域的“星阅读”课程——培育好学上进的宏博少年,奠定卓越广博之色;艺术情趣领域的“星艺术”课程——培育情趣广泛的雅趣少年,奠定海天浩瀚之色;体育健康领域的“星健康”课程——培育健康乐观的乐健少年,奠定健康阳光之色;科技创新领域的“星科技”课程——培育合作创新的创美少年,奠定梦幻畅想之色。“星课程”体系的构建,使学校教育形象化地熔铸在一个整体之中,使教师更清晰地认识课程的目标与价值,使学生多维度、可持续地发展、提升、丰富自我,实现道德品质、知识才能、情趣爱好的“站立”。

(二) 灵活运行,驱动课程实施

“星课程”体系的课程实施,离不开灵活多样的运行机制的驱动。每一门课程既独立存在,又依托体系内其他课程,由课程中心、学科组提供学术支持,学生中心、年级组给予物质保障,部门、年级、班级、相关学科教师共同组成决策和实施团队。课程可以独立式线性推进,由一位教师一贯到底,延展课程的深度;可以联合式板块实施,约请多位教师参与课程,申请多场地开放、多形式融入支持课程,采用“国家课程+”的全科推进、“班集体+”的全息推进、“学校+”的全域推进方式,突破课堂、班级、学校的界限,融入节庆、仪式、典礼等形式,携手家长、企业、社会等力量,拓展课程的广度。

例如,专业性极强的“春灵楹联”课程、“春华剪纸”课程、“春娃编织”课程均是独立式线性推进的。联合式板块实施的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拓展,“书法人生”课程与语文写字、阅读课程相结合,与美术水墨、水粉课程相结合,与劳动手工、陶艺课程相结合,与入学仪式、成长仪式、毕业典礼等仪式课程相结合,与研学行走实践课程相结合,将书法融入课堂,融入课间,融入场室廊道,融入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与此同时,“书法人生”课程还衍生出“研究纸”等项目化课程,同一时段,三年级各门国家基础课程协同推进,语文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纸的发明》,了解纸的前世今生;科学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类型纸的用途,发现不同纸张的不同特性;美术老师指导学生投入纸艺创作,体验纸的艺术化创想;劳动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纸盒、纸袋等纸制品的制作,创新纸的实用化改造;道德与法治教师开展节约资源、合理利用的辩论探讨,开启学生对未来无纸化生活的畅想。课程纵横交织、和谐统一,让学习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促使学生经历形式、结构、功能、因果关系等超学科概念的理解,深入探索“知始于博、情现于悦、意守于恒、行循于矩”的整體发展,深受学生欢迎。

(三) 多元评价,护航课程建设

评价是“星课程”体系实施中的重要一环,是促进课程实施的有效机制。学校启用“星成长护照”积分、“正诚七彩少年”评选、“互联网+”评价等方式,积极探索全面、发展、多元、校本化的评价机制,倡导评价的激励性,强调评价的过程性,突破评价的时空性。“星成长护照”设“春艺博客”和“星体验”两个板块。“春艺博客”按学期记录学生的优秀作品及获奖情况,“星体验”分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级,以积分的形式记录学生课程学习的表现。积分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点评、辅导教师总评构成,积分累计满额可以获得奖励。“正诚七彩少年”评选围绕课程主题活动展开,遵循“荐—评—展—讲—奖”的评定流程,根据细则评选并予以奖励。“互联网+”评价模式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可操作性,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为课程主题场馆印制二维码,师生、家长都可以扫码了解课程的实施情况并留言评价;另一种是把课程实施情况发布到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班级晓成长”App等平台,呈现活动轨迹,记录成长收获。

“星品质”课程中的“研学实践”课程是学生极其喜欢的一门课程。2019年,学校把“伯渎河寻访记”“红十字精神,永放光芒”“‘随着课本游祖国,正诚少年在行动寻访”等系列活动发布在学校的微信公众号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纷纷留言评价。学生的寻访感悟《参观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等在杂志发表,活动视频《伯渎河——不一样的存在》获得市“红领巾寻访”活动案例视频展示一等奖。多方面的正面评价表明,“研学实践”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是成功的。

二十多年的校本课程建设,连接起学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点上”突破、“线上”辐射、“面上”铺展的校本课程建设路径,展现了课程开发的力度,凸显了课程建设的效度,让学生因“传承文化走进来,为书写人生迈出去”,让学校成为学生“梦想开始的地方”。

(王 伟,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春星小学。莫宇红,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春星小学。)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英国大学课程体系特色借鉴
法国高校课程体系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