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探究

2023-08-19 01:02贾世要加鹏飞张亚炜
关键词:协同机制思想政治工作高校

贾世要 加鹏飞 张亚炜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立德树人,是高校工作的中轴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单纯是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者的协同合作,还涵盖高校宣传、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基层党建、大学生就业指导等一系列部门的全员参与,在这个复杂的体系中,所有职能部门和工作主体都需要积极探索协同育人的方式和路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实现需要科学有效的机制建设理论来加以引导。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3)07-0086-04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是指高校不同职能部门和专业群体在校党委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从办学和育人两个维度出发,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资源、能量或其他形式为载体,通过共享、交流、协商、组织、调配、协作等科学的协同方式,能够有效地实现社会主义人才培养和科研教学队伍建设,切实保障我国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特殊工作机制[1]。基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在培养社会所需的综合素质人才、实现高校学生自我价值等方面的重要性,需要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实践现状,立足于当下相关理论研究基础,探索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机制的优化路径。

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重要性

高校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是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途径问题,但是,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分化的现象,各工作主体的权责分工不明晰,相关的思政教育资源较为碎片化,因此,面对信息化高速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呈现的思想及价值观多元化的现象,整合高校思政政治工作相关资源,真正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变得极为重要,基于分工和协同的相关理念,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实践决定理论,理论反作用于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亦是如此,教育理论伴随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开展主要基于工作实践并且贯通于高校的运行过程中。因此,伴随我国国情变化和社会发展状况,思政教育工作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实践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最初学校并不能及时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而是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调整、慢慢适应,反映出马克思主义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所谓协同机制,就是指两件事情互相协作,互相促进,共同实现更高的目的。实施校园协同机制,把日常教学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融入教师的课堂中去。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和国内形势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各国文化交流频繁,文化多元化成为趋势,意识形态领域的竞争愈演愈烈。这给高校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挑战。把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教育事业中,引导青年群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成为维护国家安全,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需要整合思政教育各方面的要素,将各个子系统组成一个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机制体系,实现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配合,协同发展。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高校的教育亦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力求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教师等多方主体共同合作的协同机制,把好教育事业的方向盘不动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所以缺乏实效性正是因为各个思政教育要素之间过于分散,因此,建立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机制成为更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作用的必由之路。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现状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相关研究不断增加,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的深入发展相关,也表明国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持续提升。整体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机制建设的主线逐渐明晰,德育工作确立了共同培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高校要堅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构建四大机制,推动思政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建设,实现优势互补、协同育人。从与社会对接层面来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调机制是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横向包含着多门课程,多个管理主体,纵向来看包含社会、学校、个人等多个层面。多个子系统之间相互渗透,共同形成一个高效运行的整体系统,方可达到高校德育的真正效果。在“卓越计划”背景下,思政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全方位育人体系建设有序推进,紧紧围绕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这一教育改革的战略重点,统筹课内外、校内外两层次四维度思政育人元素,对接产业链、聚集专业教师、企业工程师、技术工人等校企联建支部的智慧和力量,推进思政教学模式创新,企业主体在学生实践环节承担起思政教育责任的主动性有所提升。但是,因为实践情况的复杂性和教育方法与时俱进性,当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教育资源整合不足

协同育人是目前各高校所推崇的一种工作机制,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是协同育人体系不完善,所谓的“三全育人”流于形式,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主阵地在课堂,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所延伸出来的第二课堂,大多与从事课堂教学的那批人没有了关联,或很少有关联;在学生第二课堂中发挥作用的教育工作者与课堂主阵地的教师缺乏有效沟通与链接,两者之间从思政教育内容设计到流程环节等不仅不能做到优势互补,还会出现相互重叠,影响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要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2]。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学校学生会和团委、包括在学生会和团委领导下的学生辅导员,都是该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他们应该与相关的协同育人教育主体和资源有效结合,做到取长补短,但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做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等等这类思政工作人员没有真正深入参与其中,其主因在于这类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站位不够高,使命感不够明确,他们更多的思维模式定位于学生管理工作者,甚至有人错误地认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他们无关。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要素间相互孤立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系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内容、载体、环境等多个层面。如果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就需要各方面的协调配合。所谓协同、协调主要是指在共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各个环节不能相互孤立,要相互联系、有机联系、相互作用。一旦某个元素发生协同断裂,就会极大地影响协同效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系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孤立和脱节。比如,大学生普遍反映的学校缺少向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反馈意见的渠道,这就造成了主客体间的不协调,导致了工作主体不能正确地把握工作对象的心理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由于工作主体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载体的选取往往不符合当前工作对象的实际需求,从而使工作的实效性不会很好。在工作内容、进度、结果等各个环节中,各部门或各部门间缺乏及时有效的交流,尽管工作人员彼此之间一起协同开展工作,但实际上彼此之间是孤立的。

(三)外部保障条件不足

高校协同育人的外部保障条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尽管有专项资金投入,但在西部及偏远地区高校的办学资金远远低于一般水平。特殊的教育资金往往被用来资助贫困学生,或者用作教育基金,使思政工作者缺少开展科学研究或开发教学资源的条件和环境。二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制度不完善。有些学校在制订具体的规章制度时,存在着不严谨、措辞不专业、细节不清楚等问题,这就造成了有关的制度不够科学、不够规范,影响了工作的整体效率与质量。另外,部分高校在制定相关制度时,没有充分的调查研究,不了解现实情况,造成了部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未能切实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

一方面,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没有把科学知识、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相统一。另一方面,仍有少数思想政治工作者“传道者不信道、不明道”[3]。这既有悖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也有损于对大学生的教育与培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必须以实践为基础,立足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往往注重课堂教学和理论灌输的结合,而忽略了课外实践的协同。如果没有教育实践的协同,就很难把理论知识变成实际的教学,也就很难对理论进行真正地理解和运用。大部分大学生所做的各项思想政治工作,并非总是能够反映到具体问题中去。长此以往,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解和认同只会停留在知识层面,而不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如何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机制

(一)构建主体协同机制,实现育人目标的一致性

主体协同机制涉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机制的组织协同,实现育人主体合力,需要注重实现教师队伍和学校的管理服务人员与后勤等主体之间的力量整合,统筹校内外思想教育主体力量,处理好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其中处理好教学领域内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高校思政教育在高等教学领域,涉及育人主体有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以及学校相关的党政干部等。我们的目标是健全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得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4]。首先是对相关的主体制定明确的工作职责和要求。区分开各个主体在相关的协同育人工作的具体责任和要求,不要混为一体,主次分明,育人主体要自觉找准自我工作中的强项和缺陷,实时做到查漏补缺。其次是提高沟通交流机会。例如开展日常学生思政课堂的学习反馈与生活相结合,做到学用结合,成立相关的工作室并建立明确的制度,实时改进工作方式,做到主体育人协同化教学。最后是完善育人主体的考核机制。坚持激励原则,通过建立合理的监督、评价和奖惩机制,量化考核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协同育人情况,充分激发他们协同的主动性。辅导员要定期组织老师参加班级活动,为同学们解答一些热点问题,并帮助他们提高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及时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做到精准解决,通过的方式有:组织协同育人主体如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做到实时反馈交流,高效利用起学校建设的心理咨询室、辅导员工作室以及团总活动室等相关场所,协同努力做好学生思想工作,解决学生实际思想困境,并且要加强培养学生党员,提高高校对于思政教师的重视度

(二)构建示范协同机制,增强育人实践的系统性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理论性的教学,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学则是实践性的,两者的教学模式是相对独立的[5]。要建立起教育与示范教育的协作机制,共同培育肩负国家复兴重任的新生力量。打造“三课三育”模式,通过“德育课堂、职技课堂、实践课堂”,实现高校“德、技、能”全方位培养模式。

一是以品德培养人才。重视“德育课堂”的建设,制定教师教授知识、学生学习文化、应用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块,做到相互协同。通过比赛宣讲形式,在实践中评选出具有带头作用的先进个人和德育标兵。学生综合成绩测评和评优评先等方面要正在把道德水平考核切实整合进去,如有严重道德问题的学生,要求育人主体做到坚决制止此类学生评优评先。二是以专业技能促进人。建立“职技课堂”,制定“技能提升量表”,以“课内学习+课下提升”“自我评价+老师评分”等方式,对技能学习度、掌握度、提升度进行量化评估,每周一评测,一月一改进。根据分值的量化,对“高、中、低三个层次”进行了针对性的提高。每月举办“职业技能大比武”等各類职业技能比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辅导、职业生涯规划,形成“专业+就业”的联动体系,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出适合自己的工作计划和就业方向。三是实践育人。建立“实践课堂”,实施“双主题+双实践”项目,组建技能下乡帮扶团,打造“专业组、专业群”,依托寒暑假走访对口企业,以技能帮扶、以实践促学,同时依托实践开展情况,评选社会实践先进团队和个人。

(三)构建内容协同机制,提升育人功能的有效性

真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机统一,破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孤岛”困境。一方面发挥思政课的主要作用,大力推进思政课改革和创新,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学生对思政课认可度。探索行之有效的思政实践课模式,发挥实践课的实际效用,实现培养学生认识层面问题的第一课堂和以实践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比如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红色精神演讲比赛等。另一方面要注重“课程思政”,把思政元素贯彻落实到各门课程全过程。注重课程思政相关教学资源的培养,孕育每一门课程所独有的德育元素,比如在一些工科类课程中可以通过讲解“大国工匠”的典型案例,发挥榜样的作用,将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传递给大学生。

高校思政课与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但也存在着各自的侧重点。要从教学内容上实现两者的互补,建立教学内容的协同机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建设“凝心共进”项目,以宿舍凝聚人心、班级同进、师生共情,从而增强信心、凝聚民心、温暖人心,共筑同心,增进宿舍情、班级情、师生情,实现心心相连、情情相通的生动局面。

(四)构建方法协同机制,实现育人效果的持续性

实现高校思政课与日常思政教育的协同,要在方法协同上下功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实现多种方法的综合和整合运用,针对高校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的教育方式并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地实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一是在教学中加强理论学习与引导相结合。发挥理论课程学习中的思想价值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课堂内外的理论学习自觉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方法来认知世界和处理问题。思政教师要利用新的网络技术,构建网络协同机制,积极拓宽育人渠道,搭建自己的教学资源库,为学生的课外理论学习提供参考,并与之进行实时沟通。丰富和拓展思政课的内涵,强化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程的政治导向和育人功能[6]。二是在学生考核评价中协同。要将学生的日常工作纳入思政课评价系统中,并将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党员发展、评优评先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机制进行了整合,以指导学生的知行结合。三是加强对学生骨干的引导。引导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干部等骨干力量,协助辅导员以及思政教师做好课题思想教育工作,在班级起到带头、带好头的作用[7]。

四、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探索,其目的在于整合高校各部门的资源和力量,统一于为高校培养人才服务的宗旨之中,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剔除一切不和谐因素和杂音,齐抓共管,为高校学生茁壮成长和成才,齐心协力,同心同德,共同打造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协同育人的机制下结出丰硕的成果。

——————————

参考文献:

〔1〕王斌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的逻辑、历程和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05):34-37.

〔2〕佘双好,马桂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成就、基本经验与发展趋势[J].思想理论教育,2022(02):33-39.

〔3〕龙献忠,刘绍云,陈方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势”“道”“术”与“根”“魂”“梦”[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4(06):78-85.

〔4〕张健.着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J].人民论坛,2020(30):88-89.

〔5〕张文强.新时代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2):75-80+89.

〔6〕崔海英,曾玉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研究[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04):66-71.

〔7〕张明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89(10):24-26.

(责任编辑 徐阳)

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JIA Shi-yao1, JIA Peng-fei2, ZHANG Ya-wei2

(1.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0 China;

2.Hebei Vocational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Xingtai 054035, China)

Abstract: The co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o build morality and cultivate people. It is also the central axis of al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ll department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work together to educate peopl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not only a collaborative cooperation betwe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or courses, but also includes the full participation of a series of departments, such as college publicity,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grass-roots party construc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is complex system, all functional departments and different working subjects need to actively explore the ways and paths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he realization of this coordination mechanism needs to be guided by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mechanism construction theory.

Keywords: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Coordination Mechanism

收稿日期:2023-04-05

作者簡介:贾世要(1979-),男,汉族,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就业创业等方面;加鹏飞(1979-),男,陕西延安人,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高职教育等方面;张亚炜(1996-),女,河北邢台人,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职教育等方面。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2021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研究(SY202110);河北省高校党建研究会2021年度河北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研究述评(GXDJ2021B006);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2019年校级课题——培养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体系之学分制的研究与探索(XZYB2019004)

猜你喜欢
协同机制思想政治工作高校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