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知识性读物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2023-08-19 09:31赵霞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思维品质

赵霞

摘 要 知识性读物具有语言准确、逻辑清晰等特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在教《中国建筑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借助品味语言风格,分析句间关系,探究写作目的等方法增强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关联性和严密性,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 知识性读物 思维品质 《中国建筑的特征》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目标等多处倡导提升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知识性读物是以普及科学知识为主的通俗读物,多围绕某个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进行介绍、论述。这一类型的文本通常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清晰严谨,不僅有利于普及科学知识,还可以培养科学思维,传播科学精神。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科技论文,其用简练准确的语言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论述严密,思维清晰,属于典型的知识性读物。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风格,分析句间关系,探究写作目的,渐次提升思维水平。

一、品析关键字词,感受思维的准确性

知识性读物常常借助形容词、副词等介绍知识概念。在阅读这一类型的文本时,一定要关注修饰性、限定性词语,从而更准确地了解文本介绍的知识,感受作家严谨认真的研究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为了更精准地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作者高频使用表示程度、范围、频率的字、词。

这些词语增强了文本表述的准确性、严谨性。例如,第1段“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中“数千年来”表明历史悠久,“独特”点明中国建筑体系具有与众不同之处,“一个”体现语言的准确性。“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中的“数千年来”“世代”既说明中国的建筑体系历史悠久,还表明它传承性强。“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中的“很”表示中国的建筑体系分布非常广泛,在很大范围内都有体现,“西起、东至、南至、北至”等词说明范围之广,可以增强观点的说服力,“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是对地域范围的补充说明,进一步增强论证的严谨性。“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中心”一词修饰“地区”,限定建筑的范围,两个“或”的运用揭示了不同地区建筑间的多重关系。这些词语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文本表述的准确性。品析这些词语学生既可以感受文本思维的准确性,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思维品质。

二、分析句间关系,提升思维的关联性

知识性读物通常有着清晰的论述脉络,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梳理同一段落中不同句子之间的关系,进而在分析句间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关联性思维。

归纳概括是重要的逻辑思维能力之一。《中国建筑的特征》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在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时,学生需要筛选信息,提炼关键词,还要关注关联词、代词等表明句间关系的词语,梳理句子之间的关系。原文第8段论述了中国建筑的第4个特征:

斗拱:①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作“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作“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②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作“斗拱”。③它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的。④更早,它还是用以加固两条横木接榫的,先是用一个斗,上加一块略似拱形的“替木”。⑤斗拱也可以由柱头挑出去承托上面其他结构,最显著的如屋檐,上层楼外的“平坐”(露台),屋子内部的楼井、栏杆等。⑥斗拱的装饰性很早就被发现,不但在木构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且在砖石建筑上也充分应用。⑦它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概括段落大意时,部分学生概括为“斗拱”或“斗拱的作用”,这两个概括都失之空泛,主要原因是学生只看到了局部信息,忽略了句间关系。①②句中的“称作”“叫作”表明这两句在介绍何为斗拱,③④⑤句中的“用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加固”“承托”意在介绍斗拱的实用性,“还是”“也可以”告诉我们④⑤句是对③句的补充说明,⑥句直接明了地介绍斗拱的装饰性,⑦句中的“它”指代斗拱的装饰性,这句点明了其价值,可以与⑥句合并。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本段概括为:斗拱的实用性和装饰性。

三、探究写作目的,增强思维的严密性

除了关注句间关系,学生还要梳理不同段落、不同部分的内在联系,从局部赏析走向全篇观照,感受文本严密的思维逻辑,从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升思维的严密性。有的学生不明白,从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看,文章后半部分内容似乎与九大特征关系不大,作者为何用近一半篇幅介绍这些内容。出现这一问题,是因为学生的思维属于散点结构,没有建立不同段落之间以及文章前后部分之间的关联。这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文体特征、写作目的等建立段落间及前后部分间的逻辑关系,梳理文章的论述逻辑。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概括出后半部分的段落大意:第14~17段主要介绍中国建筑的“文法”及其拘束性、灵活性,第18~19段介绍各民族建筑的“可译性”,第20段点明写作目的。作为一篇学术论文,该文的观点是“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写作目的是强调中国建筑的“文法”适用于新中国的建筑。九大特征是具体表现,“文法”是对九大特征的进一步概括和提炼。无论是九大特征还是拘束性、灵活性,都能体现中国建筑的独特性,这恰恰是文章的主要观点。除此之外,作者在后半部分提及拘束性、灵活性、可译性,不仅仅是为了介绍建筑特征,更是为了证明中国建筑可以适应变化,在当下依然有价值,因此我们要继承与发扬中国建筑文化。

以上三种分析鉴赏文本的方法,从字词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从段落到整篇,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能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建构与运用中感受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学会课题“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语文教学研究”(课题编号:HDZD2021-0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通联:北京市八一学校]

猜你喜欢
思维品质
铸造思维品质 提升阅读能力
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英语课堂教学
在函数定义域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听”的实践策略探索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英语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初探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