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路径研究

2023-08-20 00:46王晓慧
文教资料 2023年8期
关键词:一体化建设革命文化

王晓慧

摘 要:现阶段,革命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主要困境集中表现为:缺乏革命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动机制,缺少革命文化资源在各学段的贯穿统筹衔接,革命文化资源融入方式单一等。要推进革命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我们需要树立以大中小学一体化为本的理念,形成大中小学协同育人机制、革命文化资源整合融入、多种教学方式交互推动的建设路径,进而构建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建设机制。

关键词:革命文化 大中小学思政课 一体化建设 螺旋上升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进一步指出:“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1]我们现在要将“各学段思政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其他要素(诸如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内容、方法等)统筹起来”[2],进行多学段协同育人,由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也就成为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

然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仅仅从理论层面进行阐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单一的理论阐释容易使学生陷入疲劳、枯燥、单调的困境,影响思政课效果。革命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斗争所孕育锻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党的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思政素材,为讲好讲活思政课提供了深厚力量,因而将革命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有着重要的价值意蕴。

一、革命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3]基于此,新时代将革命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在于增强当代大中小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树立理想信念,有利于增进家国情怀。

1. 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4]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为基本、最为深沉、最为持久的力量。当前,中国所处的时代,不仅是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发展的最好的时代,而且是进入“强起来”的最为关键的时代,假若没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兴盛繁荣,也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不可能实现民族振兴。

简言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以文化软实力作为支撑条件的,一个自卑自贬、自我矮化的民族,绝不可能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前所未有的世界大变局中,不管风浪有多高,我们都要保持清醒,坚持由中华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坚定抵御负面思潮,传承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在革命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精神理念、文化理论,是指导革命实践的重要理论指南”[5],“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抑或是改革开放时期,革命文化发挥着凝心聚力的文化支撑作用,它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宝贵历史资源”[6]。因此,将革命文化资源融会贯通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有助于增强不同年龄段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进而树立文化自信。

2. 有利于树立理想信念

人如果没有理想信念,就没有前进的目标和动力,身体和精神就会无力空虚,致使软骨病和空心病。人一旦有了信仰,力量便是无穷的。革命年代中,红军在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完成长征靠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正是有了无数革命先辈的流血牺牲,才有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到“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党的十九大和党的二十大都将“有理想”放在首位。因此,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将革命文化资源融入不同学段教学中,对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意义重大,不但能够推动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而且能培养出更多的自觉有为青年,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3. 有利于增进家国情怀

马克思曾说过:“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这说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使命,不同时代的人有所属时代的担当责任。新时代迫切需要能够担当振兴中华的时代新人,作为时代新人,不仅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够乘风破浪、不畏艰难、不怕牺牲,而且要彰显新时代的独特品质,能够洞察时代、顺应时代潮流,紧紧把握住“新时代”这个大的历史方位,将民族复兴这个伟大的历史使命主动肩负起来。在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的两个大局下,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成为大中小学所要思考的问题。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培育出的革命精神,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属于革命文化的内核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生死、英勇斗争、奉献祖国的品格,体现了革命先辈精忠报国、赤诚奉献的爱国情怀,并在此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得以延伸。新时代的大中小学生仍需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只有在不同年龄段将革命文化资源恰到好处地融入思政教育中,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以及对国家的忠诚。

二、革命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在现阶段,革命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仍面临一定现实困境,存在不够深入的

问题。

1. 革命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动机制有待构建

当前,革命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意识淡薄。首先,革命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联动机制尚未建立,大中小各学段教师缺乏联合互动和协调合作的顶层设计,包括课程上如何衔接、教育内容如何联动、效果上如何保证连贯性、评价体系上如何形成激励机制等,亟须加强研究和探索等。其次,大中小学阶段思政课教学存在“各自为政、各自为学、各自为教”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机制。因此,加强建立联动机制迫在眉睫,唯有打破各学段教师单枪匹马的现状,在掌握教育规律、探索科学方法的基础上,提升革命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力度,丰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和外延,将理论与实践做到进一步融合,才能实现各学段思政课教师连点成线式的集体攻坚。[7]

2. 革命文化资源在各学段的贯穿统筹衔接待优化

当前,革命文化资源在大中小学各学段教学内容中的衔接度欠缺,面临着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环节的匹配和改进等众多探讨空间。首先,革命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缺乏统筹设计。不同学段教师由于缺乏系统考虑和沟通交流,课程目标和内容存在一定重复,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衔接不够,需要“全学段”指引下的统筹衔接教学内容设计。因为每个学段思政课的任务目标侧重点不同,如小学阶段突出培养道德情感的课程目标,初中阶段强调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注重政治素养的提升,大学阶段以增强使命责任担当为培养目标,故各学段革命文化资源的融入要结合学段学生的特点和学科任务,进而根据不同培养目标匹配不同的革命文化资源。其次,革命文化资源融入一体化进程建设中缺乏常态化机制,究其原因在于评价考核的滞后,特别是革命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还没有构建相关成效评价指标。革命文化资源要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在认清大中小各学段学生的异同基础上,探索有效评价机制,以此提升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及教学评价的衔接性。

3. 革命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式待提升

革命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学段融入的方法方式。由于各学段年龄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故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不能单一、机械地将革命文化资源嵌入其中。思政课教学不能简单地拘泥于一种形式,更不能停留在表象,而要真正思考探索大中小学段一体化的建设方式,进而将革命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建设中。

三、革命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突破路径

要想破解当前阶段的困境,唯有以问题本身、解决问题为基本导向,才能找到方法规律。

1. 构建革命文化资源有效融入思政课一体化联动机制

在教学实践探索中,促进革命文化资源有效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重在构建革命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一体化联动机制,既要加强大中小学校间的合作,加强责任分工和系统联动,保障革命文化资源在不同阶段内的匹配,又要全社会做好联动,构建有效实施和联动机制,形成系统合力。

一方面,加强大中小学教师联合推动一体化建设,增强思政课教学机构之间的沟通协作,打破大中小学交流壁垒,从教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试验、案例分析、跨校调研等方面着手展开交流,联合开展革命文化资源融入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变革,同时借助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线上课堂和线下课堂等形式,依托专家力量、社会资源、网络资源等,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专题讲座培训、资源共享等一体化教学方式展示活动,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使师资队伍建设获得专业化的指导,更好地推进各学段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以数字化平台赋能思政课,搭建一个庞大且具有高品质的“资源整合库”体系,利用智慧平台提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资源,及时收集并发布革命文化资源,上传优秀的教学案例和课件,以便更好地为教师提供服务。

另一方面,构建全社会联动机制,使革命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延续性、功能性、系统性、阶段性都有较好地发挥。发挥协同育人合力,形成有效的实施和联动机制,即在学校、社会、政府、教育部门、家庭等多方努力下,构建起培养时代新人的各个部门的联动机制。

2. 建立革命文化资源整合融入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体系

首先,统筹规划各学段课程目标和内容设计有机衔接,深入挖掘“大思政课”中蕴含的革命文化资源和在不同学段课程目标下蕴含的革命文化资源,使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論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课程内容设计上,结合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将知识学习、情感体验、价值引导融为一体,各有侧重、阶梯式递进,建立彼此联系、逻辑接续的问题链,“形成贯穿于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设计体系,依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构建紧密联系、螺旋上升又系统完整的课程内容”[8]。这表明革命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内容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进阶性的规律,即建立从小学到大学层层推进、螺旋式上升的课程体系,防止大中小学思政课出现相互脱节、交叉重复的现象,进而实现各学段教学由浅入深的目的。例如,“针对大学思政课教师,尽可能避免简单重复中学的教学内容,而是主动衔接中小学课程标准,既体现大学阶段应有的层次性,还应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学术研究能力和教学技巧,进而增强教学效果”[9]。其次,构建评价机制,以便支撑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全面提升思政课建设水平。如积极打造一流课程建设、加强一流教师队伍建设、加强课程设置一体化机制、推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创新发展,注重革命文化资源融入的全过程评价、全方位培养,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协调发展、体系发展。

3. 加强革命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方式差异探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0]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课程,“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1]。由此,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其科学性在于遵循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地开设思政课,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这就意味着革命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务必打通教育方式方法,在教学方法上遵循不同学龄阶段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依托优质资源及校外基地,通过校园活动、校外活动等方式开展实践育人。

首先,用好各类基地,“各地各校要统筹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研学教育基地、综合实践基地、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文化场馆、科技场馆、博物馆等校外教育資源,以及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建立一批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开发建设各具特色的教学资源”[12],进一步丰富育人资源,拓展育人空间,形成协同育人格局。其次,加强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实践活动的设计,开展理论学习并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体验中感悟,通过观看革命烈士影视作品、革命先辈的家书、主动参与模拟时空对话活动等,进一步深刻认识到如果我们国家没有这些革命烈士的付出,也就没有现在祖国的强大和人民的幸福,进而提升历史纵向看待问题的能力,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最后,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小学阶段学生依靠形象思维获得认知和情感体验,因此主要采取情境式教学,通过加入革命文化人物故事,如小萝卜头、王二小、狼牙山五壮士等,让学生参与交流;初中阶段学生开始从形象思维发展为推理逻辑思维,这一时期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体验式或沉浸式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深入革命文化基地,或建立革命文化虚拟仿真中心,结合视频资料,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增强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高中学段以抽象思维为主导,因此主要采用议题式教学方法,以革命故事为主线,从主议题到分议题引出教学重难点,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大学阶段学生思维呈现独立性、批判性、创新性特点,因此采用专题教学方法,通过设计问题链,重在挖掘现象背后的道理,抓住事物的根本,使学生信服,进而坚定理想信念,争做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

[2] 凌小萍.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11-20.

[3] [11]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2019-03-19.

[4]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7.

[5] 张慧中,刘修发. 新中国成立以来继承和发展革命文化的逻辑及当代启示[J]. 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21(2):74-84.

[6] 闫立光. 新时代革命文化的传承:价值、困境及推进路向[J]. 社会科学战线,2021(2):262-266.

[7] 李鑫,郑敬斌.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6):647-650.

[8] 许凤伟. 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建设”的意义、存在问题及策略探究[J]. 教师,2022(12):9-11.

[9] 薛敏. 陕西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探索[J]. 教书育人,2022(27):77-79.

[10] 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 光明日报,2012-11-09.

[1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3(2):43-47.

基金项目:2022年度“内蒙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师培训基地”建设项目“革命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路径研究” (22ZLJDY07),2023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直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计划(4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项目)。

猜你喜欢
一体化建设革命文化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