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现实路径

2023-08-20 00:46宋博王媛
文教资料 2023年8期
关键词:全媒体高校

宋博 王媛

摘 要:全媒体时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基于全媒体时代背景,围绕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问题展开探讨,揭示了全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现实表征,阐释了全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重要意义,从夯实思想根基、筑牢组织基础、做强网上阵地、巩固校园阵地四个方面提出了全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全媒体 高校 意识形态话语权

牢牢掌握并不断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关乎人才的培养质量,关乎高校的办学方向,关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战略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1]我国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面向青年大学生特殊群体,生动诠释和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充分说明和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有效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同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培养政治素养好、思想觉悟高、工作能力强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2]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两个维度对当前媒体特征进行的高度概括,也是对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形势的精准判定,同时清晰地揭示出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截然不同的新特征、新要求与新矛盾。

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和各种话语争夺的最前沿,面对新的话语环境和舆论空间,高校要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工作不动摇,充分认识并掌握全媒体发展规律,有效借助高校独有的人才和学科优势,积极借鉴我党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所积累的、宝贵的意识形态工作经验,守正创新、锐意进取,准确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着力点和立足点,积极打造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全媒体舆论生态,在网络虚拟空间和校园实体环境两个主阵地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旋律,真正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

一、全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现实表征

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下以语言或文字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信息传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话语主体围绕符合本身的利益要求的话语主题,依托不同的话语载体进行思想交流、价值传导和文化传播。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日益兴起,信息传播媒介与信息传播方式更加丰富多样,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式发展、联合式发声已成为全媒体时代特有的信息传播优势和舆论宣传氛围。“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出现集中呈现了信息传播的新动向,昭示了全媒体传播业态的生成。”[3]

在此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基于态势、把握趋势、适应形势,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过程中既保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鲜明特色,又与时俱进、有所作为,呈现出具有鲜明中国高校特色的时代表征。

(一)话语主题的鲜明性

话语主题,即意识形态话语所表达的核心要义和中心思想,也是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终极目标和理想效果。话语主题的鲜明性是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最明显表征。在我国,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改革开放时期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话语主题始终是鲜明的,是不可动摇的。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持用党的先进理论铸魂育人、立德树人,始终坚持用时代语言向青年学生诠释和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4]这一重要论断铿锵有力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展现出的蓬勃生机,旗帜鲜明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焕发出的强大生命力。

(二)话语主体的二元性

话语主体,是指意识形态话语的主要使用者、参与者和影响者,既包括话语的制造者、传播者,也包括话语的接受者(或称之为话语的受众)。就高校而言,话语主体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二元性特征。从高校的功能性概念出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专职辅导员以及其他思想政治工作者以话语制造者或传播者的身份在特定的场合、采取特殊的方式、运用特有的手段向青年大学生群体表达、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三)话语载体的多元性

话语载体多元性是全媒体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显著的时代特征。话语载体,即承载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实体化工具。在信息技术的深刻影响下,话语传播载体更加丰富、更加多元,不仅保留了具有独特影响力的传统油墨式话语传播载体,而且大量引入了颇受青年大学生喜欢的现代电子式话语传播载体,由此形成了一种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油墨与代码相互交织的新式话语传播平台。如此,话语传播载体得到了全方位升级,话语传播渠道得到了大幅度拓宽,话语传播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二、全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重要意义

全媒体时代为信息的传播与呈现提供了多样化的工具和手段,从而打破了信息流的时空界限。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实现信息的发布、共享与互动,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与此同时,大量的非主流思想裹挟着“民主”“自由”的外衣,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不断涌入我國高校的校园,潜移默化地影响、改变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认同和行为取向,影响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由此可见,在全媒体时代牢牢掌握并不断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不仅关系到我国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也关系到我国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还关系到我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5]立德,是我国高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和基础,是对青年大学生自身“德行”的塑造与培育,是我国高素质人才实现“为党、为国、为民”服务的思想保证;树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与归宿,是对青年大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与建构,是我国高素质人才实现“为党、为国、为民”服务的智力保证。“立德”与“树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6]。换句话讲,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就是要解决好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关键问题。因此,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旗帜鲜明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立场坚定地唱响中国声音,理直气壮地讲好中国故事。

由此可见,立德树人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客观上要求高校在当前复杂多变的舆论宣传背景下牢牢掌握并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真正做到以先进思想引领人、以优秀文化滋养人、以高尚情操哺育人。

(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本质需要

我国的教育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社会主义教育,回答了我国高等教育“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两个带有方向性的根本问题。当前,青年大学生在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以“开放共享、互联互动、快速高效”为特征的全媒体组织架构空间中学习和生活,思想认同、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尽管我国高校办学的外部舆论空间发生了变化,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是如一的、坚定的,这从根本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牢固的、不可动摇的。牢牢掌握并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和领导权是緊迫的、势在必行的。

因此,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和主张始终贯穿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可保证我国高等教育沿着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行稳致远。

(三)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需要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保障,直接关乎国家的政治安全、社会安全和文化安全。当前,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样一个“大变局”中能否牢牢掌握并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已成为衡量一个主权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指标。因此,世界各国都把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问题放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这个战略层面加以考虑。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互联网已成为各种意识形态话语交锋的主战场,青年大学生作为宝贵的人才资源成为不同意识形态话语争夺的对象。

因此,在全媒体时代巩固和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符合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总体要求和战略需要。

三、全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现实路径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当前,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传播技术正日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样式和工作模式,由此引发了舆论宣传领域的巨大变革。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式发展、“线上”与“线下”同步发声、网络与校园同频共振已成为全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一)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夯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思想根基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前进的旗帜,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光辉历程向世人昭示着这个亘古不变的永恒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7]新的时代提出新的课题,新的课题催生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引新的实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根植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在指导实践、推动实践发展中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是符合中国发展实际、被实践所证明的科学理论和行动指南。在全媒体时代,高校要旗帜鲜明地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意识形态工作。

一方面,高校党政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以及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灵魂深处筑牢共产主义信仰之基、把稳马克思主义思想之舵,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理论思维,用心去学、去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着信仰学、带着感情学、带着使命学,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深入研究者和积极传播者。

另一方面,高校要毫不动摇地、完完整整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又要高度重视高校校园文化主阵地启智润心的根本功能,通过系统化的课程教育和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帮助青年大学生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形成过程和重要意义,从而保证青年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二)坚持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筑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组织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

态。”[8]高校各级党委和党支部作为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主体和前沿阵地,要切实担负起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使命,强化主体责任,加强阵地建设,筑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组织基础,将维护好、宣传好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贯穿于教学科研、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全过程。

一方面,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始终坚持“书记负责制”的工作原则,党委(支部)书记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毫不动摇地、不打折扣地抓好本单位(部门)的意识形态工作,始终把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根据本单位(部门)的特点,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切实做好本单位(部门)师生员工的思想教育、党员发展、理论学习等工作。

另一方面,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始终坚持“思想引领、知行合一”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强师生党员的理论学习,筑牢精神高地。高校各级党委和基层党支部要高度重视党员的理论学习工作,通过集中学习、集体讨论、个人自学等方式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站位和政治意识,认真读原著、扎实学原文、真切悟原理,在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足功夫,联系实际学、结合工作学,努力做到学以致用、学为所用。

(三)依托新媒体技术优势,做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网上阵地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新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青年大学生对电子化信息设备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强,作为信息承载体和传播体的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已成為青年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必备工具。开放的互联网是人类共同的信息资源共享库,同时也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宪政民主”与“普世价值”论等错误思潮的聚集地和集散地,这些异质话语在互联网上不同程度地遮蔽、挤占、诋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意图削弱、稀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降低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互联网空间话语权的争夺已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应时而为,顺势而上,“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9]。

一是要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着力构建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校园新媒体宣传矩阵,做强做大学校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宣传平台,开发、推广具有本学校特色的、集教育管理与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手机小程序,实现各种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与时时共享;二是要建立严格的网上信息发布审核机制,明确信息发布责任,优化信息发布程序,确保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渠道的安全与畅通;三是要有效运用视频、图片、音乐、动漫等手段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借助抖音、快手等视频平台,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融入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从而使意识形态话语中的专业术语变得更接地气、更加通俗易懂,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对青年大学生的吸引力、感召力与影响力。

(四)借助传统媒体独特优势,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校园阵地

不可否认,新媒体在信息传播、内容更新等方面具有绝对的速度优势,其形式新颖的信息表达方式、灵活多样的信息交互手段颇受青年大学生的青睐。但就信息传播内容而言,新媒体在大多数时候提供给受众的是类似于“快餐式”的信息发布或新闻报道,只能告诉学生“发生了什么”,却很少再深入解析“为何发生”,对信息的挖掘度和阐释度远不及传统媒体。因此,高校不仅要做好新媒体的建设与发展,而且要继续挖掘、发挥传统媒体的育人优势,不断增强传统媒体的育人效果,创建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

首先,建设一支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新闻采编队伍,确保发布内容的政治导向性和思想教育性;其次,建立一套严格的审核制度,坚持“谁采编、谁负责”“谁印发、谁负责”的原则,措施到位,责任到人,严把审核关;再次,坚持“思想引领, 内容至上”的原则,可采取电视或电台直播、校报或期刊人物专栏等形式讲述大学生身边的励志故事,介绍大学生周围的优秀人物,给学生以强烈的代入感和亲和力,进一步发挥优秀学生的朋辈效应;最后,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台要始终与国家主流媒体同频共振,做到“两个同步”,即校园电视台坚持在每晚七点同步转播中央电视总台的《新闻联播》节目,校园广播台坚持每日早六点半同步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及时将党的先进理论和国家的重大事件第一时间传递给在校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学生养成主动关注、关心国家建设与发展的良好习惯。

四、结语

坚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全媒体输出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适应中国高校客观发展规律的必然之举,是巩固和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和领导权的必由之路。只有坚持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地位的绝对优势,统筹做好“线上”和“线下”两个场域的意识形态工作,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技术优势,积极探索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路径,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确保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会改变,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会改变,“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初心和使命不会改变。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1.

[2] [7] [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 [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7,61,314.

[3] 陶达. 全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理性审思[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10):70-71,78.

[4]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1-07-01.

[5]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7,378.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 [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3.

基金项目:2021年度河北省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项目“全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研究” (JSQ2021007),2022年度华北理工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课题项目“全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路径研究” (SZY B202206)。

猜你喜欢
全媒体高校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