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上(四章)

2023-08-21 16:30任俊国上海
星星·散文诗 2023年15期
关键词:食粮楠竹清波

任俊国(上海)

游泳,江河之上

南岸书塾的坪前,是少年曾经游泳的池塘。

游泳,是少年和他未来用一生阅读江河的方式,最好方式。

我看见,清波阅读的每一页阳光都是新的。

此时,池塘清波翻阅的是怎样一幅长卷呢。曾经,少年从一点涟漪开始阅读,而书海才是涟漪最终要打开的浩瀚广袤。

涟漪,是阅读的共鸣。

更大的共鸣产生在湘江,在黄河,在长江,在大海。每一次共鸣都是对生命的体悟,然后超越生命。比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比如“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比如“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比如“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这波澜壮阔的共鸣,是人生的,是民族的,是历史的。而在每一篇巨浪的题记中,都写着最初的清波。

走过南岸池塘那边,我将进入更深处的阅读。

故居,大地之上

故居有山,有水。山水之间,生长伟岸和坦荡。

在屋前晒谷坪上,我仿佛又看见那个为邻居抢收稻谷的少年。迎着风雨,保护秋收的种子。

我们排队参观。时间也在排队,流淌着多少年来由远及近的景仰。

古朴的故居土砖青瓦,所有的建筑材料都来自胸怀博大的大地。

走进故居,我仿佛看见——

在火塘旁,亲人们坐在一起,商量投身革命,当他们走出故居时,已成前赴后继的火种。在横屋里,灯光投影的伟岸正在伏案韶山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卧室阁楼上,我听到了1925年的入党誓言,然后韶山支部建立。

我还看见挂在泥墙上的一盏铁铸油灯,照亮了1925年和以后的无数个夜晚。

然后,我看见故居里的斗笠蓑衣、犁头水车、石磨风车、碓窝箩筐……从农村走向城市,历史总是从历史中走来,历史总是在历史中开始新的书写。

当我走出故居时,有清风从荷塘吹来。

大地,足迹之上

故居的后山不高,但要登上山去,必要有韧劲和坚持。山上草木茂盛,敞开胸膛,拥抱万物生长,拥抱日出东方。

屋后长着青翠的楠竹,屋侧种着辣椒,在平凡的土地里孕育着坚贞不屈的气节和奔涌的激情。阳光下,屋旁稻田里稻子正在拔节,挺直着腰板。

故居之前,盛夏盛开在荷塘里。

荷叶和荷花的腰板也挺直着,阳光下不低头,风雨前不弯腰。

我在荷塘边,一层一层往上看。清波上是荷叶,荷叶上是荷花,荷花上是稻子,稻子上是辣椒,辣椒上是楠竹,楠竹上是后山,后山上是天空,天空上是太阳。我顿生一种朴实而厚重、而广大、而真诚、而浪漫的情感。

在一层一层的景物中,有一步一步的足迹在。

足迹,追寻之上

又见南岸书塾。

8岁的少年在这里启蒙,在窗口推开另一扇窗口。然后走出南岸,过关公桥继续读书。再到桥头湾、钟家湾、井湾里读书。走过一湾又一湾,在曲折道路前头,探寻光明。

不甘平庸的大地,挺起脊梁,于是道路向上。

只有负重前行,道路才不言辜负。

然后辍学务农,从一株庄稼上思考食粮,追寻食粮与食粮的关系。

然后在东山小学第一次接触到现代教育,第一次知道中国之外的世界……

然后,在父亲的账本上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就这样,17岁的青春走出韶山,走向大江大河,到中流击水。

然后从书中追寻到书外,用脚步丈量青春之路,不断迎接新的地平线。

追寻之上的青春,是个人的,也是家国的。

猜你喜欢
食粮楠竹清波
田公平
落叶
落 叶
莲 藕
楠竹丰产措施探讨
河南:用法治的力量保卫碧水清波
阳光薄荷糖
苜蓿:天马的食粮
蛛网
提高材用楠竹林生产力的技术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