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管理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特征及运用良策

2023-08-23 04:37王勇
考试周刊 2023年31期
关键词:课堂语言小学语文教师

摘 要: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寻求和谐是人类的共同目标。文章从人际管理的角度探讨了语文课堂语言的特点和使用策略,有助于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语言进行反思和改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文章以小学语文课堂为研究对象,以人际管理为基础,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的框架;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特点和问题,并对此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人际管理;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31-0046-05

一、 人际管理视野下教师课堂语言基本理念

(一)维护学生面子需求

人际管理理论认为,在进行交流时,听话人能否维持自己的颜面,对交流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学生的颜面就是在动态的教室里保护自己的尊严。老师在与学生的课堂交流中,善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如智力、能力、外貌等),并给予鼓励,使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如果学生仅凭自己的经验,不能对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那么老师就应该先对学生进行正面评价,然后再对学生进行耐心指导,让他们对课文有更深刻的认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人格特征,对不同的主题有不同的敏感度,教师要适时监控自己的课堂语言,并作出适当的调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维护学生的自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正确地运用语言,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

(二)尊重学生交际地位

斯宾塞(Spencer-Oatey)强调平等权是影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暗示著当一个人侵犯了他人的权利时,会产生一种语言上的冲突或失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学生喜欢、愿意听的方式去启发和诱导学生,帮助学生深入阅读,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师生对话模式、语用缓和语、模糊限定语等多种语言策略,使学生和自己处于平等的人际交流中,激发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保持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参与权。在平等的人际交往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由、平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充分表达自己的话语,表现出老师对学生平等权利的关心和维护。有效地发挥学生主体性,使其充分享受课堂话语权,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以及善于运用各种语言手段。

(三)拉近师生社交距离

有效地管理和快速地组织教学活动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在课堂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等手段,拉近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即是语用移情,从学生的立场去理解学生的思想、行动;教师应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年龄段来组织不同的语言,运用积极而有礼貌的课堂语言,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意与认同。此外,教师要主动地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善于从学生所关心的问题着手进行交际活动,营造轻松的、适合学生的互动环境。冷漠、疏离的师生感情,容易造成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出现走神、小动作等与课堂无关的行为,从而影响到老师在课堂上的指导和示范。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堂语言策略,缩短和学生的交际距离。

二、 人际管理视角下教师课堂语言基本原则

(一)交际平等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是教学互动的主体,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从教师的“控制”转向“适当”,避免教师的“讲述”“提问”“评价”的使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和教师平等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恰当的话题、称呼语等语言策略来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激发每个同学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自觉地参与到课堂交流中来。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交际平等”的原则,能使学生获得充分的发言权和语言输出的机会。

(二)交际参与原则

教师课堂语言中的“交际参与”原则是指师生双方都有充分参与的机会,既要避免被老师忽视,又要避免被老师强制参加,也就是说,要有适度的、合适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守“交往”的基本原则,并在教学中使用适当的语言,为学生创造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对学生的疑问或异议,老师要采取积极的、讨论的策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思考,给学生更多的新知识,从而使对话与交流得以顺利进行。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理解、确认、启发诱导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堂交流。

(三)交际移情原则

教师课堂语言中的“同情心”是指在课堂上,师生双方都享有适当的关心、分享兴趣和感情的权利。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有教学激情和童心;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情绪需求,及时给予适当的回馈;利用多音字、拟物、谐音、反话等多种语言策略来创造“笑点”,创造出一种轻松的教学氛围。在这种互动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思考动力,使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态度。同时,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强化学生的情感调控,才能有效保障学生课堂参与、表达情感的机会,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平等交流的主体作用。

三、 人际管理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改善对策

(一)教师提升人际管理素养

1. 建立人际管理的价值观

如果没有正确的人际管理理念,在师生关系中必然会产生各种问题。过去,由于教师在课堂上缺乏人际管理意识,或是用不正确的人际管理思想来引导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造成了课堂教学缺少融洽的气氛,课堂教学的成效也不理想。斯宾塞(Spencer-Oatey)的人际管理理论指出,语言兼具传递话语和人际意义的双重功能,并试图从语言输入的角度对人的影响进行阐释,以期为当前语文教学中教师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一种全新的思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语言教师要树立人际管理的价值观念,要充分认识到人际管理在教师工作中的重要地位。首先,应本着学习的心态,多途径搜集、查阅有关人际管理的文献,加深对其思想内涵的认识,并将人际管理的基本要义运用于提高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语言上。其次,教师要正确处理自己的课堂位置,让学生成为课堂参与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促进和引导的作用,应该在课堂上使用恰当的语言和策略来维护学生的脸面,以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2. 在人际交往管理中增强教师的语言能力

在人际管理思想的指导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能力,是构建和谐课堂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课堂语言水平,营造一个平等、自由的氛围,必须要强化与之相关的人际管理技巧,具体如下: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维护学生的面子,要给予认同与赞赏,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此外,教师应避免简单、重复的评价语言。其次,要尊重学生在交流中的位置,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避免用自己的语言来强迫学生,要充分认识学生的能力,做到因材施教。教师也可以设计小组合作、交流等,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要适当地关注学生,学会设身处地地把自己代入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去,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着手,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交流环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思想,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参与和交流。

3. 对自己班级语言关系的有效性思考

教师要在人际交往的视野中提高教学能力,必须从课堂课前、课中、课后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课堂用语。一是在课前的课堂语言规范方面,老师思考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设计,以及如何运用自己的课堂语言来达到教学目的。二是对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学习过程进行思考。教师要思考自己的话术是否会削弱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是否符合对学生的交流同感;是否遵循交际平等原则,是否因问题的困难程度而对学生进行了合理的分配,评估语言是否能满足学生的面子需要,使其得到认同。另外,教师管理语言是否会影响学生的颜面,是否会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以及课后的课堂语言的道德思考,教师在课后要反省自己的课堂语言,是不是由于自己的情感关系等因素,在课堂上使用了带有歧视性的语言。教师要想提高教學能力,就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语言教学中的问题,并及时改正这些问题。

(二)教师重视课堂讲授,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语文课的教学价值在于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从而产生思想的碰撞。语言是一门具有审美价值的学科,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体味汉语之美,感受汉语语言的博大精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摒弃多余的、不必要的话语,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价值,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将课堂还给学生,倾听学生的想法,让学生自由地进行交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力和灵感。

1. 挖掘文本情感价值

对语文教材的阅读是一种开放性、创造性的活动,教师要以批判的心态与文本、编者、学生进行深入对话,并可以自由地选择理解的内容和重点。因此,教师在教材内容接受的主体地位上,应该力求对教材进行深入、透彻的理解,并能运用自己掌握的社会文化知识,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成为一名传道者,首先要做好接受主体的规范。老师的知识经历和认知发展程度要高于学生,他们对课本所反映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识把握比较全面,而且可以通过各种教学参考材料来有效地理解课文的某些特定含义。然而,教科书中含义丰富,提出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教材,善于挖掘文本的隐含意义。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解读理念,把阅读过程与阅读题相结合,从多个视角对教科书进行阐释。此外,教师也可以运用诸如“阅读”“互文式”等多种阅读方式来实现对文本的不同理解。其次,在解读教科书时,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编者的真实意图,观察作者的创作心态,从而使教师的理解更客观、真实。最后,在阅读课文时,教师要在复刻者的创作意图的前提下,对作品进行二次建构,使作品的内涵不断丰富,从而实现对作品的创造性解读。

2. 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

课堂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练习机会,而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依赖于教师所营造的教学环境的优劣。在现实生活中,有的老师仅使用了师生对话渠道,没有给学生留出交流的空间,说明他们的表达意愿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人际管理的角度来看,师生的交往是双向的、平等的,双方的话题、参与都不受约束。所以,在课堂上,为了使学习者能够获得可理解的输入,并且能够有效地进行言语输出,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情境时,应依据语文课的类型、学习活动的难度、语文学习活动的不同素材,合理选用能反映学生主体的情境教学模式,使教学情境设计更具开放性。此外,在充分了解学生认识水平、个性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如网络、音频等,为学生创造最佳的课堂活动环境。

(三)教师优化课堂提问,保证学生主体平等参与

1. 开放性提问

首先,开放性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创造语言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真实感、意义性和驱动性的语言学习环境,主要是贴近学生的认识层次和感情,有利于其从已经存在的生活中汲取知识。语义要求在学习情境中充分反映语文学习元素,在不背离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动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设定一些有挑战性的作业,引起学生对现有的知识体验与老师的问题产生认识上的矛盾,进而诱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反思。教师公开发问应使学生与自己、与教师、与文本等进行互动,教师要将语言教学的自由与乐趣归还于学生,使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感悟,从而获得真正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问题的质量和水平,要针对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合理地组织问题,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以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题目的层次和质量都是以教材为基础,教师设计的提问要能够在不脱离题目的前提下,覆盖题目。其次,教师可以用“问题链”的方式来降低学生的难度,并保护他们的交际权利。最后,教师要在学生现有水平上设定能够引发学生认知矛盾的问题。只有高层次的问题型语言,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

2. 选择性追问

在课堂上,老师要注意的不仅仅是对问题的预设,更要注意在问题之后怎样巧妙地引导学生总结答案。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绪,但教师不及时进行引导,学生就很难进入文本,与老师、同学、文本等进行深度对话。教师提问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可以使学生的思考最大化。通过对问题的观察,老师往往会对问题进行简短的评论,而不能使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度的挖掘;当学生无法回答的时候,老师会让他们自己去做。在这个时候,老师会把话筒转向另外一个人,切断他和这个学生的谈话。针对一些文本,如故事、文言文等,其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脱节,教师可通过选择性提问,为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搭建对话的渠道。追问对小学生语言思维有促进作用,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不能乱问,要突出教学重点,纠正学生的句子。

3. 创造性让问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发挥促进、引导的作用。但在课堂上,教师仍然有发言权,特别是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教学程序是一种由老师根据自己预先设定的问题和少数学生进行回答的教学。老师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致使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积极性,丧失了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力。所以,教师应该认识到“让问”在课堂上的作用,把提问的权力交给学生,让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要创造多种形式的提问平台,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教师可以利用同学中的典型例子来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其次,教师要能运用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提出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按照文本的层次,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同时,老师也可以从课文题目、疑点、文本核心、异同点等方面对课文进行指导。通过持续的问题和积极的思考,使学生能够了解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仔细地思考与分析,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同学们更容易了解、回顾和反思,并给出答案。

(四)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教学评价来维持学生的颜面需要

1. 实时做出层次性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少,学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反馈太过单一,缺乏创新意识,使学生失去了对问题的兴趣,同时也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了课堂上的不活跃。教师的多元反馈形式反映了对学生面子与交际权利的尊重,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反馈,避免单一的反馈。老师可以重复学生的答案,这是直接、简洁的评判方法。通过对学生的反馈,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另外,教师要经常用问题引导学生,使他们感觉到老师在关注自己。老师的反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学习的效果,提高对学习的责任感和对自己的认同感。因此,教师应尽量避免单一的反馈模式,要根据学情,不断创新。

2. 及时做出引导性评价

在面对学生的问题时,教师应该用引导式的评估方法来推动交流过程,而不能采用转移式提问,也不能忽视学生的直接提问。适时地对学生的答案作出引导式的评估,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自己的价值认识,逐步树立自信心。由于语言学科的特殊性,老师在课堂上会遇到不确定的问题,比如学生在表达观点时,往往会偏离原文的主题,或者是在小组讨论中经常会出现背离主流价值观的情况,这就要求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方向及时做出引导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课堂的有效与和谐。老师在对待有困难的同学时,要有耐心,适当地安抚他们的情绪,使他们能够在积极思考后回答问题;如果学生的答案比较冗长、不连贯,那么,老师就应引导他们厘清答案的思路,以精练的语言来回答,提高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在学生回答比较完整的情况下,教师要引导他们重新进入文本,进行深层的思考,使他們在当前的思维层面上找到一个新的发源地,从而使他们获得自我价值。总之,无论学生在何种思维发展阶段,教师都应该善于运用课堂评判性语言,为学生搭建支撑,激发学生深入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思维能力。教师要从浅显的文本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解读,发掘其深层的价值,从而使学生树立“生命即语言”的学习观念。

四、 结论

人处于不断的人际交往和关系网中,课堂是构建师生关系的重要场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激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获得感。而教师的课堂语言则是构建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的关键。文章通过对人际管理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教师在课堂中使用说话性语言时要注意交际通感的原则;发问式语言应注重交流的自主性-控制论;评价性语言需重视交际面子管理。结合语文学科的特征,构建人际管理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策略,希望能为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语言水平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薄杨毅.谈小学语文教师作为班主任的管理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20):26-28.

[2]陈新仁.言语交际者关系管理模式新拟[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8(3):5-12.

[3]戴妍,陈佳薇.我国教师权威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审视[J].教师教育研究,2021,33(3):24-30.

[4]方海光,高辰柱,陈佳.改进型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及其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109-113.

作者简介:王勇(1978~),女,汉族,贵州遵义人,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第十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

猜你喜欢
课堂语言小学语文教师
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新模式初探
语言艺术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要求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语言
试论体育教学中语言的巧妙运用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新视野下数学课堂教师语言艺术浅谈
让语文课堂绽放语言艺术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