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影响书法的历史与可能

2023-08-23 05:25刘相
中国书法 2023年3期
关键词:书学儒学儒家

刘相

陈寅恪先生对哲学、艺术有一个基本的观察和态度:『至若天理人事之学,精深博奥者,亘万古,横九垓,而不变。凡时凡地,均可用之。而救国经世,尤必以精神之学问(谓形而上之学)为根基。』儒学与书法的研究应属『精神之学问』。儒学史表明,儒学思想是封建时代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当时时代精神的精华,其影响所及,书法也概莫能外。西南大学曹建教授团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儒学核心价值观视野中的古代书论整理与研究』合作成果《儒学视域中的书法观念与文化传承》,近日由西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项成果着眼于儒学思想影响下书法理论与实践的整体发展,包括儒学家的书法理论与实践,书家的儒学立场及书学理论与实践所反映的文艺美学观,即『儒学家的书法观念与书法家的儒学观念』。

儒学思想影响下的书家代有典型。唐代大儒韩愈并不以书名世,其书学观念主要见于《石鼓歌》和《送高闲上人序》。结合历代对韩愈诗中『羲之俗书趁姿媚』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韩愈在书法古今问题上既不厚古、也不薄今的儒学立场,其『文以明道』儒学影响书法的历史与可能—兼及《儒学视域中的书法观念与文化传承》刘 相新书架的观念深刻影响着他的书法观。蔡襄作为宋代儒学家和书法家的代表,其典型意义首先来自朱熹的肯定。朱熹认为蔡襄『字字有法度,如端人正士,方是字』。蔡襄的儒家思想映射在其书法艺术中,并得到了元、明、清各朝的全面推崇和接受。晚明的黄道周与历史上的比干、伍子胥、屈原、海瑞相比肩,其『忠孝直言』表现出儒家一以贯之的纲领:『节义千秋,纲常万古』,其思想渊源来自宋明理学的『明体实用』『为天下苍生立命』『立师道以正君德』等思想;其書画植根于传统并善古求变,其书学的理念中所反映的儒学观念是人品和书品的高度统一。通过对黄道周儒学思想和书学成就交互影响的研究可以证明,如不能体认儒家思想内核中的『仁』,就无法实现『文以载道』的终极目标。洪亮吉思想的特征是『崇儒、近道、不佞佛』,洪亮吉与孙星衍、钱坫、朱筠、毕沅、翁方纲等师友的交游活化出一个全面立体、真性情的儒者形象,其书论和实践皆折射出儒学的光芒。特立独行、狷介的人格所反映的是深受儒学影响的士大夫为天下苍生请命的使命与担当,其书画墨迹从内容到形式中均折射出儒家中和、忠孝等观念。郭嵩焘活跃于晚清之世,此时正是儒学史中汉学复兴的阶段,其『求真』『经世致用』『通权达变』的思想观念映射在书学理论和实践中,表现为追求金石气和雄肆奇古的审美观念,厚古不薄今,碑帖兼重。统言之,成果在儒学家和书法家身份双重视角的迭加分析中,让我们看到了儒学思想影响下书家共同体特征:鲜明的儒学立场,良好的书学素养,人品和书品高度统一。

儒学与书学的结合在学术史上也算是一个浩瀚的文献宏构和知识宏构。本书作者独具匠心,打破时空的界限,不以时间顺序为线索,而以思想发展的逻辑线索展开研究,这既是特点,也是难点。所涉及研究对象时间跨度大,范围涉及广,研究的本身就有宏大的儒学和书学两个视域,其下又有多个维度如家族家风、书品人品、官学私学、地域差异等。经过作者精心地处理和安排,儒学视域下文化传承的历史却更加生动和立体,所展示的书史仍是『连续的统一体』。

同时,在时空交错的纵横对比中揭示特殊性和普遍性,彰显儒学与书法共融的本质与规律,使研究更有成效。比如本书中对『贰臣』书家群体个案剖析,为书法史论中『书品与人品悖论』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作者紧扣『贰臣』在艺术研究上的盲点,对乾隆敕纂国史《贰臣传》中王铎、钱谦益、吴传业、孙承泽、周亮工、龚鼎孳、戴明说、冯铨、梁清标、曹溶等善书或从事书画艺术的代表作为『贰臣』书家群体的观念进行专门研究。通过大量的事实钩稽出『贰臣』书家虽饱受批评和诟病,但在现实中仍遵循儒家的观念和准则,提倡经世致用,提携后学,治史立言的研究,耽于金石刻帖的研究;在书学的理论和实践中,以『品高和忠义』为基底,体现遵崇『钟王』和『颜柳』,在艺术活动中仍体现出忠于儒家精神的群体特征。成果以客观语气描述『贰臣』书家的境遇,对基于儒家伦理的人品书品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理性的思考,既对『贰臣』书家的知行分离进行严厉的批评,同时也公允地肯定其书法艺术成就,由此而跳出了『人品和书品悖论』的藩篱与迷思,并且指出人品和书品关系是正相关的关系而非因果关系的论断。

儒学发展的不平衡与地域差异是客观存在。受其影响,书法艺术也呈现出地域差异。山东作为儒学的发祥地,自古以来『弦歌之音不绝』,汉代的《乙瑛》《礼器》《史晨》等鲁相之碑,《孔谦》《孔宙》等儒宗之碑以及《贾思伯》《张猛龙》等世家校官之碑,诠释了儒学思想历久而弥新的地位和碑刻书法艺术所浸润的儒家美学观念。颜真卿书法在山东的地域传承,邢侗、刘墉为代表的山东临邑邢氏家族书家群体、诸城刘氏家族书家群体的书法审美与实践,以『中和』的审美统摄『崇尚虚和含蓄』『推崇魏晋』的观念,践行书法临习、书法品评和书画鉴藏。刘墉取法颜真卿的审美与实践,不仅崇尚颜真卿书风中的正大气象,且赓续颜氏的高洁品行,由此可揭示『儒学影响下地域性的家风与书风的紧密联系』。在家风与书风的交融中折射出儒家思想独特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即浑厚的庙堂气象和正大中和之美。与山东地区相较而言,明代中后期作为地方性儒学流派浙东学派思想观念对浙东地区书画市场形成、发展和高度商业化的影响,有着其内在的联系与规律,对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以全新的阐释,丰富了儒学影响书学的多角度认识。儒学影响与书法发展相对落后和迟缓的贵州地区,以清代的莫友芝为代表。从莫友芝所处的儒学背景、家学渊源和交游可探寻其儒学思想的根本和影响所及,莫友芝『严谨求真』的书法学习观念、『书本心画』的书人观念、『拙涩天真』的书法审美观念充分反映出在儒学思想影响下莫友芝的书法创作观念,具体表现为无意于工的书法创作心态,碑帖互融的书法取法以及雄逸端谨的书法风格追求。

讨论儒学与书学的关系,需要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因为有交叉就有新视角、新问题、新观点和新方法,解决书法问题的方式就不再单一。以儒学和书学互动关系的研究,实现了书法与哲学的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研究内容广涉家族、思想、风格、人品、市场等多维度,时间纵跨先秦至清代,地域横跨东西南北。以文献批判路径为基础,构建历史理解的平台;以人物典型性为特点,个案研究为基础,突出地域差异,还原历史,构建图景,阐发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所在。全书的体系由上、中、下三编组成,共十一章。上篇儒学传统与书法传承,其最终指向为儒家传统下的书法文化传承,从古代士农阶层流动与融合中拈出『耕读传家』的基本概念来说明儒家思想影响下书法传承的基本路径。结合中国书法史、中国教育史以及中国学术思想,梳理出古代书院书法教育、体制和理念对书法文化传承的保障,特别指出古代书院的书法教学理念深受儒家『端』和『敬』思想的影响,揭示了在儒学传统与书法传承的历史进程中深藏其后的宋明理学渊源以及所呈现出的儒家社会伦理的人际规范和社会规范。在贰臣书法研究中,对儒学视野下的公私书法教育及人品书品论的悖例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从规律上认识儒学对书法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中编探讨儒学家的书法观念与实践,选取不同时代儒学家的书法或书法家的儒学观念进行讨论。作者选取韩愈、蔡襄、黄道周等作为个案研究和分析,由此探究儒学影响下书法家的多样风格与相似的精神追求。下编为儒学的地域差异与书风,从空间视角着眼,就儒学地域影响不均衡的特点,选择山东、浙东、贵州等地儒学思想的差异化及影响力的不同与书法风格的关系进行阐发,别有深意。特别指出的是,本书将能够传递儒家思想的历代书家作品作为图版插图,与相关章节主题内容匹配契合,形式和内容上互相映衬,以图像的直观感受进一步阐发儒学精神与书法文化的交互影响。本书版面设计和装帧新颖精美,在编校、插图、排版、装帧、印刷等方面均达到了学术精品的要求。

章学诚推崇的学问境界是『比次之书,独断之学,考索之功』,本书历经多年的积累,以皇皇七十万字,呈现『整齐(儒学与书法)故事,别出心裁,钩稽其疑难』的学术追求。探究儒学与书学的共融,目的在于溯源中国书法的思想基础和学理基础,穷究儒学思想具体灌注到士人日常生活与书法活动中的图景,进而展现书法观念与实践的互证体系。这种研究将为儒家石经刊刻与书法、宋明理学与书法、蜀学与书学、洛学与书学、心学与书学、儒学与书学的发展历史等相关研究提供范式,基于『扬弃』和『批判』,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现实意义和价值。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

本文责编:朱中原

猜你喜欢
书学儒学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五代书法与中国书学的唐宋转型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儒学交流在路上
朱熹书法伦理思想之形成与嬗变刍议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浅说汉代书法教育
什么是儒学之本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