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2023-08-24 16:35曾学清
成才之路 2023年22期
关键词:科学精神科技创新新时代

曾学清

摘要: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对科学的重视,以及对科学家及科学家精神的崇尚。当前,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大背景下,高校合理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现实意义。文章分析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及关系,明确新时代弘扬和传承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意义及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并从课堂教育、网上网下实践、校园文化建设三方面探索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家;科学家精神;科学精神;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2-014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编号:21C1051)阶段性研究成果

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辉煌历程中,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继续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积极弘扬科学家精神,落实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2021年6月,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将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育人全链条,实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将科学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2]基于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促进科技强国战略的落实,推进高校铸才、育才工程的实施。

一、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及关系

要想理解科学家精神,首先必须充分理解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其核心是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其孕育着科学实践,是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3]。科学家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第一载体,是科学家在长期科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比科学精神更强调科学的社会属性,是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精神力量,主要包括“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作精神和育人精神”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另外,科学精神的内容抽象而富有哲理,而科学家精神的内容更鲜活。

二、新时代弘扬和传承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4]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对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有助于青年学生“接力精神火炬,助力复兴梦想”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怀揣深厚的爱国情怀,追求真理,集智攻关,奏响了科技报国的时代乐章。新时代,广大科技工作者又着眼于国家发展的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向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不断进军,成就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从“雪龙2号”勇闯南极,到“嫦娥五号”探月,从“神舟飞船”上天,到“天问一号”落火,从FAST射电望远镜制造到C919国产大飞机首航,我国重大创新科技不断涌现,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惊艳”世界的创新成果。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号角,弘扬和传承科学家精神,可以更好地激励新时代的青年接过精神的火炬,汇聚复兴的力量。

2.有助于高校“着眼科技发展,培育创新人才”

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教育引导各类人才弘扬科学家精神,是培育科技创新人才、贯彻人才強国战略、应对大国博弈严峻挑战形势的重要路径。另外,其对激励和鼓舞包括广大科学家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使他们意气风发地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具有重大意义。

3.有助于“营造科学氛围,助推创新活力”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按照国务院制定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远景目标“203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5%,创新生态建设实现新发展,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1],当前的状况是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科普有效供给不足,科学家精神弘扬不够。科学家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在全社会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可以营造浓郁的科学氛围,为科技创新孕育更多活力。

三、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1.科学家事迹是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生动题材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科学家精神镌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烙印,是中华文化和红色基因的体现,爱国主义是科学家精神的底色。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大批怀揣科学救国理想的科学家冲破艰难险阻,回到祖国怀抱,他们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至今令人不能忘怀。例如,科学巨擘“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怀着满腔的爱国情怀,历经6年的艰辛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其间面对美国的长期监禁和迫害都没有放弃回国效力的信念,回到祖国后他将毕生的才华和智慧都献给了祖国,为祖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曾说:“我不稀罕国外荣誉头衔,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为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最高的奖赏。”[5]26岁就是“娃娃博士”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第9天就带着科技报国的夙愿毅然回国,为了心中的核事业隐姓埋名28年,他说:“要是有来世,我还是选择中国,选择核武器事业。”“中国核弹之父”,世界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实验核物理、宇宙线和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创始人,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中国核弹元勋王淦昌,以身许国,将民族和国家的使命及责任融入了自身的血脉之中,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对祖国的忠贞。他表示“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是学科学的,但我首先是中国人”“我的祖国正在遭受苦难,我要回到祖国去为她服务”。这些热血科学家的爱国故事是高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题材,高校组织学生学习这些科学家的矢志报国事迹可以更好地涵养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

2.科学家精神是高校开展“科学再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百多年前,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的“新文化运动”高举着科学、民主的旗帜,推动了全社会青年思想的大解放,给青年带来了思想的觉醒。当今时代,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伟大复兴,青年重任在肩。“科学格物,文化润心。”中国科学家的钻研、探索、创新精神是启迪青年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重要原动力。“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李四光治学严谨、高风亮节,堪称中国科技界、知识界的一面旗帜。他曾说:“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这句话正是他矢志不渝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的体现。“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为数学而生的大师,他身残志坚,自学成才,用数学为人民服务,开创了中国现代数学的辉煌。华罗庚曾说过:“在历史上,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发明者充分发挥了这种独创精神。”中国的“核司令”程开甲,是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核武器的先驱,“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八一勋章”等6大荣誉获得者,也是中国唯一一位集满共和国六大最高荣誉的人,他为中国铸牢了国防盾牌,他说:“科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遇上新问题,不能跟着已有的结论跑,要有创新思维,要敢于想象,敢于坚持。”科学家精神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的集合,高校利用科学家精神给新时代的青年进行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文化的“再启蒙”,可以更好地激励新时代青年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勇担时代使命。

3.科学家功勋人物是高校开展“榜样引领”教育的鲜活偶像

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加快实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重大战略,人才支撑是关键,强国一代当追“科技之星”,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既胸怀世界,又心系祖国。“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于敏、屠呦呦等科学家,他们都是共和国的脊梁,也是彪炳史册的国家功勋人物,“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南仁东、程开甲等,他们在探索新知的道路上奋勇拼搏,用奉献诠释着科学为民的家国情怀。科学家功勋人物用他们执着的追求、卓越的贡献诠释着时代榜样应有的样子,“卫星之父”孙家栋,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一生只为大国重器。他说:“航天是我的兴趣,一辈子也不会累。”“当代神农”袁隆平,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说:“最幸福的事就是泡在田里。”“嫦娥之父”欧阳自远,我国卫星事业的功臣,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研制团队的顶级专家,从探月工程到逐梦火星,为中国航天事业尤其是空间事业奉献了50多年,这份对国家的忠诚、对事业的信仰支撑着他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6]。新时代是需要英雄并一定能够产生英雄的时代,高校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让科学家成为青年学生的偶像,这不仅可以为青年学生点亮人生的“灯塔”,激发青年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帮助青年学生养成科学思维、汲取创新力量,还可以帮助青年学生勇敢面对人生的“荆棘”,不怕挫败、打击,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求知的道路上逐梦前行。

四、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教育强则国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教师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利于高校营造浓郁的科学研究氛围,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又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依托课堂教育路径,在实施思政教学过程中植入科学家精神

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双轮驱动作用,依托课堂教育主渠道,通过校内教学进行科学家精神的思政教育渗透。一方面,思政教师可利用“思政课程”讲好科学家精神内涵主旨。具体来说,教师可在思政课堂上,用富有感染力和感召力的话语、生動活泼的叙事方式讲好以袁隆平、屠呦呦为代表的获得“共和国勋章”的科学家的事迹,讲好以南仁东、程开甲为代表的获得“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的科学家的事迹,讲好以钱学森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的事迹,用科学家精神铸魂育人。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可利用“课程思政”做好科学家精神的延伸拓展教育。“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协同育人,高校要在思政课程的基础上在各类课程中弘扬科学家精神及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引导青年学生理性质疑、勇于创新、求真务实,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高校要依托课堂教育路径,坚持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的课堂教育中坚定青年学生的科学报国理想,激发他们为新时代奋进的决心。

2.依托网上网下实践路径,在进行思政实践过程中植入科学家精神

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真知、主动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网络平台为高校开展思政实践提供了新空间。高校思政教师在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时,要依托实践路径,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融入。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科学家精神网络思政教育实践活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得到了蓬勃发展,以宣传科学家及科学家精神为主题的大量优秀作品通过网络新媒体涌现出来,如《“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等精品纪录片,《功勋》《黄大年》等电视剧、《邓稼先》《钱学森》等微视频。另外,大量关于科学家事迹的宣传报道、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科学家形象和科学家事迹,让科学家精神“活”了起来,这有利于学生对科学家精神进行立体化、全方位的学习。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可利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开展科学家精神校外实践教育活动。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学素质的重要路径,科学家精神教育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让学生亲自实践感知,进而实现深刻领悟。在实际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可组织青年学生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开展各类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亲临“科学的世界”,通过见人见物见事,亲身体验科学家精神,从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推进科学家精神学习的具体化、可视化和实效化。钱学森故居、邓稼先生平陈列馆、屠呦呦旧居陈列馆、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隆平稻作公园、“时代楷模”南仁东先进事迹馆、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等已公布的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都是各高校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的重要场所。

3.依托校园文化建设路径,在打造科技创新文化中植入科学家精神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以文化人,更要以文育人。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人文环境的重要内容,肩负着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的重任。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即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高校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既是提升学校建设内涵的需要,又是高质量培育创新人才的需要[7]。一方面,高校可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本校制度文化建设中,以更好地规范学风。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在新形势下,高校可按照国家下发的科学家精神学习教育相关政策文件,通过完善制度,有效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使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贯穿于育人全链条。另一方面,高校可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中,营造浓郁的求实创新的文化氛围。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科学家精神与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目标追求具有一致性,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可以更好地丰富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提升高校建设层次。

五、结语

综上所述,建设科技强国,是一项攻坚克难的事业,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实现。高校要担当重任,弘扬科学家精神,以科学家精神引领青年成长,激发青年科技创新动力,照亮科研探索之路,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汇聚磅礴之力。教师在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立足目标,找准着力点,依托“课堂教育、网上网下实践、校园文化建设”三个路径,运用创新的手段和方法,进行科学、有效的融入。

参考文献:

[1]國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EB/OL].(2021-06-25) [2023-02-12].https://www.gov.cn/zhe ngce/content/2021-06/25/content_5620813.htm.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16) [2023-01-18].https://www.gov. 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EB/OL].(2021-12-25) [2023-01-15].https://www.gov.cn/xinwen/2021-12/25/content_5664471. htm.

[4]习近平.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J].求是,2021(06).

[5]《环球人物》杂志社.国之脊梁———中国科学家的家国天下[M].北京:东方出版社,2021:016.

[6]孙红亮.人民科学家叶培建:让中国探月工程跨步前行[N].科技日报. 2019-10-14.

[7]王凌.大学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2010-12-25(06).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tist Spirit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Zeng Xueqing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Engineering, Changsha 410501,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any country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emphasis on science and the reverence for scientists and their spirit. Currently, in the context of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technological powerhouse and implementing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universities to integrate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irit of science and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clarifie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promoting and inheriting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in the new era, and the value of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t explores strategies for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from three aspects: classroom education, online and offline practice, and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new er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cientists; scientist spirit; scientific spirit; technologicalinnovation

猜你喜欢
科学精神科技创新新时代
例谈小学阅读文本解读的角度
初中理科教学养成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研究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电大教务管理中科学精神的应用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