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题研究开题论证需瞄准“四个关键点”

2023-08-25 00:06严星林
中小学管理 2023年7期
关键词:课题研究

严星林

摘要 做好开题论证是课题研究中的重要一环,需要把握四个关键点。一要把研究问题“想得透”,从背景、目的、意义等角度反复琢磨;二要把研究问题“想得准”,围绕研究现状、核心概念、研究目标及内容等因素,运用结构化思维准确定位;三要把研究过程“想得细”,以研究内容为纲,串起时间阶段、方法工具、具体举措等内容;四要把预期成果“想得明”,以研究目标与内容为参照,明确最终研究成果。

关键词 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开题论证;开题报告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3)07-0042-04

注释:①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普通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区域提升路径实证研究”(课题立项编号:CAFF2020063)的研究成果。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做课题研究更是如此。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做好开题论证是课题研究中的重要一环。开题论证究竟要论证什么?参与论证的专家和同行会关注什么?这是众多初次承担或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迫切想了解的问题。根据多年来与教师交流的经验,笔者发现,教师在开展课题研究之前最关注且最让他们感到困惑的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去理解和把握将要研究的问题,二是怎样真正有效地开展研究。而开题论证就是帮助教师想明白这两个问题。要想做好开题论证,就要把握好以下四个关键点。

一、要把研究问题“想得透”

只有把研究问题想透了,教师才会对将要开展的课题研究工作充满信心和斗志。怎样才能把一个研究问题想透彻呢?笔者建议基于以下四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问题一:你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展这个研究的?

提出这个问题意在引导教师主动思考自己的研究主题与当下的时代背景、教育政策或是课程标准要求之间的联系,帮助教师摆脱仅仅在某一学科或工作领域内思考问题的局限,站在整体和全局视野看局部,使思考更具备深度和广度。如今我国基础教育已进入关注立德树人的核心素养时代,重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新时期教育最重要的目标。高中课程标准以及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均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并提炼出各学科核心素养。这些宏观、中观的教育背景必将成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风向标,教师只有基于这样的背景确定研究主题,才能确保正确的研究方向。

问题二:你做这个课题研究要解决什么样的现实问题?

这一问题旨在引导教师聚焦现实痛点思考自己的研究主题,阐述产生本课题研究的直接动机。中小学教师做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还是要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如果不把研究问题与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要么课题研究很难真正开展下去,要么成果很难推广出去。因此提出这一问题,有助于引导教师以研究的视角真正面对和分析自己教育教学中的不足,使研究的针对性大大增强。如针对“在班级管理中实施‘微教育的行动研究”这一课题,参与教师在研究背景中就緊扣满足学生发展需求、降低教师工作强度两个角度去分析,尤其强调在班主任工作中组织主题班会等德育活动耗时耗力,而10分钟以内的“微教育”不仅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问题灵活开展工作,而且能大大减轻班主任的工作量,为教师减负。这样从现实问题出发进行分析,无疑大大增强了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必要性。

问题三、四:你想通过研究达到什么目的?这个研究具有什么样的价值?

这两个问题旨在引导教师通过进一步梳理、提炼和概括,对研究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对研究目的和意义进行精准化表述。

研究目的是对研究背景与现实问题的清晰回应。对研究目的的分析站位要高,不能将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当成目的,而是要在预期目标的基础上追问,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目标,这样的目标达成之后有什么用?如针对“英国学校发展计划的本土化实施研究”这一课题,研究目标之一是“通过对英国学校发展计划思想的引进,帮助学校形成符合自身发展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学校发展三年规划”。而从研究目的的表述来看,就要追问学校最终研制形成规划到底有什么用,因此研究目的可以这样定位:“提升学校校长、干部教师的领导力,促进学校管理创新和内涵发展,切实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研究意义要围绕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贡献度进行陈述。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把研究内容本体的意义当成研究意义来陈述。如研究深度学习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就不能大谈深度学习如何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如何促进学生发展,而要阐述开展这项研究本身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如对于深度学习理论的完善、深度学习策略的应用、实证性数据的获取等方面有哪些作用。研究的实践意义是指由于开展此项研究,对研究对象可能产生的客观正向的影响,需要实事求是地论述这些变化。如有课题研究分层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涉及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和学生,研究的实践意义就可以从教师的作业设计意识与能力提升的角度去阐述,更可以从实施分层作业给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效率等方面带来的影响以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角度去论述。

二、要把研究问题“想得准”

在明白课题研究的价值并有了明确的研究方向后,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准确理解研究问题。应该说,大多数教师在课题申报阶段就已经对具体想研究的问题有了一定思考,那么在开题论证时就需要用结构化的思维框架准确把握研究问题,在逻辑上能够自圆其说,并经得起专家与同行的追问。这个结构化的思维框架也是由四个关键问题组成。

问题一:关于本主题的研究现状是怎样的?

教师可以将对于研究现状的分析细化成若干问题,比如:谁在开展相关研究?都研究了什么内容?形成了哪些策略?有哪些主要观点和结论?现有研究有什么不足……这些问题其实在引导教师形成文献梳理与分析框架。只有经过这样的文献阅读与分析,才能真正准确地找到研究问题的切入点。

笔者在课题研究指导实践中发现,很多教师在撰写开题报告时容易出现文献查阅与研究问题不匹配的情况,主要表现为:要么文献过于宽泛,没有聚焦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要么文献过于狭窄,漏掉许多相关研究成果。因此,建议教师在做文献综述时首先要学会取舍,重点围绕研究的核心问题展开论述,不必将查阅到的所有文献内容一一呈现;其次要注意文献与研究问题的精准对应。如针对“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教师在查阅文献时,一般的思路是对“阅读教学”和“传统文化”这两个关键词进行搜索,但往往会忽略一个内容,就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否已有相关尝试?事实上,这个课题的研究问题属于实施操作型问题,如果在文献综述中忽略了对核心问题研究现状的查阅,那么就会导致研究走弯路或进行重复研究。

问题二:本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如何界定?

核心概念一般应该从课题的题目中提取,最多不超过三个,抓住核心概念就能帮助教师把握研究问题的具体内容、特征以及范围。核心概念界定最重要的是界定清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关于“学校课程”,其内涵为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和过程的总和(广义);外延包括要素、层级、类别、形式等,具体包括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要素,国家、地方和校本三层级,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融合课程三类别,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两形式。这样就清楚地揭示了应该研究的内容。

一般而言,核心概念均能从文献中找到相对权威或学术性的界定,但这种界定一般是对概念内涵本质性的描述,并不廓清外延。如百科全书里这样界定“水果”:指多汁且味觉主要为甜味和酸味,可以食用的植物果实。这样的界定如果放在一个具体的课题研究中显然不具备操作性,这时就需要我们根据研究目标对其进行操作性定义。如这样界定:本研究中的水果分为浆果、瓜果、核果三类,具体指草莓、西瓜、苹果三种水果。可见,对核心概念的界定既应该有比较权威的学术性定义,更要根据其内涵和研究的具体目标明确外延,形成具体明确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定义,这样才能对下一步的研究起到指导性作用。此外,对于核心概念的界定,语言表述应该简洁明确,不能写成文献综述似的追根溯源,否则会影响对所研究问题的精确限定。

问题三、四: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是什么?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是课题研究的主体部分,对于前两个问题的梳理最终也是指向这两部分内容的精确呈现。对于这两项内容,教师在开题论证时一般容易出现如下偏差:一是把研究目标混同于工作目标或教学目标;二是把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一一对应,没有区分度;三是把研究内容等同于工作任务或是研究活动。为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教师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研究目标与预期研究成果相关,是课题结题时直接考量的指标,可以理解为通过本研究要获得的学术性成果以及预期达到的效果。因此,研究目标最终一定是可检测、可证明的,不能陷入愿景似的描述,导致结题时无法验证。同时研究目标不宜多,建议1~3个即可。其次,研究内容主要依据核心概念的限定和指引来确定,它同时也是研究目标达成的载体。换言之,要思考达成一个目标需要研究哪些具体内容。一般来说,研究内容是对研究目标的细化和分解,因此在条目数量上要多于研究目标。再次,在研究内容的陈述上,要紧扣课题研究目标,追问研究活动或是工作任务背后要解决的问题;要根据核心概念的内涵与研究问题的类型来设计研究内容,注意完整性,不出现重大缺漏;要保证每一项研究内容的相对独立性,不能出现交叉和包含现象;要把每一项研究内容表述明白,不能含糊其词或模棱两可。

如针对“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有教师开始时将研究目标这样表述: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践,使学校在管理与教学上全面提升与转变理念,尽快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同时构建校本化特色课程与实践体系,推进全员育人模式;并且有助于学生充分了解自我,激发潜能,提升学生的人生规划意识与规划能力,为学生完成高中阶段学业以及进行升学与职业选择做好帮助与指导。这样的表述基本是工作愿景的描述,很难进行检测。对此,可以将其修改为三条目标:(1)探索与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相适应的学校管理制度与机制;(2)开发体现全员育人模式特色的高中生涯教育校本课程体系;(3)探索高中生涯教育实施路径与有效策略。此外,针对“开发体现全员育人模式特色的高中生涯教育校本课程体系”这条目标,可以将其分解为“生涯教育的现状研究”“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理念与目标研究”“课程内容结构模块研究”“课程实施的方法与策略研究”“课程评价研究”等具体的研究内容,这样才能把研究问题具体化。

三、要把研究过程“想得细”

课题开题之后,就意味着要具体实施。针对研究过程这部分,教师需要跳出课题申报文本的思路,真正形成一份能供课题组成员使用的课题实施指南。这需要教师把研究过程中涉及的相关要素都想到,并按照一定流程组合起来,这样才能使研究真正落地。用什么要素作为研究过程展开的“纲”呢?最简单的是时间要素,即按照“开题-实施-中检-结题”的自然顺序。此外还可以用某种研究方法作为纲,根据方法自身的程序去设计,这种思路适合于课题研究以一种方法为主的研究类型,比如調查研究、实验研究与行动研究等,本身有规定性的流程要求。

如上两种研究思路也存在明显弊端,即容易忽视研究内容的具体落实,不容易进行人员分工,不能真正指导研究过程的扎实开展,最终导致研究流于形式。对此,笔者建议以研究问题(即研究内容)为纲,串起研究过程的其他要素。这种思路类似于设立子课题,有几项研究内容就有几个研究阶段的划分(有的研究内容是并行开展);针对每一项研究内容,跟进的要素是时间安排、研究活动(或者叫研究任务)、研究方法、研究保障(人员分工、机制建立及资源保障)、预期收集研究资料。这需要教师把立项申请时分散在申报书各处的研究过程要素以研究内容为纲统领起来,逐一进行思考和设计。当然,为了保证开题报告的完整度,可以将如上内容作为研究实施方案部分并以附件形式来呈现。

四、要把预期成果“想得明”

在某种意义上,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是对研究价值与研究目标的回应。教师在开题时如果有比较明确的成果预设,无疑是对研究过程的导航。预期成果的核心是通过本研究解决实践问题后形成的规律性认识,体现为各种学术观点、结论或模式、策略与方法、制度、机制、工具、指标体系等。选择用什么载体去体现这些规律性认识,就涉及成果类型的选择(见表1)。在考虑预期成果时,首先要考虑能形成什么规律性认识,而不是简单罗列几种成果形式。如果是论文,应该初步拟定论文题目。以此类推,专著、案例集、成果汇编等形式均需考虑具体内容。在成果形式上,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是每一个课题都应该形成的基本成果。

总之,开题论证是课题研究团队对所选课题的背景、价值、目标、内容、可行性、成果预测和评价等进行具体科学的论证分析,在此过程中必然会与参与论证的教育同行、各领域专家之间发生观点交流与思维碰撞。因此,承担课题研究的教师还需要在开题论证前后做好以下准备。一是要在开题报告撰写中群策群力,着重在研究问题确认与研究实施两个重点内容上下功夫,避免用课题申报书代替开题报告的简单做法。二是要客观看待各种意见,直面问题,并结合专家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开题报告,以有效避免在研究正式开始后走弯路或做无用功。

(编辑 王淑清)

猜你喜欢
课题研究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创综合实践活动特色品牌
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研究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歌曲表演唱应用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思考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
当前学校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探析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物理的“课题研究”教学
论职校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
网络教研,农村小学教师成长新途径
“计算机机房管理”课程与试点专业改革初探
应用型本科图书馆嵌入式课题服务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