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心脏血栓的临床用药特点

2023-08-25 01:42赖天伟刘培中陆奕婷李创鹏
光明中医 2023年15期
关键词:阻络赤芍证型

赖天伟 刘培中 陆奕婷 李创鹏△ 刘 擎

心脏血栓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常发生在左心房、左心耳、左心室和右心房。心脏血栓一旦脱落,则有可能造成脑栓塞、肺栓塞甚至体循环栓塞,从而危及生命。治疗上,西医主要采用溶栓、抗凝、抗聚等药物治疗,中医防治多以活血化瘀为基本原则。现将近年来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中医药防治心脏血栓的用药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选择纳入标准:①文献属于临床研究或病例报道;②研究对象明确诊断为心脏血栓或心脏血栓高发患者;③研究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指标;④研究必须以中药(单味中药、复方、中成药)为主要治疗方法,且研究证明治疗有效。排除标准:①经验总结、回顾性研究及综述类文献;②中医治疗方法配合中药外洗、穴位贴敷、针灸、刮痧、推拿等;③研究中方药组成或中成药未写明者;④重复发表或内容相似的文献,保留论述较为全面的1篇。

1.2 检索方式采用“心脏血栓”或“心室血栓”或“心房血栓”和“中医”或“中药”作为检索词,在CNKI、维普、万方进行检索,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最终筛选出6篇关于中医药防治心脏血栓的文献。

1.3 数据规范化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1]及《中药学》[2]将文献药物的名称加以统一规范。参照《方剂学》[3]和《中医内科学》[4]将文献中未归类或相似的证型进行统一。

1.4 建立数据库文献资料是各医家针对不同数量与证型的患者治疗,运用文献逻辑学和信息定量统计法,把每一篇原始资料当作1个记录,对文献中所出现的中药均设为二值变量,出现的赋值为1,没有出现的中药赋值为0,采用创建基础数据库。

1.5 统计学方法将文献中出现的证型、方名、药名进行数据录入处理,应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并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心脏血栓中医证型频次分析研究文献涉及5类证型,分别是阳虚血瘀型、痰瘀阻络型、瘀血阻络型、瘀阻脑窍型和气虚血瘀型,总频次为98次,出现频次最多的是阳虚血瘀型,共出现40次,占比41%;瘀血阻络型位于第2位,出现30次,占比31%;痰瘀阻络型位于第3位,出现26次,占比26%。见表1。

表1 心脏血栓的中医证型频次分析

2.2 中医药防治心脏血栓方剂/中成药频次分析研究文献涉及方剂/中成药共7个,分别是温阳活血方、抗凝方、川芎嗪注射液、血府逐瘀汤、温胆汤、补阳还五汤、血栓通注射液,总频次为73次,出现频次最多的是温阳活血方,共出现40次,占比56%;抗凝方位于第2位,出现25次,占比34%。见表2。

表2 中医药防治心脏血栓方剂/中成药频次分析

2.3 中医药防治心脏血栓单味中药频次分析研究文献共出现32味中药,使用总频次为758次,使用频次第1位的是赤芍,共出现68次,占比9.0%;红花位于第2位,出现57次,占比7.5%;甘草位于第3位,出现43次,占比5.7%。见图1,表3。

图1 中医药防治心脏血栓的单味中药频次分析柱状图

表3 中医药防治心脏血栓单味中药频次分析

2.4 药物聚类分析对本次研究出现的32味中药进行分层聚类分析,得到频次聚类柱状图和树状图,通过聚类分析,发现常用药物组合有:枳实、竹茹、枳壳;桃仁、郁金;牛膝、羌活;人参、三七。见图2、图3。

图2 中医药防治心脏血栓聚类分析柱状图

图3 中医药防治心脏血栓聚类分析树状图

3 讨论

心脏血栓的形成,是指在活体的心脏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其形成机制可以用Virchow提出的血栓形成三要素来解释,即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内皮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心脏血栓可发生在各房室腔,以左心房和左心室多见。左心室血栓多见于严重心力衰竭(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左心室局部运动障碍(心尖收缩力极度减弱或消失)、有室壁瘤形成的患者[5]。左心房血栓多由心房颤动引起,心房颤动导致心肌重构,改变了血流动力学从而形成血栓。西医抗栓治疗主要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和溶栓剂(如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链激酶、尿激酶等)。

中医认为,血栓即“瘀血”,属血瘀证。心脏血栓一般与“心悸、胸痹、真心痛”等心系疾病相关,临床表现为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甚至胸痛彻背、憋闷如窒等,治疗原则以活血化瘀为大法。《血瘀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6]将血瘀证分成了气虚血瘀证、血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寒凝血瘀证、痰浊血瘀证和热毒血瘀证6个证型。

纳入的研究文献中共出现5类证型,分别是阳虚血瘀型、痰瘀阻络型、瘀血阻络型、瘀阻脑窍型和气虚血瘀型。其中阳虚血瘀型出现次数最多,第2位和第3位分别是瘀血阻络型和痰瘀阻络型。心脏血栓多见于中老年患者,阳气渐衰导致瘀血阻滞,又因饮食不节,痰浊内生,痰可致瘀,瘀亦致痰,最终痰浊瘀血痹阻心脉。

通过对数据库中治疗心脏血栓的方剂/中成药频次分析,温阳活血方使用频次最多,药物组成有人参、桂枝、薤白、瓜蒌、赤芍、茯苓、丹参、三七、龙骨、牡蛎、甘草。方中人参配伍桂枝,补益心气,温通血脉;丹参、赤芍、三七活血养血,祛瘀止痛;龙骨、牡蛎镇静安神,宁心定悸;瓜蒌、薤白宽胸涤痰,通阳散结。研究证明瓜蒌薤白桂枝汤可有效改善心肌缺血,提高心功能[7];茯苓淡渗利湿宁心,配伍甘草益气健脾。使用频次第2位的是抗凝方,药物组成有水蛭、僵蚕、红花、赤芍、桑叶、川芎、羌活、陈皮、葛根、黄芪。水蛭为破血逐瘀之要药;僵蚕祛风定惊,化痰散结;红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止痛;桑叶、羌活、葛根疏散表邪;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黄芪益气健脾。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水蛭能有效延长凝血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具有较强的抗血栓和抗凝血作用[8]。僵蚕抗凝成分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内、外源凝血系统因子的活性,增加纤溶系统活性,具有抗血栓作用[9]。黄芪总提物可抑制体内血栓形成和直接溶解体外血凝块的作用[10]。根据分析,治疗心脏血栓的常用方剂组方特点是以活血化瘀佐以健脾祛痰。

通过对数据库中治疗心脏血栓的单味中药频次分析,使用频率前5味的中药分别是赤芍、红花、甘草、茯苓、三七。其中,赤芍、红花和三七均具有活血祛瘀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赤芍可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抑制血小板聚集,并使血小板黏附与血小板第三因子活性降低[11]。红花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它与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相似,通过与PAF竞争受体阻断血小板激活,最终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12]。三七总皂苷(PNS)是三七的有效活性成分,PNS具有显著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抗血栓形成的作用[13]。甘草、茯苓均能健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脾气升则气血行;甘草又能调和诸药,茯苓尚可利水渗湿宁心,可谓利补兼优。治疗心脏血栓,在运用活血化瘀药物的同时,需顾护脾脏,消补兼施。

通过对数据库中治疗心脏血栓的中药进行分层聚类分析,得到药物组合有枳实、竹茹、枳壳;桃仁、郁金;牛膝、羌活;人参、三七。枳实、枳壳合用行气破结,通治三焦气机壅实之证;枳实、竹茹合用消积化痰,清通开郁,畅中焦枢纽而运清降浊[14]。桃仁活血祛瘀生新,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研究证明桃仁醇提物和郁金醇提物能抑制凝血因子Xa达到抗血栓的作用[15]。牛膝逐瘀通经、引血下行,羌活祛风胜湿止痛,两药走行通利,牛膝可以增强免疫功能,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16]。人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三七散瘀止血,消肿定痛,《本草纲目拾遗》曰:“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人参的抗凝血和抗血小板作用优于三七,而三七抗血栓作用优于人参[17],二者合用可有效预防血栓形成。

综上所述,心脏血栓最常见的证型是阳虚血瘀证,其次是瘀血阻络型和痰瘀阻络型;中医药在防治心脏血栓方面,组方特点是以活血化瘀为主,佐以健脾祛痰;常用单味中药是赤芍、红花、甘草、茯苓和三七,活血祛瘀的同时益气健脾。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防治心脏血栓的中医药用药规律,为临床辩证谴方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猜你喜欢
阻络赤芍证型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黄芪-赤芍治疗COPD的作用机制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治咽炎要分清证型
不同证型糖尿病的调理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
通心络胶囊在气虚痰瘀阻络型中风早期应用研究
大黄、赤芍对肝衰竭大鼠血清NO合成和分泌影响研究
新疆赤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