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选穴规律分析

2023-08-25 00:52薛惠倩张雨琪石学慧
光明中医 2023年15期
关键词:选穴任脉关元

薛惠倩 马 丽 张雨琪 石学慧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equel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SPID)是指病原菌侵入女性上生殖道时,未获得及时、有效治疗而产生的一种持续性炎症状态,病情可反复发作。SPID在正常育龄妇女的发病率为10.9%,且伴随慢性盆腔痛、月经异常、不孕、异位妊娠等并发症[1]。慢性盆腔疼痛(Chronic pelvic pain, CPP)是慢性盆腔炎最为常见的后遗症,其诱因可能为炎症细胞互相粘连、盆腔充血和肌肉痉挛。CPP临床多数表现为下腹及腰骶部的持续坠胀痛、酸胀痛,出现白带异常及痛经等妇科问题,对患者正常的生活与工作造成长期困扰。

目前西医治疗以镇痛消炎、对症处理为主,但疗效欠佳,且使用药物存在一定不良反应,而中医对CPP的治疗手段较丰富,如中药内服外用、针灸、电针和拔罐等,且具有较好的预后[2]。近年来,针灸在CPP治疗中能够快速减轻患处疼痛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而备受关注[3, 4]。因此本文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现代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的选穴规律及配伍进行了系统归类和荟萃分析,以便为临床治疗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与检索方法计算机检索由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维普中文期刊服务系统(VIP) 以及Pubmed学术数据库,检索年限至2022 年3月。中文检索策略采用主题词或关键词检索相结合方式,检索词为针 or 针灸 or 针刺 or 艾灸 or 电针 or 穴位 or 埋线 or 埋针 and 慢性盆腔疼痛 or 慢性盆腔炎,模糊匹配。英文检索策略为全文检索,检索词为Acupuncture 、electroacupuncture、moxibustion 、needle warming moxibustion 、Catgut-embedding and chronic pelvic pain。

1.2 纳入标准①所有在上述数据库公开发表的关于针灸类治疗慢性盆腔炎导致的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研究(人数≥10);②治疗方法为检索词所示的针灸类外治手段的文献,但每种治疗手段必须有明确的针灸穴位处方;③以上治疗手段可以是单独使用,也可以是联合使用,还可以是和药物联合使用的文献,药物可以是中药也可以是西药。

1.3 排除标准①个案报道、动物实验类、综述类及其重复发表的文献;②文章中结果(疗效)不明确;③研究对象为男性或非慢性盆腔炎所致的慢性盆腔疼痛。

1.4 文献的筛选及数据库的构建采用 Excel 2010 软件建立数据库,处方腧穴名称、归经、特定穴均依据《经络腧穴学》[5]进行标准化处理。本研究由1人单机录入,1人进行数据核对,以此确保数据准确。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采用 Excel 2010 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与描述性分析,采用 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及核心腧穴网络分析,采用 SPSS Statistics 软件对腧穴进行聚类分析。

2 结果和分析

2.1 检索筛选结果初步检索289篇中文文献和42篇英文文献,严格筛选后,最后纳入分析的文献共162篇。针刺58篇、艾灸29篇、电针16篇、温针灸16篇、穴位敷贴16篇、穴位注射14篇、穴位埋线3篇,其他穴位疗法10篇。涉及到84个腧穴,总取穴频次1053次。

2.2 常用腧穴统计应用频次≥10次的腧穴共有18个,排名前10位的腧穴分别是关元、三阴交、中极、气海、足三里、归来、子宫、次髎、肾俞、阴陵泉,以上10个腧穴累计应用频率为71.51%,属于高频腧穴,其中关元、三阴交、中极位列前3名,属于常见腧穴。见图1。

图1 针灸治疗CPP常用腧穴(频次≥10)

2.3 常用腧穴归经统计除子宫、腰眼、十七椎为经外奇穴共计69频次,其余均为十四经脉腧穴,共涉及13条经脉,使用频次较高(≥10)的经脉依次为任脉、足太阴脾经、足阴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见表1。

表1 针灸治疗CPP常用腧穴归经(频数≥10)

2.4 腧穴配伍关联分析关联规则客观反映了某事物和其他事物的联系相关性,可以表现出腧穴关联的应用情况以及在重要疾病中的使用情况。选取频次≥10的腧穴作为高频穴位,采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制作针刺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疼痛核心腧穴网络,连线越粗表明腧穴组合的关联程度越高,得出针刺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疼痛的核心腧穴组合为“三阴交-中极”。见图2。采用支持度和置信度表示腧穴配伍关系的效用性,设置支持度>10%、置信度>80%,共得到符合条件的腧穴组合41组,此41组的关联规则增益都>1,排名前10见表2。如文中提到前项三阴交、后项足三里,置信度:84.06%,支持度:42.59%,增益:1.26。其意思为在处方诊断中,当三阴交出现时,足三里出现的概率是84.06%;二者同时出现的概率42.59%,同时二者同时出现的处方占总处方数的42.59%,增益>1,表明三阴交与足三里存在较高的正相关性。

表2 针灸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疼痛腧穴关联规则

图2 针灸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疼痛核心腧穴网络

2.5 腧穴关联聚类分析运用SPSS 25.0软件Ward聚类法对频次≥10的高频穴位进行聚类分析,针刺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疼痛高频穴位可以分为3类:第一类为阴陵泉、血海、三阴交、足三里、太冲、中极和气海,第二类为次髎、肾俞、归来和水道,第三类为关元和子宫。见图3。

图3 针灸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疼痛腧穴聚类分析树状图

3 讨论

中医认为盆腔炎性疾病慢性盆腔痛起源于盆腔炎,病位应在胞宫(子宫、输卵管和卵巢),与肾、脾、肝等脏器息息相关,“冲任失调”是密不可分的病机[6]。因此,中医论治多以温经活血、化瘀通络、调节脏腑为主要治则。针灸疗法是一种相对良性的治疗方式,它弥补了保守药物与高入侵性外科手术之间的差距。穴位在针灸中作为气血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与经络运行、脏腑调节有着密切关系,因此针灸选穴对于CPP至关重要,现将针灸治疗CPP的取穴规律及配伍总结如下。

3.1 从腧穴主治作用探究针灸治疗SPID慢性盆腔痛的选穴规律本研究结果显示,针灸治疗SPID慢性盆腔痛选用前3位的高频腧穴为关元、三阴交、中极。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主阴血,中医认为妇科疾病多以“冲任失调,气虚血瘀”为病机,取三阴交穴可“补气泻血,归位浊气,通畅冲任”。现代医学发现,针刺三阴交可刺激相关脑部区域,使糖代谢加强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针刺三阴交也可能通过影响胫神经和坐骨神经的信号传导,减缓局部疼痛;促进抗炎因子IL-10释放,减轻肌肉肿胀[7-9]。关元,任脉要穴,位于小腹正中,为阴阳元气关藏之处,《针灸大成》记载:“脐下绞痛……冷气结块痛,寒气入腹痛”。因此针灸刺激关元,有益精补气、通络止痛的作用。中极,任脉经穴,“乃人体至中至极”,其具“通调三焦、温中补肾”之效,募集膀胱经水湿,临床上可以改善排尿功能障碍,治疗神经源性尿潴留与痛经[10]。现代医学证实,温和灸中极可上调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的水平,提高大鼠免疫能力,缓解疼痛表现[11]。关元、中极同属任脉,位于中下腹部,而腹部、腰骶部是女性生殖器官的体表投影区,选用这部位的腧穴,可以起到直达病所、迅速缓解临床症状的作用。因此关元、三阴交、中极符合慢性盆腔疼痛的行气活血、疏经通络等治疗准则,是治疗SPID慢性盆腔痛的重要腧穴。

3.2 从经脉应用频次探究针灸治疗SPID慢性盆腔痛的选穴规律除经外奇穴外,应用频次主要集中在任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其中任脉、足太阴脾经腧穴使用频率最高。任脉起于胞中,为“阴脉之海”,其主干行于前正中线,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任脉主要治疗下腹部病痛和泌尿生殖系统病证,如少腹疼痛、带下、不孕、月经不调等[12]。足太阳膀胱经为一身之巨阳,下行人体背侧,在小腹、腰骶、盆腔部循行,脏腑气血输注于背俞穴,与诸多经络有着紧密联系。因其循行“阴病治阳”的原则,可治疗小腹部、腰骶部、盆腔处的病症。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互为表里,为后天之本,化生输布气血,此外,脾升胃降,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选取脾胃经上的腧穴以活血化瘀、益气除湿止痛。

3.3 从腧穴关联分析探究针灸治疗SPID慢性盆腔痛的选穴规律在41对强关联腧穴配伍组合中,支持度最高的3个组穴为:三阴交→足三里、三阴交→足三里、关元、三阴交→足三里、中极,这3个穴组也是应用频次最高的穴组。相关度高的腧穴集中在三阴交、肾俞、关元、次髎。选用穴位多以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为主,SPID慢性盆腔痛病位局限,多在盆腔,治疗妇科疾病中选取局部的这些腧穴能起到直达病所、迅速缓解症状的作用。而三阴交更为妇科要穴,可调补肝脾肾三脏。

3.4 从腧穴聚类分析探究针灸治疗SPID慢性盆腔痛的选穴规律分析腧穴聚类分析树状图,腧穴可归为3类。聚类1腧穴阴陵泉、血海、三阴交、足三里、太冲、中极、气海,中医认为慢性盆腔炎多因经行产后调理失当或宿有湿热, 湿热蕴结, 流注下焦, 气血运行不畅, 瘀积冲任、胞宫,不通则痛,常见证型包括湿热瘀结型、寒湿凝滞型、气滞血瘀型、气虚血瘀型、肾虚血瘀型, 聚类1腧穴以行气祛湿,活血化瘀为主,符合常见证型选穴,阴陵泉祛湿,血海调节气血运行,三阴交行血化瘀、补精扶正益血,足三里健脾行气助运,太冲既可行气也可解郁,中极通调三焦、温中补肾,气海益气助阳,根据不同证型选取不同腧穴,调理整体气血阴阳,化瘀散结、温阳散寒,使寒湿之邪得以消散,胞脉得以温养,炎症得以消散。聚类2为次髎、肾俞、归来和水道,以局部腧穴为主,次髎疏导水液、活血化瘀,肾俞补益肾气、温肾壮阳,归来、水道为妇科炎症有效经验穴,可畅通冲任,增加局部血流,促进炎症吸收[13]。聚类3为关元和子宫,二穴均位于腹部,属于局部取穴,且关元穴为任脉、三阴经之会,古人称为人体元阴元阳交关之处,具有疏理冲任、培补精气的功效,子宫为经外奇穴,亦为妇科疾病经验效穴。

4 总结

综上所述,针刺选穴多以局部腧穴为主,重在病位取穴,配合远治辨证取穴,以改善盆腔局部的血液循环及代谢,加速炎症物质的吸收,有助于改善病情快速恢复。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究针刺治疗SPID患者慢性盆腔疼痛的选穴规律。不仅总结出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的腧穴配用规律,而且通过腧穴配伍的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得出针灸治疗CPP的核心取穴和腧穴聚类结果,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本研究未记录古代档案治疗,故存在部分局限,今后可进一步完善针灸治疗CPP的古代档案,对比总结出针灸治疗CPP的古今异同,为找到最佳治疗方案提供思路。

猜你喜欢
选穴任脉关元
《针灸大成》关元穴应用规律探析
任脉释名浅析*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选穴规律
基于古今文献的运动障碍选穴规律探析
针灸治疗围绝经期干眼症选穴规律研究
选穴温灸法预防产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
独灸关元穴效应探析
针刺任脉经穴疗法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效果探讨
艾灸三阴交和关元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对“任主胞胎”理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