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按摩联合个性化喂养干预对新生儿呕吐的影响

2023-08-25 01:42王京京
光明中医 2023年15期
关键词:胃肠道胃肠穴位

王京京

呕吐是新生儿常见临床症状之一,诱发新生儿呕吐的因素众多,包括喂养不当、发育不完全、发热、感染、胃肠功能紊乱等。由于新生儿的各个器官还未完全发育成熟,胃容量也非常小,受到刺激时很容易出现呕吐[1]。因此,需要采取科学的喂养方式以及有效的干预治疗措施,避免患儿出现吸入性肺炎、呼吸暂停等并发症以致病情进一步发展。现阶段,非营养性吸吮和个性化喂养干预是临床中的常用手段,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效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但无法从根本上纠正患儿的胃肠功能紊乱状态[2]。中医上认为新生儿呕吐病机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以致乳、食由胃经口而出。治疗原则应以消食导滞、益脾健胃、和中降逆、清热祛湿为主。中医穴位按摩是通过按压穴位,直接或间接刺激机体经络、神经系统、血管等发生变化,调中行气、和气血、通经络、培元气,使机体各项生理机能趋于正常。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医穴位按摩联合个性化喂养干预对新生儿呕吐的影响。现根据此次研究所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山西省儿童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80例有呕吐症状的新生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40例)与研究组(40例)。对照组中男患儿22例、女患儿18例;住院时间:0~2 d,平均(1.15±0.36)d;胎龄34~42周,平均胎龄(38.24±2.16)周;体质量:2~4 kg,平均体质量(3.48±0.25)kg。研究组中男患儿19例、女患儿21例;住院时间:0~3 d,平均(1.14±0.35)d;胎龄33~42周,平均胎龄(38.27±2.14)周;体质量:1~4 kg,平均体质量(3.47±0.26)kg。2组患儿的临床基础资料比较,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已批准审核本项研究。

1.2 诊断标准西医参照《新生儿疾病诊疗规范》[3]中的诊断标准;中医参照《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4]中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经比较符合以上中西医诊断标准;②33~42周新生儿;③患儿家属同意本研究并签订相关文件等。排除标准:①遗传代谢基础疾病者;②先天发育不良者;③胃肠道畸形者;④肝、脑、心等脏器功能障碍者等。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儿给予保温、1%碳酸氢钠洗胃、静脉营养等治疗措施,针对便溺患儿采用生理盐水灌肠或者肛表刺激排便,针对脱水、电解质紊乱的患儿采用静脉补液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遵医嘱给药吗丁啉(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10910003,规格:10 mg)3次/d,1 mg/kg;另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在患儿哭闹、喂奶、侵入性治疗之前将安抚奶嘴放入患儿口中,6~15 min/次,10~13次/d,在患儿吮吸之后给予少量喂养,喂养量不能超过患儿每日所需。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穴位按摩,调整按摩室适宜温度,喂奶后120 min,在患儿安静的状态下,按摩人员使用适当的力度对患儿耳穴、太阳、迎香、劳宫、合谷、涌泉、足三里等进行中医穴位按摩。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两手拇指指腹从患儿前额正中向两侧滑推至太阳穴,拇指顺时针按揉10~20次。两手掌按揉耳穴、两手拇指按揉迎香穴各20次。两手交替到患儿的手掌心劳宫、手腕合谷、下肢足三里、足心涌泉穴时,稍用力,顺时针指腹揉按10~20次。3次/d,20~30 min/次。2组患儿均治疗14 d。

1.4.2 干预方法2组均于治疗期间给予个性化喂养干预。查阅新生儿呕吐相关资料,结合患儿自身病情严重程度,对于母乳喂养的患儿,指导其保持正确的喂养姿势、方法;对于管饲喂养的患儿,指导患儿家属正确喂养方式,讲解该方式的优势提高患儿家属的配合度;对于经口留置胃管喂养的患儿,选择合适的硅胶胃管插入,操作小心谨慎,避免患儿呛咳导致呕吐。间隔3 h左右,观察患儿胃内奶量残留,将乳液置入与胃管连接的针管中,控制滴入速度,注意喂养量;对于经口十二指肠管饲喂养患儿,控制滴注速度,观察患儿是否存在腹胀、十二指肠反流等不适症状。

1.4.3 观察指标2组患儿临床疗效的对比。2组患儿症状改善情况的对比。于治疗期间关注记录患儿的病情变化情况,观察患儿腹胀缓解时间、再次呕吐次数、肛门刺激胎便次数、胎粪排尽时间、恢复正常按需喂养时间、每天大便次数。2组患儿生长发育指标的对比。于治疗前、后测量2组患儿体质量、头围、身长等指标并进行比较。2组患儿血清胰岛素(INS)、生长抑素(SS)水平的对比。于治疗前、后采集患儿静脉血5 ml,静置,放入离心设备,3100 r/min,离心8 min,检测患儿血清INS、SS水平,检测方法为放射免疫法。2组患儿喂养相关并发症的对比。统计并比较治疗期间,2组患儿呼吸暂停、腹胀、胃残留的发生情况,并计算并发症总发生率。

1.4.4 疗效判断标准治疗后,2组的临床疗效参照《新生儿疾病诊疗规范》[3]中相关的判定标准,治疗后,患儿24 h内腹胀、呕吐等症状完全消失为显效;治疗后,患儿48 h内呕吐症状消失,腹胀等症状改善明显为有效;治疗后,患儿症状、体征等均无改善为无效。有效率+显效率=临床总有效率。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症状改善情况研究组患儿再次呕吐次数、肛门刺激胎便次数、每天大便次数比对照组少;研究组患儿腹胀缓解时间、胎粪排尽时间、恢复正常按需喂养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儿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例,

2.3 生长发育指标与治疗前比,治疗后2组患儿体质量、头围、身长增长速度均升高,其中研究组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2组患儿生长发育指标比较 (例,

2.4 血清INS SS水平与治疗前比,治疗后2组患儿血清INS水平均升高,研究组高于对照组;血清SS水平均降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2组患儿血清INS SS水平比较 (例,

2.5 喂养相关并发症治疗期间,研究组患儿喂养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患儿喂养相关并发症比较 (例,%)

3 讨论

新生儿呕吐根据其表现症状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患儿年龄小,缺乏有效表达能力,需特别关注。同时其吮吸和吞咽功能较差,胃消化酶活性低,胃排空能力不佳,若长时间未给予有效的应对措施,出现胃肠功能障碍,将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5,6]。新生儿呕吐是消化机能障碍的一种表现,若患儿频繁发生呕吐,会丢失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造成机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出现脱水、酸中毒、低血钠症等。对于呕吐患儿,改善其胃肠道功能是治疗的最终目的。常规治疗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充患儿日常所需营养,但在改善患儿生长发育方面效果欠佳,不利于预后,整体疗效达不到预期。

中医上认为新生儿脾薄而弱,脾胃容易负担过重,气血不畅,运化功能不足。常因外受风邪,内伤恢食,内外相招,聚湿生热,另先天禀赋不足,阳虚胃寒,阴阳失衡,气机不足。依据五经对应五脏的说法,进行中医穴位按摩可以使患儿各个脏腑功能得到调理,达到补不足、泻其余、调虚实、平衡阴阳的功效[7,8]。按摩耳穴可以调理脏腑;按摩太阳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按摩迎香穴可以使气血通畅、外邪不侵;按摩劳宫穴可以调理脏腑;按摩合谷穴可以调节胃肠道、活血通络;按摩涌泉穴可以健脾益胃;足三里穴属胃经下合穴,按摩此穴可以补中益气、调理脾胃、调节气血。通过按摩上述穴位可以加快患儿胃肠蠕动,促进胃部血液循环,加快胃排空,改善患儿的胃肠道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对新生儿进行早期个性化微量喂养,可以帮助其改善胃肠功能。个性化喂养护理通过帮助患儿家属掌握正确的喂养知识,提高患儿喂养的科学性和安全性,并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护理方案,使患儿家属配合度提高,进而辅助提升整体的治疗效果[9,10]。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再次呕吐次数、肛门刺激胎便次数、每天大便次数均比对照组少;腹胀缓解时间、胎粪排尽时间、恢复正常按需喂养均比对照组短,表明对新生儿呕吐应用中医穴位按摩联合个性化喂养干预可有效缓解患儿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与陈昕昕等[11]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INS、SS均属于胃肠激素,INS能够促进糖原、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营养物质的储存,增加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利用[12]。SS是抑制性的胃肠道激素,其水平升高能够影响胃肠道吸收、转运有机成分,阻碍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中医穴位按摩能够刺激胃肠道增加INS的分泌,促进患儿胃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存储,进而增加体质量;另一方面可抑制SS的释放,调节胃肠激素水平,修复胃肠黏膜,改善胃肠蠕动,促进患儿恢复胃肠功能。另外联合个性化喂养通过预见性的干预措施,协助患儿家属实施正确的胃肠喂养方式,学习喂养技能,利于减轻患儿呕吐等症状。中医穴位按摩通过触摸患儿体表,刺激皮肤加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从而增加患儿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同时穴位按摩能够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助于加快患儿胃肠道循环,利于病情恢复。个性化喂养护理通过提高患儿的吞咽能力,刺激口腔感觉神经纤维,兴奋迷走神经,增加胃肠活动,进而增加胃肠激素的分泌与释放,有助于胃肠黏膜恢复,减少喂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期间的喂养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治疗后的血清SS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的体质量、头围、身长增长速度、血清INS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表明在新生儿呕吐中应用医穴位按摩联合个性化喂养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儿胃肠功能,促进机体生长发育,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王秀红[13]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中医穴位按摩联合个性化喂养干预在新生儿呕吐中可缓解患儿临床症状,改善胃肠功能,促进生长发育,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胃肠道胃肠穴位
体外仿生胃肠道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你的心情决定胃肠的健康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药膳调治胃肠型感冒
超声内镜在胃肠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
护理干预在无痛胃肠镜术中的作用
连花清瘟胶囊致胃肠道不良反应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