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HIV感染情况调查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分析

2023-08-25 09:05饶建锋陈宏义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3年16期
关键词:乙型肝炎机体

饶建锋,李 珊,陈宏义

江西省南昌市第九医院感染科,江西南昌 330006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属于临床常见危重症,多由病毒性乙型肝炎发展而来,因机体不能完全清除乙型肝炎病毒(HBV)而使感染加重所致[1]。因存在大量肝细胞坏死及毒性代谢产物积聚,可导致患者出现肝衰竭及其他多器官功能衰竭,并诱发脑水肿、弥漫性出血、肝性脑病等多种严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又称艾滋病病毒,是一种损伤人体免疫系统的反转录病毒,可通过血液、性接触等途径传播,与HBV有着相同的传播途径,二者常合并存在[3]。研究指出,80%左右的HIV感染者普遍存在暴露于HBV的血清学证据[4],HIV与HBV重叠感染的流行情况日益加重,而这种重叠感染可导致病毒间的生物学行为发生改变,导致感染患者临床症状趋于复杂化、重症化,严重影响患者预后[5]。基于此,本研究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HIV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探讨了HIV感染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10月收治的379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34例,女145例;年龄20~78岁,平均(42.38±9.81)岁;病程1~10年,平均(5.62±1.37)年。(1)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诊断标准[6];②年龄18岁以上。(2)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衰竭、肝恶性肿瘤等;②合并除乙型肝炎以外的其他类型肝炎感染、肺结核等疾病;③临床资料不全。

1.2方法

1.2.1收集临床资料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腹腔手术病史、有无HIV感染、HIV感染途径、有无HIV家族史、有无HBV家族史等,并记录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及肝功能指标、免疫功能指标)等。

1.2.2HIV抗体检测及判断 患者保持空腹状态,取肘静脉血5 mL,3 000 r/min离心5 min后分离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完成初筛,初筛阳性后使用免疫蛋白印迹法进行确证检测,2次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则判定为HIV阳性。

1.2.3随访 随访3年,随访时间截至2023年1月,记录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合并HIV感染与非合并HIV感染患者肝硬化、肝衰竭、呼吸衰竭、死亡等不良结局发生情况。

2 结 果

2.1HIV感染发生情况及人群特征分布 379例患者中,合并HIV感染的有29例,发生率为7.65%;HIV感染途径:性传播25例(86.21%),输血3例(10.34%),吸毒1例(3.45%)。将这29例患者纳入感染组,另350例患者纳入非感染组,感染组男性、>40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特征分布[n(%)]

2.2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合并HIV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40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患者均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合并HIV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HIV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2.3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合并HIV感染与非合并HIV感染预后比较 感染组中出现不良结局的有22例,其中8例患者死亡,不良结局发生率为75.86%;非感染组中出现不良结局的有166例,其中22例患者死亡,不良结局发生率为47.43%,感染组不良结局发生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36,P<0.05)。

2.4两组相关实验室指标比较 感染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CD3+、CD4+、CD8+水平均低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相关实验室指标比较

3 讨 论

临床调查发现,目前全球约有2.4亿HBV感染者,约有4 000万HIV感染者,两种病毒感染率在我国呈逐年升高趋势[7]。HBV、HIV感染均能激活机体免疫应答,造成机体免疫功能异常,使机体抵抗外界病毒侵袭能力下降[8]。由HBV感染进展而来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主要特征为短期内肝细胞大量损伤坏死,其发病机制与HBV持续复制、载量持续增多密切相关,若此类患者合并HIV感染,可降低机体抗病毒免疫应答功能,加重机体免疫功能损伤,使肝细胞功能损伤进一步加重,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诱因之一。

本研究通过调查本院379例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发现,合并HIV感染的有29例,发生率为7.65%,且在合并HIV感染人群中,男性、>40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患者比例较高,且男性、>40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患者均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合并HIV感染的危险因素,这与国内相关报道一致[9-10]。有研究认为,男性社会活动多于女性,其病毒暴露风险较高,而免疫应答功能较低,加之同性性行为HIV感染风险较大,这就导致男性较女性更易发生感染[11];而随着年龄增大,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易产生继发性感染;而感染者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则考虑与此类人群HIV感染相关知识缺乏有关,提示在临床上应重视此类人群HIV感染发生风险。

进一步分析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合并HIV感染与未合并HIV感染患者预后发现,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合并HIV感染患者不良结局发生率高于未合并HIV感染患者。另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感染组ALT、AST及TBIL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CD3+、CD4+、CD8+水平均低于非感染组,提示合并HIV感染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较高,且普遍存在肝功能损伤严重、免疫功能低下等。临床普遍认为,当机体遭遇外在感染时,免疫细胞被激活,分泌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多种细胞因子,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启动机体应激机制,并积极促进淋巴细胞聚集,强化免疫应答,进而使病毒受到抑制、清除[12]。HIV感染后,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减少及功能下降,进而引发机体免疫缺陷,进一步加剧免疫细胞损伤,故合并HIV患者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免疫功能较低,肝功能损伤较严重。陈念等[13]也通过研究发现,HIV合并HBV感染患者CD4+水平与患者肝脏功能存在明显相关,CD4+水平越低,HIV RNA越高,肝功能损伤越严重。此外,HIV感染可加速HBV相关肝病进展,其潜在因素为HIV可感染多种肝脏细胞,并通过与肝细胞及肝脏星状细胞上表达的重组人糖蛋白120及趋化因子受体相结合,导致肝脏炎症反应及纤维化。而林厚雄等[14]指出,HIV感染还会导致胃肠道中微生物易位,引起循环脂多糖水平提高,这也是导致HIV感染者肝脏纤维化进一步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故HIV感染是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不良结局发生的重要因素,监测ALT、AST、TBIL水平在评估乙型重型肝炎预后中有一定价值,还可有效评估治疗效果,是了解病情进展的有效指标。

综上所述,部分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合并HIV感染,以男性、>40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患者最为多见,合并HIV感染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损伤更严重、免疫功能更低,更易出现不良预后。

猜你喜欢
乙型肝炎机体
《世界肝炎日》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世界肝炎日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战胜肝炎,沿需努力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
某柴油机机体的设计开发及验证
大型卧浇机体下芯研箱定位工艺探讨
初夏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治措施
一起猪乙型脑炎病的诊断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