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腓肠肌痉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3-08-25 09:04杨翠花张广飞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3年16期
关键词:腓肠肌肌张力痉挛

杨翠花,马 慧,张广飞

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陕西榆林 719000

脑卒中是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由于脑血管破裂或阻塞,导致急性脑循环障碍,从而造成脑组织受损[1]。同时脑卒中后大部分患者会伴随单侧肢体障碍,造成偏瘫[2]。脑卒中后下肢常出现腓肠肌痉挛,主要表现为踝关节运动受阻,足背屈困难,长期会造成跟腱痉挛,踝关节处于跖屈位,站立困难,形成异常步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3]。临床上常用的康复手段为运动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等。中医认为,脑卒中由气血两虚,瘀血阻络所致,针灸是常用的中医治疗方式,可舒经活络、行气活血[4]。本研究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伴腓肠肌痉挛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比较单独经皮神经电刺激和针灸联合治疗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脑卒中后腓肠肌痉挛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1)纳入标准:①诊断为脑卒中[5],且伴有腓肠肌痉挛,Brunnstrom分期Ⅲ~Ⅳ期;②年龄18~75岁;③首次发病。(2)排除标准:①下肢装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②先天足下垂或足内翻的患者;③存在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④伴严重感染性疾病患者;⑤存在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⑥存在严重意识障碍,不能配合研究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9~71岁,平均(62.14±8.23)岁;病程0.5~4.0个月,平均(2.37±0.30)月;脑梗死29例,脑出血11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52~73岁,平均(64.03±8.47)岁;病程1~5个月,平均(2.58±0.34)月;脑梗死27例,脑出血1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对象或家属知情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治疗,采用EMGFES3000治疗仪对患侧胫前肌进行治疗,电极片放置在胫前肌肌腹,频率设置为100 Hz,刺激强度在患者的可接受范围内,且不引起踝关节运动,波形设置为双向不连续方波,每次30 min,每天2次,2次间隔不少于3 h,治疗1个月;观察组除TENS治疗外,给予针灸治疗,取委中、承山、阳陵泉、昆仑、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针灸穴位选择双侧,选用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的0.30 mm×13.00 mm毫针针灸,垂直进针,刺入深度1.0~1.5寸,刺入后缓慢捻转针柄,得气后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1次,每天1次,治疗1个月。

1.3观察指标 (1)肌张力:采用Ash-worth分级评估两组腓肠肌肌张力,分6级,级别越高,肌张力增加越明显。肌张力无增加为0级,肌张力略微增加为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为1级+,肌张力增加较明显、受累部分可移动为2级,肌张力增加严重,活动受限为3级,无法活动、肌张力高度增加为4级。(2)踝关节功能:测量患者的踝关节关节活动度,包括主动关节活动度(ROM)及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采用美国足踝协会评分系统(AOFAS)评估踝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按照先主动后被动的顺序测量,患者仰卧伸膝,踝关节处于中立位,测量者将量角器轴心放置在踝中点下约2.5 cm处,固定臂与腓骨长轴平行,患者主动足背屈至最大限度,测量者保持移动臂与第5跖骨平行,测3次,取平均值,即ROM。测PROM时患者体位和测量方式与ROM一致,但检查者需用手掌压患者足底,使足背屈至最大限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宜,测3次,取均值。AOFAS分为8个维度共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踝关节功能越好。(3)下肢运动功能:选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测(FMA-L)、10 m步行能力测试(10 mWT)、Fugl-Meyer平衡功能测评(FMA-B)评价患者下肢运动功能。FMA-L共17项,每项0~2分,最高分34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越好;10 mWT需划定15 m的距离,在第3米及第13米处做标记,患者尽可能快地步行15 m,记录从第3米到第13米的速度,测量3次,每2次测试之间休息5 min,取均值,患者用时越短表示其步行能力越好;FMA-B用来评定平衡功能,共计7项,每项0~2分,最高分14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平衡能力越强。(4)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日常生活能力,满分100分,0~<40分为重度功能障碍,40~<60分为中度功能障碍,60~<99分为轻度功能障碍,评分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5)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评估量表(SF-36)评估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一般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8个维度,各维度评分可换算成百分制,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上述各项指标分别在患者治疗开始前及治疗后1个月评估。

2 结 果

2.1两组肌张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Ash-worth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sh-worth分级3级患者比例低于对照组,Ash-worth分级1级、1+级、2级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肌张力比较[n(%)]

2.2两组踝关节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ROM、PROM及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ROM、PROM及AOF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ROM、PROM及AOF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踝关节功能比较

2.3两组下肢运动能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FMA-L、FMA-B、10 m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L、FMA-B评分明显升高,10 mWT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L、FMA-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0 mWT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下肢运动能力比较

2.4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重度、中度、轻度功能障碍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轻度、中度功能障碍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重度功能障碍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n(%)]

2.5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一般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维度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分)

3 讨 论

目前,脑卒中已成为我国致死率第一的疾病,且发病率逐年攀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6]。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复杂,包括脑微循环障碍、脑血流异常、耐受基因表达等,且各种机制相互影响[7]。脑卒中造成的病理、生理过程不可逆,易造成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抑郁情绪等[8]。肢体功能障碍多见伸肌痉挛,如腓肠肌痉挛,由于患侧肢体运动障碍,使患者出现偏瘫步态,不仅影响美观,而且还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9]。中医解释病理机制为阴阳失调、气血两亏,治疗脑卒中以活血化瘀为主,而针灸可通过针刺穴位达到形神合一,在脑卒中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

治疗后观察组Ash-worth分级3级患者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Ash-worth分级1级、1+级、2级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针灸能改善痉挛,降低肌张力。张芹等[10]研究表明,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效果明显。针灸能促进血液循环,刺激牵张反射,降低肌张力,抑制痉挛。穴位针灸可使脑部细胞激活,建立脑血管侧支循环,大脑血流量增加,氧供增加,减少缺血性神经元凋亡,从而改善患端肢体痉挛,也可促进局部血运畅通,气血通畅,缓解痉挛[11]。

观察组治疗后ROM、PROM及AOF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针灸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及踝关节功能。同时治疗后观察组FMA-L、FMA-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0 mWT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下肢运动功能、步行速度、平衡能力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刘道龙等[12]的研究表明,针灸配合穴位按摩能提高高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徐磊等[13]研究显示,头针结合悬吊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患者的平衡能力,与本研究结论相同。其原因考虑因针灸可刺激患者感觉功能,同时增强膝反射、跟腱反射,使膝关节、踝关节运动恢复,加之能够抑制脊髓运动神经元异常活动,缓解痉挛,促进患侧下肢的分离运动,所以促进了运动功能的恢复。另外,针灸有促进神经突触重塑的作用,加快神经营养因子产生,恢复损伤的神经元。针刺穴位得气留针能调节局部血液循环,达到舒筋活络,气血运行的作用[14]。

治疗后,观察组轻度、中度功能障碍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重度功能障碍比例低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好。王璇等[15]研究表明,针灸能提高脑卒中伴抑郁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本研究结果相符。本研究评定日常生活活动选用的是MBI,其中上下楼梯、平地行走等项目与腓肠肌功能密切相关,通过针灸穴位可舒筋通络,兴奋拮抗肌群,缓解腓肠肌痉挛,同时针灸可改善脑血管微循环,促进脑细胞重组,发挥脑的可塑性,恢复受损神经,利于肢体运动恢复,进而提高上下楼梯、步行等能力,增强生活自理能力[16]。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针灸联合TENS治疗脑卒中后腓肠肌痉挛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陈红霞等[17]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可提高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本研究结论基本相符。

综上所述,针灸联合TENS治疗脑卒中后腓肠肌痉挛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降低肌张力,缓解肌痉挛,促进下肢运动能力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腓肠肌肌张力痉挛
网球腿的超声诊断价值*
石氏三色膏治疗小腿腓肠肌损伤60例
阴道痉挛应用手法按摩联合仿生物电刺激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科学家开发出用于筛选肌张力障碍新药的工具
腓肠肌损伤的MRI临床诊断研究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请您诊断
18例经基因确诊的DYT1型肌张力障碍临床特点分析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