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材料专业课程思政及工程伦理教育协同育人探索

2023-08-27 01:16谈淑咏毛向阳巨佳王珏朱帅帅巴志新
大学教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新工科课程思政

谈淑咏 毛向阳 巨佳 王珏 朱帅帅 巴志新

[摘 要]新工科建设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开展课程思政及工程伦理教育协同育人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当前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及工程伦理教育存在对目的认识不够明确、工程伦理教育略显薄弱、对教育资源挖掘不够充分、教育形式不够灵活、专业课教师相关意识和能力不足等问题。文章以材料专业为例,探讨了课程思政及工程伦理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构建课程思政及工程伦理教育协同育人教学体系、提升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及工程伦理教育协同育人能力以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个方面,论述了新工科背景下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及工程伦理教育协同育人的途径。

[关键词]新工科;材料专业;课程思政;工程伦理教育;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9-0091-05

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到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机器人技术、量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快速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新领域、新知识层出不穷,对工科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技能、职业素质和视野提出了新要求[1],新工科建设应运而生。教育部《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明确了新工科的基本内涵,即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和分类发展的新体系。新工科以新经济、新产业为背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和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创新、交叉融合、协调共享为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

一、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新工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就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能满足当前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与传统工科专业人才相比,新工科专业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拥有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协作精神、家国情怀及社会责任感等。

南京工程学院(下文简称我校)是一所以工学为主,涵盖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的地方性高等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始终坚持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形成了校企合作、注重实践、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特色。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文简称材料专业)根据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能力、素质能够适应长三角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身心健康,人文素养、职业道德良好,社会责任感、全局意识强,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能够在材料、机械、冶金、能源等领域特别是在装备制造业从事材料的研发、生产和工程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显然,我校材料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

二、开展课程思政及工程伦理教育协同育人是新工科背景下材料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新工科强调科学、技术、工程、人文的统一和融合,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综合型工科人才,这与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目标是一致的。同时,新工科以新经济和新产业为背景,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工程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影响不断加大,工程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因此,开展课程思政及工程伦理教育协同育人成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材料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柱产业,各类材料的设计、制备、加工和应用过程往往伴随着大量的安全问题,涉及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伦理道德、责任意识等,材料设计、选材、加工工艺、安装使用等问题处理不当都有可能带来工程灾难,引发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因此,提高材料专业人才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工程伦理素质在新工科背景下尤为迫切。

本课题组成员前期已分别就应用型本科院校材料专业课程思政及工程伦理教育问题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课程思政方面,提出了材料专业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方法,从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培养、课程思政元素网络构建、实践环节课程思政设计以及第二课堂思政氛围营造等方面探讨如何构建课程思政体系[2]。在工程伦理教育方面,阐明开展工程伦理教育是培养德才兼备、有“大工程观”的一流工程科技人才的必要途径,是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并通过材料与环境课程改革实践进一步阐明材料工程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3]。新工科专业教育要求专业知识传授、思政教育和工程伦理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但目前仍存在课程思政或工程伦理教育不足甚至缺失的现象,而且因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及工程伦理教育的共性认识不足而在课堂教学中将二者孤立开来,大大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因此,本文在分析课程思政和工程伦理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以材料专业为例,深入分析课程思政和工程伦理教育的共性,开展课程思政与工程伦理教育协同育人探索,促使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三、材料专业课程思政及工程伦理教育现状分析

(一)对开展课程思政及工程伦理教育的目的认识不够明确

开展课程思政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在未来工程生涯中面对伦理困境时能够做出道德行为的意识和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可见,二者的目标方向是一致的,價值是统一的,本质上都属于思想教育,可以相互贯通。但目前部分教师在材料专业课程教学中对这一点认识不够,往往把课程思政及工程伦理教育孤立开来,比如在讲解工程材料选用时侧重于培养伦理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很少介绍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幸福感,这样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课程思政全面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略显薄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目前课程思政工作在我校已全方位展开,在思政内容、思政形式、思政资源等方面也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经验。但我校在本科教育阶段并未开设专门的工程伦理课程,尽管材料专业已在综合实验周等课程中努力融入工程伦理[5],但伦理教学的深度和连续性还是不足,工程伦理教育相对薄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工科建设的推进以及《华盛顿协议》的加入,工程伦理教育亟待加强。因此,在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同时,若将其与工程伦理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必将有助于二者的深入开展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对课程思政元素和工程伦理教育资源挖掘不够充分

无论是课程思政还是工程伦理教育都属于隐性教育,都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生硬、说教和空谈都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及工程伦理教育的资源,厘清思政目标、伦理元素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思政方面的教材、实例都是很丰富的,但需要专业课教师结合专业知识进行梳理和思考,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有机融合。工程伦理教育方面的教材数量较少,内容上也缺少工程伦理案例,这就更需要专业课教师增强工程伦理意识,挖掘工程伦理教育资源,提升工程伦理教育质量。比如讲解材料性能时既可以与“安全生产、质量意识、生命至上”相结合,又可以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相联系。

(四)课程思政和工程伦理教育形式不够灵活

目前课程思政和工程伦理教育多集中于理论课程,教育形式以教师讲解为主,比较单一。但专业人才培养除了可以通过理论课程还可以通过课内实验、综合实验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以及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学科竞赛、专业讲座、学生社团等第二课堂,它们都应该是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阵地。因此,可在依托理论课程、实践环节及第二课堂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比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6],通过多重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对所教内容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感,拓展思政教育和工程伦理教育的维度,加大其力度,提升其教育效果。

(五)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及工程伦理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不够强

材料专业教师对本行业的理解较深,具有较强的工程能力,有一定的工程伦理背景,但开展课程思政及工程伦理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往往有待提升。专业课教师需要增强开展课程思政及工程伦理教育意识,主动系统学习课程思政及工程伦理的相关理论,并加强和思政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快速、有效地提升自己開展课程思政的能力和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水平。

四、新工科背景下材料专业课程思政及工程伦理教育协同育人探索

(一)课程思政及工程伦理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课程思政及工程伦理教育的融合是新工科建设的必然选择。从理论上讲,课程思政和工程伦理教育的目的具有一致性,内容上也存在交叉,二者融合是完全可行的。表1展示了我校材料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目标、工程伦理教育目标的联系。由表1可见,不同专业课程或同一专业课程不同教学模块的思政切入点很多,而且各思政目标往往有相通之处,可相互拓展、延伸。同时,每个思政目标又都能与工程伦理教育目标相关联,其内容涵盖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大部分元素,因此,从实践上看,课程思政及工程伦理教育的融合也是可行的。

(二)构建课程思政及工程伦理教育协同育人教学体系

课程思政及工程伦理教育的融合为二者协同育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良好政治意识、技术能力、人文素养的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工程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很多工程专业课程虽然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工程伦理素养,但往往没有将思政教育资源和工程伦理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出来,缺少完善的教学体系。可以通过组建专业课教师育人团队,对各门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和工程伦理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和完善,深化课程思政内涵,提升工程伦理教育的深度与广度,深入分析二者的融合点,形成完备的课程思政及工程伦理教育协同育人教学体系,统筹指导专业教学,建立课程思政及工程伦理教育协同育人模式,见图1。

(三)提升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及工程伦理教育协同育人能力

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及工程伦理教育协同育人的执行者,承担着专业教学、课程思政和工程伦理教育多重任务,应不断根据教育新形势,通过自学、集体学习、与思政教师结对子、与其他专业课教师交流、参加讲座、参观等多种途径提升自身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用丰富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吸引学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专业课教师应在挖掘专业知识的思政教育元素和工程伦理教育元素的同时,让思政教育和工程伦理教育真正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在“热处理工艺设计”教学中,可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机械零件服役条件,合理选用材料,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热处理工艺、工装夹具的设计及工艺规程制定,在培养学生热处理工艺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同时通过讲、析、评、改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设计方案的多样性。理论联系实际生产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高度负责的工作作风以及安全和环保等意识,切实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课教师在充分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和工程伦理教育元素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等。思政教育元素和工程伦理教育元素的加入方式可以灵活多变,例如在讲授失效分析学的疲劳失效时,可以放映《黑鹰坠落》电影、空难视频等,给学生以视觉冲击,阐述飞机失事原因,引出疲劳断裂,同时融入专业精神、职业道德等思政教育元素及工程伦理教育元素,以提升教育效果。还可以通过播放重要新闻、社会热点事件、人物专访、纪录片、生产现场的视频等,与学生讨论相关的专业知识及其涉及的思政及工程伦理方面的问题。

(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专业课教师应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定位、重要性,以此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让学生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深刻理解专业知识及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工程伦理、工匠精神等。具体可以依托课程实践环节和第二课堂,采用小组竞赛、辩论赛、文艺小品、主题讨论、有奖竞猜等多种活动形式,优化课程思政和工程伦理教育。

五、结语

材料学科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材料专业实施课程思政与工程伦理教育协同育人,是实现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牢牢把握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及材料专业特性,构建材料专业课程思政及工程伦理教育协同育人教学体系,深入研究材料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与工程伦理教育元素及二者的共性,重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能有效提升新工科材料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陈文琪,张薇.“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工科专业内涵建设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35):5-6.

[2] 王珏,毛向阳,巨佳,等.应用型本科院校材料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构建[J].中国冶金教育,2021(3):98-101.

[3] 巨佳,巴志新,李旋,等.新工科材料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工程伦理教育:以“材料与环境”课程为例[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4):183-184.

[4] 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5] 寇波,巴志新,杭祖圣,等.基于综合实验周的工程伦理教育新模式研究[J].高分子通报,2017(9):85-90.

[6] 崔继馨,李学东,申艳光.大思政背景下工程伦理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4):56-60.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新工科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