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淬炼农村干部

2023-08-29 12:09张川
经济师 2023年8期
关键词:有效衔接认知第一书记

摘 要:“第一书记”驻村是国家以一种微观柔和的权力方式切入进了乡村社会,以期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出现新局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有效衔接,既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也能促进乡村振兴,同时也是为淬炼“第一书记”提供了良好平台,使其思想认识、耐力定力、洞察力决策力、思维力协调力得到淬炼,从而提高素养。

关键词:有效衔接 “第一书记” 认知 能力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8-129-02

一、引言

我國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两个一百年”。脱贫攻坚是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抉择,乡村振兴是到2050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布局,二者既有阶段相辅总体目标相同、内涵互含要义一致的高度契合性,也有使命不同要求相异的显著差异性。脱贫攻坚是前提,贫困问题解决了才能促进乡村发展,才能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乡村振兴是动力,乡村振兴了才能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城乡的融合发展,才能保障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概念,要求因村派人(第一书记)要精准,以期解决扶贫资源选择性瞄向目标人群这一世界性难题[1]。于是中组部、中农办、国家扶贫办三部门在2015年4月共同印发《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决定向当时的贫困村选派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从组织关系上赋予了“第一书记”合法性地位。派驻“第一书记”是党的农村工作制度创新和工作重心的下移。当前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有效衔接(以下简称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在农村发展的广阔天地里,既为农村干部提供了淬炼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的舞台,也为其构筑了大显身手和做出贡献的广阔前景。由于有效衔接是一个长期融合的过程,那么怎样进一步淬炼“第一书记”呢?

二、对有效衔接的认知遵循

(一)对有效衔接重大意义要认知到位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都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现中国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农民生活富裕的重大战略任务。脱贫攻坚是基础和前提,只有解决贫困,才能实现全面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动力和保障,巩固脱贫成果,在此基础上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党领导人民开展大规模的反贫困和乡村振兴工作,既是实现公平公正的理想追求和党性的体现,同时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是党对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1],它承载着全国人民对彻底摆脱贫困、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体现着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彰显着习近平总书记要建立一个能够共同发展、没有贫困、生活美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战略思想,提供着全球减贫和乡村治理的中国方案,显示着马克思主义扶贫理论和乡村建设在当代的新发展[2]。所以第一书记要在有效衔接中正确认识大局、服从大局、维护大局,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做到在思想上认同核心,在政治上围绕核心,在组织上服从核心,在行动上维护核心;在方向上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政治素质。

(二)对自身所负职责要认知到位

群众富不富关键在干部,农村兴不兴关键看精英。目前“第一书记”成为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有效衔接的中坚力量和决定因素,搞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既是政治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第一书记”的首要职责,因此“第一书记”要有大局意识,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第一书记”能否密切党干群关系,协调各方形成合力,能否依据村情民情,找准工作切入口和着力点,调动农民创业激情,聚焦发力,发挥“领头羊”作用,能否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积极主动,踏实工作,这些都与“第一书记”的“四个意识”强弱有关,直接影响着有效衔接能否顺利完成。驻村“第一书记”的言行不仅代表着自身素质和工作作风,而且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工作的开展,那些镀镀金、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和心挂两头的不负责任思想在工作中是没有市场的,也是要不得的。

(三)对有效衔接困难要认知到位

1.客观因素。首先是在客观上“第一书记”在驻村扶贫的同时还担负着乡村建设和治理职责,是政府权力走向基层权力建构的新变化,意味着国家以一种微观柔和的权力方式切入进了乡村社会,在客观上就会与农村社会网络的各个固有主体进行信息互动和行为交融,在脱贫攻坚中短暂的博弈,甚至是较为激烈的碰撞之后能够达到很大程度的相融,具有必然性。其次是乡(镇)村干部能力的高低、致贫因子多维性、村民乡村建设意识强弱和开放态度,都对有效衔接产生着最直接的影响,并呈正相关性。再其次是“第一书记”在与所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关系处理上,存在着定位不明和职责不清问题。再加上乡(镇)村干群对“第一书记”期望值过高问题,会导致“第一书记”思想压力大和发挥作用不充分问题。最后是资金资源保障不足,特别是其基本生活保障不足、工作经费申请难、产业项目经费到位慢等问题,常常会使“第一书记”精准扶贫力不从心,甚至心力交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工作激情。

2.主观因素。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下,并不是所有的第一书记都能够很好地完成有效衔接任务。“第一书记”脱贫攻坚后的个人驻村意愿、执行力、更广泛社会资源协调对接能力、项目的选择与实施等因素都会在衔接效能上显现出来。如何专心致志、谨小慎微地采取有效办法,迅速理顺各方情绪,协调各方合理需求,尽快缩短衔接过程,是“第一书记”必须认真考虑的重要因素。所以困难不能低估,问题不能回避。大量的实践证明,往往是那些熟悉国家政策,思想灵活,行动转换迅速,言行如一,下得去待得住、肯苦干能实干、眼光独到、信息畅通、敢于拼搏、开拓能力强和注重提高政治素质的“第一书记”更能够找到打开有效衔接大门的“金钥匙”,更能够笑到最后。

三、建议

由于有效衔接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持续扶贫和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过程,涉及到农村的各个方面,所以“第一书记”要采取有效措施,既保持扶贫成果也促进乡村振兴,同时淬炼自己,提高能力。

(一)精细识别,增强工作耐力和定力

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表明,任何健全的机制都有可能出现信息失真、措施无效等问题。因为乡村振兴同扶贫一样都具有现实的福利性,都具有较强的利益诱惑性,在客观上增加了识别难度,出现存伪性的概率大增。这预示了工作范围的扩大和工作量的增加,锻炼着“第一书记”的工作耐力和定力。由于精准识别不仅是精准扶贫的根基,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根基,所以“第一书记”要用诚恳的心态、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按照程序和识别有效衔接规律,进行靶向识别,将目标下沉到乡村振兴的各个角落。首先是熟知识别标准,查实情。“第一书记”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深入到农村的各个层面,多跑、多问、多记、多思,深入调研,掌握详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脚踏实地地为乡村建设着想,与群众融为一体,通过科学的识别程序找出农村真正需要振兴和改进的地方,使识别情况与实情更贴近,在繁杂的实践中增强自身工作耐力。其次是利用五步识别法考察农村实际情况。五步识别法即为一摸清乡村家底,二看基础设施,三综合考虑乡村刚需,四与邻村比建设质量,谨慎识别反馈并核实,五政府核定。这种靶向性识别程序和甄别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漏识错识等问题,确保振兴政策落实到位。在识别过程中,要赋予农民参与和监督权力,做到有据可查,有责可追。

(二)精明施策,提升洞察力和决策力

1.培养洞察力。精准识别后,“第一书记”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村庄情况和落后原因进行细心思考,要有的放矢、有力放矢、有效放矢,对症下药、精准滴灌。对症下药,是因村施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精准滴灌是需要多少振兴资源才能够振兴,就应该配置多少振兴资源,不浪费一点资源。精明施策要求“第一书记”有一个清晰的科学规划和合理计划,不搞“花架子”,出“实招”,将规划与措施落在“点子”上,把资源用在“刀刃”上,所以“第一书记”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摸透市场行情,明了区域特点,找到振兴金点子,精打细算,避免栽跟头。

2.提高决策能力。在硬件方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公共服务,为振兴创造坚实的发展条件。由于农村大多硬件设施比较差,大大对冲了振兴效应。因此“第一书记”要有眼光,能决策,能施策,加大农村投入,做到通路、通电、通水、通网络,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产业方面,探索和创新振兴模式,进行生态、光伏和电商等扶贫振兴,完善“互联网+扶贫开发”机制,为乡村振兴筑牢物质基础。加大对产业振兴的财政投入力度,利用乡村资源优势,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延伸振兴链条,提高农村整体产业化水平和收益率。在金融扶贫方面,着力解决资金难题,为乡村振兴提供政策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制定适合乡村振兴的多样化融资产品,充分发挥普惠金融政策优势,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在尊重农民主体性方面,调动农民积极性、参与性和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乡村振兴营造浓厚社会氛围。好氛围能够让“第一书记”有条不紊地进行决策,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扶贫工作如鱼得水,事半功倍[3]。

(三)精心治本,培养思维力和协调能力

乡村振兴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个国民应负的社会责任,需要全党全社会多力融合,多方并举,形成互为支撑多元参与的扶贫格局。就目前农村实际情况而言,由于乡村振兴中防止返贫比实现脱贫更难,所以“第一书记”必须辩证思维,大处谋划,小处着手,放眼长远,锐意创新,协调发展,奋发进取。

1.实施志智双扶方式,提高思维力,为乡村振兴奠定精神和智力基础。首先,扶志是脱贫的关键。扶志不仅是扶贫的关键,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不管因何致贫和落后,精神不足始终是根源,所以在加强扶智的同时,还要扶志,“志智”双扶是扶贫和振兴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其次,扶智是扶贫的根本。由于一些贫困户和落后村庄具有多维性贫困和落后特征,常常是经济、教育、健康、文化等因子交织叠加,在外力的帮扶下,可以实现脆弱的暂时脱贫和短暂的建设改善,但是一旦外力不足或者突遇不可预测事件后往往会导致随即返贫和衰败。这主要是内生动力不足造成的,所以“第一书记”在实际工作中要努力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和乡村发展潜力,依靠内生力量真正达到脱贫致富和振兴发展[4]。“第一书记”要注意提高思维力,从大局出发,一方面尽力完善贫困村教育基础设施,重视师资建设,普及义务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另一方面努力设立专项教育扶贫基金,鼓励职教培训机构投资办校,提高贫困群体脱贫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脱贫的基本技能,总体提升贫困群体的综合技能和整体素质,激发其发展潜能,同时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

2.多策并举,建立脱贫大格局,提高干部組织协调能力,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环境。“第一书记”要以经济脱贫为基础,把文化、教育、健康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转变贫困户发展理念,调动贫困户脱贫积极性和主动性,标本兼治,协调发展,使贫困户想干、敢干、能干、会干,真正走向自信、自尊、自立、自足的可持续脱贫之路。[5]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第一书记”要提高组织协调能力,把农民、村级两委、乡镇政府部门、各种经济组织和人民团体等社会力量组织起来,调动起来,协调统一到乡村振兴工作中来,建设乡村振兴大格局,形成人人愿为乡村振兴出份力的良好氛围,通过多方执着地不懈地努力,在使贫困户彻底摆脱贫困侵袭的基础上,才能完成乡村振兴的崇高使命。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EB/OL].央视网,2017-06-15.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85.

[3] 毛苏苏.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基层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发展研究——以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为例[J].老区建设,2022(21):27—32.

[4] 温瑞,冯雪梅,王鹏,谢昊,曹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现状及改进对策[J].乡村科技,2022(19):14—17.

[5] 赵俊凤.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提升对策,农家参谋,2022(05):19—21.

(作者单位:中共开封市委党校 河南开封 475000)

[作者简介:张川(1986—),男,河南开封人,硕士,中共开封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有效衔接认知第一书记
我的第一书记
因为有你
——献给第一书记
第一书记之歌
人大机关走出去的第一书记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终身教育背景下中高职英语类课程有效衔接途径探究
小学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
中高职公共课有效衔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