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沚区再生稻高产栽培实践与思考

2023-08-30 12:03崔小兵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14期
关键词:再生稻高产栽培思考

崔小兵

摘要 再生稻是指在上一季水稻收割后,对稻桩上的休眠芽抽生出来的再生蘖加以培育,以达到出穗成熟的一种栽培方法,也就是“一种两收”,可在不增加种植面积的情况下增加总产量。本文对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再生稻生产实践进行总结,对关键技术要点予以提炼,并结合产业发展提出一些思考,以期为湾沚区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再生稻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再生稻;高产栽培;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3)14-0006-04

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地处30°57′~30°24′ N、118°17′~118°44′ E,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东南与宣城市宣州区接壤,西与南陵县、芜湖市镜湖区交界,北与芜湖市鸠江区、马鞍山市当涂县毗连,区境南北长约45 km、东西宽约40 km,全区国土总面积667 km2,是中部地区通往江、浙、沪等地的重要门户,是安徽省融入“长三角”的跳板。湾沚区境内土壤质地主要为河流冲积物,土层深厚肥沃,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雨热资源充足,年均降雨量1 278.1 mm,适合各类农作物生长。农作物传统种植模式主要为“油—稻”“麦—稻”和早晚两季稻,常年水稻种植面积约2.2 万hm2,其中中籼稻种植面积0.8 万hm2。

湾沚区粮油作物传统种植模式主要为“油—稻”“麦—稻”2种模式,水稻种植以直播为主,草害严重,易因草害减产,同时直播田水稻根系较浅,抗倒伏能力弱,极易造成大面积倒伏。另一方面,受秸杆禁烧政策影响,前茬水稻收获后,大量秸秆留田,严重影响小麦、油菜等午季作物出苗,即使出苗,苗期也因土壤中秸稈过多,作物无法扎根入土造成抗寒抗冻性降低,死苗率大幅上升,严重影响来年产量和效益,大户种植积极性受挫严重。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提高大户种植效益与种粮积极性,湾沚区农业技术部门从优化种植模式,调整种植结构入手,在湾沚区范围大力推广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再生稻按照留桩高度分为“早稻—低节位再生稻”和“中稻—高节位再生稻”[1],从栽培方法上分为“育苗栽插”(含人工移栽)和“直播种植”2种模式。直播种植方法多用于“早稻—低节位再生稻”,育苗移栽方法多用于“中稻—高节位再生稻”,湾沚区推广应用的是“中稻—高节位再生稻”模式。该模式始于2018年,2023年种植面积达0.275 万hm2,占湾沚区中稻种植面积的50%。本文通过总结湾沚区多年再生稻生产实践经验,多方面探索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和栽培规程,为湾沚区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再生稻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 品种选择

1.1 品种要求

“中稻—高节位再生稻”模式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绿色生产模式,根据湾沚区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所选品种必须具备合理的生育期、较强的抗高温结实能力、较强的再生能力和优良的米质等基本特性。根据湾沚区气候特征,必须于4月上旬完成秧苗栽插,11月上旬完成再生季收割,全生育期210~235 d,即前茬生育期135~138 d,后茬生育期70~95 d,为最大限度利用温光资源,所选品种必须拥有合理的生育期;同时,为争取高产,所选品种必须具有较强再生能力;7—9月为高温季节,易遭遇5 d以上超过35 ℃的持续高温天气,该高温时期极易与水稻抽穗养花期重合,导致花粉败育,造成稻穗结实率下降而减产,为此所选品种必须具有较强的抗高温结实能力;在保证头茬栽插基本苗的基础上,分蘖性再生性是产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所选品种必须具有较强的分蘖性,根据湾沚区多年生产实践经验,头茬基本苗不应低于82.5万株/hm2,再生穗数与前茬穗数比例不应低于2.0;再生稻产业作为新型高效种植模式,其最大优点在于二茬优良米质,因此所选品种必须为优质稻品种。

1.2 主栽品种

湾沚区2018—2022年主栽品种为丰两优香1号,该品种表现为分蘖强、腋芽萌发多、抗高温结实、再生稻米优良。从2008—2022年数据可知,前茬产量9 229.5~9 364.5 kg/hm2,再生季产量2 225.0~7 177.5 kg/hm2,产量较为稳定。在2022年连续多日超35 ℃高温的情况下,结实率达88%。再生稻米品质优良,经农业农村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检验报告编号:180000091705),碱消度、胶稠度、粒长为一等,透明度、直链淀粉为二等,符合普通食用长粒型籼稻米品种品质规定要求。通过对种植户调查可知,多数种植户对丰两优香1号认可,规模种植户都预留50%以上的稻谷用于加工成米后自行销售,米的售价6.0~8.0 元/kg不等,经济效益良好。

1.3 筛选接班品种

丰两优香1号虽然多年来种植效益总体较好,但局部地区稻瘟病存在加重趋势,同时该品种抗倒伏能力弱,后续产量和效益提升潜力有限。为克服长期种植单一品种的不利因素,湾沚区农技部门连续多年开展试验示范,自2020年以来先后安排荃两优2118、深优粤禾丝苗、甬优4901等15个品种进行试验,安排荃优1606、六两优香11等9个品种进行小面积示范,从中筛选综合性状较好的品种,如甬优4901、荃优1606等。2023年上半年已在易感稻瘟病地区推广种植约0.06 万hm2,大田表现正在持续观察中。

2 播种期确定及配套农业设施

2.1 确定播种期

播种期应根据大田安全栽插期与秧苗期倒推确定。据历年气象资料,湾沚区大田安全栽插期为4月10日左右,从该日起平均气温稳定超过12 ℃,地温稳定超过10 ℃。采用温室大棚育秧,栽插期叶龄为3.5~4.5叶,秧龄为25~30 d,据此推算确定播种期3月上旬,在此时期播种可最大限度利用温光资源,争取高产[2]。

2.2 选择配套育秧设施

不同的育秧设施应对应不同的播期,2018—2020年,采用二代塑料温室大棚育秧,选择3月下旬播种,但因该类大棚保温性差,极易受倒春寒影响,不仅育秧安全性差,同时后茬因有效积温不够,均产约为2 400.0 kg/hm2,产量极低;2021—2022年,新建31家共16.8万m2钢架连栋大棚,配备取暖器、太阳灯等必要的增温设备后,播期由3月下旬提前到3月上旬,前茬收割时间提前至8月上旬,使后茬有效积温增加10~15 d,产量增加明显,2022年均产达到4 680.0 kg/hm2,全区最高产量达7 177.5 kg/hm2。鉴于此,从产业发展角度应支持建设连栋温室大棚,开展早春育秧,促进再生稻产业可持续发展。

2.3 配备大棚增温设备

早春育秧最大的危险来自于倒春寒,每年3—4月气温变化较大,时常有冷空气南下,当气温低于10 ℃甚至接近0 ℃时,极易造成秧苗冷害、抗性下降,引起立枯死苗。2018—2020年的二代棚育秧因受倒春寒影响,出现部分秧苗立枯死苗现象。2023年,农业部门为所有早春育秧大棚均配备太阳灯、取暖器等加温设备。当气温低于10 ℃时通电加温,一般4 000 m2的大棚架设15个1 000 W的取暖器或30个200 W的太阳灯可使棚内温度维持在15 ℃以上。配置增温设备可最大限度减少倒春寒对秧苗的损害。

3 播种量确定

湾沚区2018年开始推广种植再生稻,当时农技部门推荐用种量22.5 kg/hm2。连续3年调查发现,前茬产量差异不显著,再生季产量增产不明显。从试验数据看,后茬稻桩中主茎萌发苗数在2~3个,第2、3分蘖上萌发1~2个,主茎明显多于分蘖茎。鉴于此,湾沚区2021年开始逐步加大用种量,增加本苗数。2021年推荐用种量为26.3 kg/hm2,2022年推荐用种量30.0 kg/hm2,根据大田实收及理论测产结果可知,用种量为30.0 kg/hm2时前茬和后茬产量显著增加。

4 秧苗管理

4.1 秧床准备

将秧床整平压实,按4 m间隔开排水沟,沟宽15 cm,深10 cm。摆盘前7 d使用杀菌剂和杀虫剂进行消杀。

4.2 摆盘要求

播种后堆盘暗化1~2 d,堆盘高度以不超过30个秧盘为宜,盘内温度控制在35~38 ℃,确保谷芽整齐破土。谷芽80%破土、芽高达2~3 mm时即可通过轨道运输车运送至苗床并予以摆盘。

4.3 摆盘后处理

摆盘后及时关闭大棚,并喷水至基质饱和,确保基质吸足水份,以利出苗。

4.4 温度管理

秧苗期棚内温度应保持在30~35 ℃。早春温度低于10℃时及时用增温设备增温,使棚内温度保持在15 ℃以上,保证秧苗不受冷害。当棚内温度高于35 ℃时及时打开天窗或大棚的单侧窗户降温,切不可同时打开两侧窗户,以免形成空气对流,使秧苗降温过快,导致失水青枯。

4.5 水分管理

大棚内秧苗以旱管为主,应保持秧盘基质含水量在60%~70%。晴好天气一般喷淋1~2次,每次持续15 min,阴天喷淋1次,雨天可不喷淋。

4.6 肥料管理

再生稻秧苗期长,期间可施肥2次。第1次于秧苗进棚后的10 d,约1.5叶期,以1%浓度尿素溶液喷淋后清水洗苗1次,第2次于进棚后20 d,约3叶期,方法同上[3]。

4.7 病害管理

早春育秧低温冷害风险高,极易发生立枯病。应于秧苗2.5叶期,用50%敌磺钠可溶粉剂18.75 kg/hm2对水1 500 kg喷淋1次。

5 机械栽插

5.1 栽插密度确定

前茬栽插的基本苗数对后季产量影响极大,适宜的栽插密度是取得高产的关键。2018—2020年,推荐用种量22.5 kg/hm2,机插密度以25 cm×18 cm为主,345~375盘/hm2,基本苗75万苗/hm2,再生季产量低于3 000.0 kg/hm2;2022年,推荐用种量30.0 kg/hm2,机插密度为25 cm×14 cm,420~480 盘/hm2,基本苗82.5万~90.0 万苗/hm2,后茬均产显著提高,达到4 680.0 kg/hm2。

5.2 栽插时间选择

栽插时间以“苗到不等时,时到不等苗”为原则。机插苗适宜栽插期为3.5~4.5叶期,若4月10日栽插,叶龄达到3.5叶、天气条件允许即可栽插;若4月20日栽插,即使天气不允许,苗龄到4.5叶期也必须及时栽插。

6 前茬肥水管理

前茬要取得高产,施肥量应有别于单季稻。单季稻施肥量最高限量值(纯N+P2O5+K2O)为390.0 kg/hm2,其中氮肥施肥最高限量值为225.0 kg/hm2,单季稻用肥氮磷钾的推荐比例为14∶4∶6,用肥量为375.0 kg/hm2。生产实践中,以三元素复合肥375.0 kg/hm2作为基肥,栽后两次追肥速效性肥料尿素,用量在225.0 kg/hm2,折合三元素复合肥加尿素用肥总量在750.0 kg/hm2。

6.1 施肥总量确定

从种植理论上讲,湾沚区4—8月份气温处于上升阶段,符合植物生长规律,所以推荐肥料施用总量为最大值390.0 kg/hm2,较单季稻常规施肥量提高8%,氮磷钾的推荐比例为15∶3∶8。

6.2 施肥量及时间

于插秧前施用水稻配方肥(氮磷钾18∶12∶15)375.0 kg/hm2+尿素75.0 kg/hm2。分别于插秧后7、15 d进行第1次、第2次追肥,每次施尿素150.0 kg/hm2,于烤田后复水追施氯化钾112.5 kg/hm2。

6.3 水浆管理

机插后第2 d,上2~3 cm水层护苗,之后保持

2~3 cm浅水浅灌,病虫害防治时期可上深水4~5 cm。栽插后25 d放水落干,进行第1次烤田,复水后5 d再次烤田,之后以干溫交替为主。

7 前茬收割时间与留桩高度

7.1 收割最佳时间

在稻杆青绿、剑叶未黄、稻穗成熟度约九成时收割。

7.2 留桩高度与产量的关联

留桩高度与收割时期关联紧密,总体原则为“收割早,留矮桩,攻大穗,夺高产;收割迟,留高桩,求稳产”。从湾沚区近年来的生产实践与试验结果看,8月10日前收割,留桩高35~40 cm;8月11—20日收割,留桩高40~45 cm;8月21—25日收割,留桩高超50 cm[4]。

8 再生季肥水管理

8.1 第1次施肥

于收割前10~15 d,用飞防无人机施三元素复合肥225.0 kg/hm2,保持田间土壤湿润,防止稻根早衰,促使腋芽早发。

8.2 第2次施肥

收割后1~2 d,施尿素225.0 kg/hm2,促进基部芽萌发及腋芽生长。

8.3 水分管理

前茬收割后立即灌“跑马水”,被履带碾压的倒桩腋芽萌发5 cm后浅水浅灌,干湿交替直至收割。

9 病虫害防治要点

9.1 稻瘟病防治

第1次于栽插前2~3 d,用1.5 kg/hm2三环唑可温性粉剂对水450.0~600.0 kg/hm2喷雾,带药下田;第2次于水稻破口前7~10 d,结合穗期病害防治,用1.5 kg/hm2稻瘟灵可温性粉剂对水750.0 kg喷雾防治。

9.2 一代二化螟防治

二化螟是安徽省水稻生产方面的重大害虫,2020年被列为国家一类农作物病虫害,根据湾沚区生产实践经验,于5月20日左右,用1.8%阿维菌素乳油1.5 kg/hm2水剂对水750.0 kg/hm2喷雾防治1次,防治不彻底的在5月底前补治1次[5]。

10 实践与思考

中稻再生稻是一種节本、增效、省时、省工的新型高效种植模式,该种植模式可有效解决秸杆还田难题,同时增加粮食总产,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种植效益。湾沚区经过多年的摸索,实现两茬总产达15 000 kg/hm2,净效益达15 000元/hm2,基本实现“双千”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勤. 来安县“一种两收再生稻”栽培新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2022(3):207-209.

[2] 朱永川,熊洪,徐富贤,等. 再生稻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6):1-8.

[3] 徐富贤,熊洪,张林,等. 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与关键调控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9):1702-1717.

[4] 王鸿林. 再生稻不同留桩高度试验初探[J]. 基层农技推广,2017,5(10):17-19.

[5] 谢承宇,刘礼明. 杂交中籼稻新品种比较试验研究[J]. 园艺与种苗,2022,42(6):67-69. (责编:张 蓓)

猜你喜欢
再生稻高产栽培思考
“稻+再生稻+马铃薯”种植模式适用栽培技术
再生稻促芽追肥机研制
粮食 超级稻再生稻平均亩产创世界纪录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