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理学科为纽带,架起学科间互通的桥梁

2023-08-30 02:10程楠王争争贺辉
陕西教育·教学 2023年8期
关键词:月相古诗词学科

程楠 王争争 贺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要求学校和教师能够带给学生更高效的课堂教学,而地理活动设计在提升教学效果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人教版新教材必修Ⅰ增加的月相观察,进一步要求地理学科走进生活,联系实际,彰显地理学科认识和解释世界的学科功能。通过月相活动设计,使学生从感性认知,动手实践,跨学科融合应用理解月相变化和成因规律,这既突破了月相教学重难点,培养了学生地理学科素养,又通过跨学科融合的探索,增加了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跨学科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因此,笔者作为高一教师,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积极探索和深入推进第二课堂,在结合教学进度的基础上,拓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比如将月相与古诗词相融合,在第一个教学月举办了“明月当空·诗意月相”的跨语文课程的主题活动。

一、月相实践活动设计意图

(一)基于课程发展局限与融合需求

核心素养培养的问题是整体性问题,不是哪个单个学科可以单独完成的,多学科的融合更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但现实是,地理学科和语文学科在核心素养层面都遇到了发展瓶颈,迫切需要综合性和情境化的课程与情境建构的课堂教学来弥补发展的局限,以使地理学科和语文学科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课程互助。

(二)基于教材安排与实践对象分析

第一节的活动内容“开展简单的天文现象观测活动”安排了月相观测,而要搞懂月相的变化,必须先要理解月相的成因。首先,这部分知识理解难度较大,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较高。虽然高一新生对天文学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大,因而月相成因是教学的一个重难点。如果单纯让学生靠想象力来理解月相成因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针对于此,笔者选择了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多感官参与,充分发挥想象力构建立体认知模型,以促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空间感。“学习金字塔”表明使用“做中学”或“实际演练”的方式,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达到75%。学生在“做中学”使得探究过程更加真切,学生能够获得综合而全面的认知,这也就使得月相这一复杂的地理问题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学生通过模型制作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能够让他们理解找到合适的技巧和方法的重要性。

其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动手操作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培养,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增加实践活动,以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最后,学生通过中考从不同的地方来到新的学习环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还不是很熟悉,交往范围比较有限。因此,需要教师安排一些实践活动,通过小组协作,推进群体性交流与互动,为学生日后的合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校倡导的“学习共同体”理念深入课堂奠基。

(三)基于高考对课堂的要求

首先,高考地理试题的命制是基于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的。在古诗词中猜月相就是一种在真实而复杂的情境下的地理知识应用。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能够理解古诗词的内涵。而高一的第一个教学月,正值语文新诗单元学习和新诗创作时期,所以设计月相与诗词的融合符合高一学生当前学习的真实情况。

其次,《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提出,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是符合课程要求的。

二、月相实践活动设计原则

(一)多样体验,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实践兴趣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条件。本次活动包括观察、制作、猜谜等环节,有三种不同形式、内容和层级。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组织,维系学生关注点,让学生乐在其中,受教其中。

(二)合作學习,提升能力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国自古以来就提倡合作学习。当今社会正处于高度合作的时代,具备好的合作交往能力对个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次活动中,无论是模型制作,还是古诗词里的猜月相,都是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展示的,以使学生在交往与协作中学习。

(三)创造创新,学以致用

模型的制作促使学生摆脱固定思维,将自由创造作为新的学习方式。月相活动的设计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真实的问题情境,以使地理学习的价值充分凸显出来。

三、月相实践活动设计流程

近几年高考从“用”的角度考查学生的试题在逐渐增加,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引导着教师必须从“用”的角度教学生,比如多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活动,这样的教学才更有意义,学生才更愿意参与和学习。

(一)观察记录月相变化

教师可以为新生策划观察月相的地理实践活动。一方面夏季天气适宜户外赏月;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暑假一个月的时间仔细观察月相变化并记录自己观察的结果。如果这项活动放在开学后,学生会因为上晚自修和住校等原因,没有充足的时间观察月相。因此,观察活动安排在暑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放统一的电子版记录表指导学生做好月相观察记录(如表1所示)。

(二)制作月相模型

学生制作的月相模型分成两类:一是月相变化模型。学生用可移动泡沫球代表实际中的月球,然后将不同位置的月相描绘在图纸上,边演示边讲解,月相变化就一目了然(如图1所示)。二是月相原理模型。学生用乐高拼接出基座,然后搭建好“三球”,最后连接电源,就能够动态演示日、地、月三者的关系了(如图2所示)。学生分组制作月相模型的过程是边学边做,而这种边学边做的过程也是对月相变化和成因进一步理解的一个过程,需要小组成员密切合作,扬长补短,相互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月相模型制作中得到充分激发与锻炼,而且月相模型制作的成功完成也是一次高质量的集体智慧输出。

(三)古诗词里猜月相

月亮是古诗词中最受人们喜欢的意象之一,咏月古诗词有着非常独特的地位。仅在《全唐诗》中“月”就出现了万余次。教师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将古诗词中描写的月亮和月相观察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对古诗词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具体做法是:借鉴“猜灯谜”的形式将有描写月亮的古诗词制成卡片,让学生猜出古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一种月相,这一活动既让学生体会到科学与美的结合,又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下面是古诗词里的一些猜月相举例。

例1,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通过诗中的“月落”“夜半”可知描写的是“上弦月”,上弦月是农历初七初八的月相,此时月的形状为一大写的“D”形。

例2,徐玑的《夏日怀友》:流水阶除静,孤眠得自由。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远忆荷花浦,谁吟杜若洲?良宵恐无梦,有梦即俱游。

月生林欲晓,即月出的时候天要亮了,这是下蛾眉月出的时间。该地此时的降水是受冷锋影响而形成的。冷锋过境时产生阴雨天气,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故“雨过夜如秋”。

例3,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从全诗来看此时当是“元夜时”,即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月相自然是满月。

综上所述,观察记录月相变化、制作月相模型、古诗词里猜月相这三个阶段,使学生在感性认知,动手实践,跨学科融合应用的基础上理解月相的变化和成因规律,三个阶段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从现象到原理再到应用,给予学生多种体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活动中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航天高级中学

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月相古诗词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踏青古诗词
月相历
制作月相盒
阅读理解专练(三)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超学科”来啦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