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柯牙精神”的诗意再现
——评报告文学《诗意栖居柯柯牙》

2023-08-31 02:25
新疆艺术 2023年4期
关键词:报告文学诗意生态

□ 楼 旸

报告文学作家董明侠和钱建军耗时三年进行寻访与创作,用兼顾宏观政策的谋篇布局与微观视角的真实事迹,摹写了百余位主次要人物,最终完成长篇报告文学《诗意栖居柯柯牙》。这部非虚构文学作品完整地展示出阿克苏地区长达36 年可歌可泣的生态治理实践,生动表现了蕴含在治沙壮举背后的“柯柯牙精神”。该书以“求生存”“求发展”和“求生态”三部分组成,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柯柯牙绿化工程进行全景纪实,展现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范本,更是通过柯柯牙“好故事”发出了新疆“好声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①在此背景下,回顾世界生态文明史,阿克苏地区荒漠绿化无疑是一例全球生态治理典范,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值得参照的典型个案。作为一部生态报告文学,在《诗意栖居柯柯牙》中,两位作者深怀对阿克苏的浓烈感情,凭借用心书写新疆的执着态度与深厚的文学功底,使得一段艰辛漫长的柯柯牙风沙治理过程跃然纸上,诗意地再现了以“自力更生、团结奋斗、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内核的“柯柯牙精神”。

《荒漠林海柯柯牙》韩栓柱 摄影

报告文学曾经以新闻时效性为特征之一。但随着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变化与数字媒介时代的到来,报告文学的新闻性逐渐削弱,逐渐转向为一种叙事性非虚构写作活动,其文学性也更加凸显。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非虚构写作的纪实性要求确保写作对象的真实性,而真实性恰好是读者与纪实性文学作品建立情感连接的关键,同时是报告文学作品叙事性与文学性的来源,也是非虚构写作的独特魅力所在。《诗意栖居柯柯牙》便严格遵循了从客观现实中提炼典型事件并塑造典型人物这一原则,真实地讲述了人们投身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的伟大壮举,展现了其中的个体记忆与共同经验。作为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前期走访寻获素材的工作是全书叙事取得成功的基础。在后记中,作者讲道:“新疆大地上的故事,关在书斋里是写不出来的。如果不脚踏大地一步步走进去,恐怕很难写出新疆的辽阔、厚重、诗意,写出真正的中国故事。”尊重非虚构写作的创作规律,深入了解阿克苏地区尤其是柯柯牙的自然地理、文化构成与生活样貌,奠定了整部作品叙事的基调。《诗意栖居柯柯牙》将微观叙事融入到柯柯牙生态发展的总体进程当中,各段故事的登场自然得体,契合各部分主题,同时故事内容紧贴现实,易于将读者带入具体情境之中。无论是描写颉富平书记在地委办公楼遭遇风沙的混乱场面,还是讲述宋建江险些在巡护工作中失去生命的惊险故事,抑或歌颂守护胡杨林的吐尼亚孜·吐热甫付出一切的坚守,都能展露出作品真实性带给读者的强烈震撼,让人深切感受到柯柯牙每一处悄然变化的来之不易。该作品还在宏观层面,展示了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形成的生态文明观。一串串精准的数字和一件件真实的故事背后,是阿克苏各族人民从凝聚“柯柯牙精神”以对抗自然灾害、改良生存环境,到与自然和谐共生,再到与自然共谋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念的进步。生态治理的目的并非与自然保持对立,而是如文中所说“不去战胜它,并非意味着投降或妥协,而是与它和平相处”,这是我国历经多年摸索出的生态治理最优模式。被誉为中国“绿色长城”的柯柯牙绿化工程不仅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生态修复典范,更是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作者为实现作品主旨的最佳表达效果,对已掌握的事实材料做选择性展现,并按照一定的结构逻辑对挑选出的故事段落进行编排。在《诗意栖居柯柯牙》中,作者描写了人们集思广益、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展开种树大会战的场面,也有为刻画角色形象而设置的诙谐有趣的温馨场景,还有劳动人民举家献身柯柯牙建设,吃苦耐劳的典型细节描写,以及人们放弃更好的生活条件,投入柯柯牙生态发展事业的众多故事。通过作者的笔触,读者仿佛走入满目疮痍、沟壑纵横的盐碱地,在坎儿井也无处施展手脚的柯柯牙荒原上,目睹着从干部到官兵再到百姓,为种树而挥汗如雨的画面。作者通过对客观事物之间关联的能动把握,对人物和事件的出场顺序进行了有机组合,由此增添了文本叙事的可读性。

《诗意栖居柯柯牙》不加矫饰地叙写了在柯柯牙的蜕变过程中,人们对自我能力与科学技术不断探索开拓的特殊历程。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是构成其文学性的根基,但同时也不能忽视想象性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真实的故事来自受访者的回忆,众多的回忆主体经过无意识想象等复杂的心理活动后,选择性言说个体记忆,最终向采访者呈现出“加工”过的个体经验。作者作为书写主体,又会将所有个体记忆进行还原或重构等一系列编排,形成作品的最终面貌。

文学作品的原始素材往往融入了写作者的想象,因此作者在《诗意栖居柯柯牙》中,首先根据主观情感并结合自己对事件发展的逻辑判断,挑选最具典型性的人物及事迹进行艺术加工,以符合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形态表达出来。作品主体部分集中于表现柯柯牙肆虐的风沙、难以治理的土地、资源调配的两难境地以及种种现实阻碍。在给出明确数据进行说明的同时,也有将黄风形容为“妖怪”,将对付坚硬的土层描写为“任你钢筋铁骨捶打、推土机碾过,纹丝不动,只留下几道浅浅的白印。这白色的印记,分明透着一种嘲讽:你们是谁?想干什么?也不问问我是谁!”等等想象性描写,由此使作品增添了更丰富的文学品相。记忆经过多重编码—解码过程,脱离了现实原貌,但鲜活的细节会得到精准保留。例如记录治理盐碱地,“柯柯牙绿化工程常务副总指挥何俊英清晰记得,很多人汗湿透了全身,手起了血泡,有的年轻小伙子疼得掉下眼泪。”以及经常用手检查土壤的毕可显,“毕可显的右手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明显比左手的手指粗得多、短得多、指甲也变形变厚,像小铁锨。”此类细节体现出纪实与想象的综合作用,二者共同支撑起非虚构作品的文字表现力。该作品有多处的环境描写和氛围烘托,如写到19 岁的包伟职守树林,“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脸上满是青涩,在家乡阿克苏树林里的芦苇边守着水,地上的火光映照着他年轻的面庞。林子里很安静,只听得到干树枝噼啪燃烧的爆裂声和水流向根系的声音。诸如此类画面很唯美,甚至有一点淡淡的忧伤。这一丝丝忧伤里,有苦也有累。然而,因为热爱,那火光都变成了青春之光。”作者合理地加入想象与情感的成分,借助小说艺术的部分技巧,增添了报告文学的诗性和形象性,从而易于让读者产生共鸣。正如茅盾曾指出:“好的‘报告’需要具备小说所有的艺术上的条件——人物的刻画,环境的描写,氛围的渲染等等。”②《诗意栖居柯柯牙》作为一部主题先行的作品,并未淡化人物、情节,反而凸显二者地位,想象性地再现了人物之间的互动与具体事件发生发展的节点。如“地委副书记康克俭看着阿克苏地区交通处处长王殿武,微微一笑。这一笑,王殿武心领神会,他明白:康副书记要点将了。”诸如此类的描写,巧妙地表明了事件的发展。《诗意栖居柯柯牙》并非简单地将材料进行“卡片式”罗列,或机械地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组合,而是在结构布局方面能够前后呼应、彼此关照,并且考虑到“柯柯牙精神”的提炼与表达,展现出各位人物和事件之间的关联。例如在“求发展”部分,文本先将一众人物及其事迹分章节介绍,并在最后集中回溯,揭示出“柯柯牙精神”所蕴含的凝聚力,以及人们为柯柯牙面貌蜕变所作出的集体贡献。

人物在报告文学中的叙事价值越来越突出,不仅是因为文本的叙事性由主要人物的行动线索形成,而且因为人性的成功展现是报告文学取得文学性和审美性的关键所在。《诗意栖居柯柯牙》重视人物记忆与个人特质的再现,既将人物作为表达作品主旨的重要载体,又将其凸显为叙事中心和思想主体。《诗意栖居柯柯牙》中的每位人物本身均带有故事性,且在不同篇章中展现出适应不同主题的人生侧面。同时,一众角色作为时代人物被写真、写活,能够充分展现时代精神和个体生命特质,从不同角度再现出“柯柯牙精神”的内涵。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韩栓柱 摄影

就整体的创作特征来说,《诗意栖居柯柯牙》通过描写人物的个人体验,讨论了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以及个人与国家的命运交织。作者在作品中以历史轴线为基准,图绘了一幅横跨36 年时空的柯柯牙人物群像,其中涵盖了阿克苏地区七届地委领导班子,以及老中青各年龄段,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岗位的人物。文本首先记录了人们为求生存而改造自然的斗争过程,该部分以颉富平、毕可显、何俊英、黎仲康等中国共产党干部为主要书写对象,讲述了柯柯牙沙漠绿化工程从平地、修路、改良土壤的起步阶段,逐渐进入全民动员种树“大会战”初成气候的阶段。其中也不乏做出重大牺牲的普通百姓,如坚守岗位的麦麦提依明·阿木提,因无暇顾及家庭而错过了5 个月大的女儿最后的救命时机。“求生存”篇章的叙事基调略显凝重,该过程展示出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与坚定不移的优良品质,通过传递集体情感中的忧伤与希望,体现出各族干部群众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求发展”与“求生态”相较于“求生存”阶段,色彩更为鲜艳明朗,讲述了“林二代”邓灏、“核桃兄弟”赵武中和木合旦·吐尔迪,以及离开上海投身阿克苏果业的曾湘娥等人,如何为柯柯牙绿色产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为阿克苏增添“梦想之光、希望之光”。总的来说,作品始终将历史真实置于首位,以真实性为基石,通过普通人的视角重现历史现场,还原出“柯柯牙精神”的世代传承。

在写作手法上,《诗意栖居柯柯牙》表现的并非众多人物的单一剪影,而是成功表现出了人物的多面性并塑造了立体性格。从某种程度上说,文本的文学性与诗意,正是存在于作为回忆主体的人物本身。由于人物数量众多,作者采取了主次人物分明、情节详略得当的表现方法,以推进柯柯牙工程进展的领导干部为主要刻画对象,其间穿插具有典型性的普通百姓,从多方面记录奋战情况。其中,心理描写和人物对话最具表现力,例如在对各位副总指挥的描写片段中,讲述康克俭将30 斤粮票偷偷塞给年轻饭量大的王殿武,几位干部在工作间隙互相打趣,总会把吃饭的时间变成工作会议。借助此类穿插于作品主脉的小故事,能够鲜活地展现出各族干部群众的团结精神与深厚情谊。同时,面对来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双重阻碍,来到柯柯牙的人们也会产生动摇和畏难情绪,“如果依马木·麦麦提知道未来有一天等待他的是茫茫戈壁,他也许会对自己的这个选择产生动摇,事实上,他确实也动摇过。”作品写出了人物心理成长与观念改变的过程,写出了阿克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体现集体记忆的同时并未掩盖独特的个人记忆,呈现出每一代人的使命担当和对“柯柯牙精神”的接续,实现了对单纯纪实写作的超越,使得纪实与诗意表达并行不悖。

结语

《诗意栖居柯柯牙》传递了来自阿克苏地区人民的“理想主义者的浪漫”,摹写了柯柯牙地区从黄沙蔽日到绿水青山的伟大跨越进程。作者将历史真实与自身的经验和记忆相连接,在纪实的基础上融入适当想象,诗意化地再现出阿克苏地区人民经过曲折艰辛的斗争,最终创造了“戈壁变绿洲,荒漠变果园”的奇迹。“柯柯牙精神”的深层内涵,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坚定不移、自力更生的不懈追求,质朴的理想背后饱含诗意的畅想。而文本正是通过对人性中优秀品质的书写,刻画了饱满的人物形象,写出了生动的柯柯牙奋战图景。《诗意栖居柯柯牙》借助纪实的方式解释了人类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弘扬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传达出“美丽中国”的本质内涵,创造了独特的生态美学效果。同时,《诗意栖居柯柯牙》也是“讲好新疆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次成功实践。

注释: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②茅盾:《关于报告文学》,周国华,陈进波编:《报告文学论集》,新华出版社1985 年版,第5 页。

猜你喜欢
报告文学诗意生态
诗意地栖居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生态养生”娱晚年
冬日浪漫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阵痛与激情:1979—1989年的灾难报告文学
被耽搁的诗意
浅析如何写好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