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成长理念下校外教育对儿童社会化课程的探索

2023-09-03 07:53林敏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23年7期
关键词:共同成长

林敏

摘  要:儿童社会化要坚持儿童本位的教育方式与原则,通过社会化学习,提升儿童学习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儿童社会化需要儿童、家长、园校三方协同。福建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以下简称活动中心)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阵地作用,基于结合儿童本位的教育方式与原则,融合哥拉斯的选择理论-儿童本位的教育、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勒温的集体动力理论等理论基础,借鉴丰富的教学形式,囊括不同的教育对象,探索实践幼小衔接年龄段儿童社会化学习的课程体系,取得了实质性成效。

关键词:儿童社会化  社会化学习  共同成长

幼小衔接年龄段是儿童学习、社会生活的转折点,儿童社会化的水平影响儿童入学后的适应和身心、学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中高年级以及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前幼小衔接年龄段儿童的社会化学习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内容小学化,这导致孩子上学后因为熟悉学习内容而不认真听课;其次,缺少对核心学习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导致入学后适应问题仍然存在;最后,缺少家长理念教育,导致家长无法正确匹配幼小衔接年龄段儿童的社会化学习。

一、儿童社会化:儿童本位的教育

幼小衔接是终身教育的重要一环,活动中心注重该阶段儿童的社会化程度,从开设课程至今,不断探索、实践、创新,积累出一套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

活动中心以校外教育为阵地,坚持儿童本位原则,融合教育心理学中哥拉斯的选择理论-儿童本位的教育、发展心理学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心理学中勒温的集体动力理论等,开发出系统、完善的儿童社会化课程体系,内容包括专注力训练课程、情绪社交课程、家长课堂。该体系着眼于儿童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 、社会适应(情绪与社交技能),以小班制(8~12人)课堂教学为主,结合情境化的团辅活动,借力闽姐姐空中家长学校,结合家长线下沙龙、讲座等形式,培养儿童的学习能力与习惯,唤醒家长的儿童社会化理念,教授正确的方法,促进家长积极参与,从而形成有层次、有系统,全方位的良性儿童社会化生态系统,促进儿童身心、社会和学习多方位适应,提升终身学习能力,保障心理健康。

二、“我”用“身份”打开“新世界”:儿童本位的社会化学习课程体系

社会心理学理论指出,社会化指学习者在社会文化情境中通过有效互动,促发自己社会化进程、发展自己社会性素养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人通过学习以养成个体社会性,促进适应性,保障身心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过程。[1]对于准小学生而言,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影响其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因此,生活化、游戏化的情景模拟式体验学习与多方参与的合作学习是社会化学习的两个重点。

(一)在体验中学习:“我”与“我”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小衔接阶段儿童处于以自身为中心到看见他者的过渡期。初期儿童对待事物只有参照自己才能理解。儿童按自己的方式同化周围施与他的影响;在情感上,只凭借自己的需要和情感判断和理解事物,不能按照客观规律认识问题。[2]儿童进入小学后需要适应新角色的变化,需要具备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本课程强调利用真实社会情境和生活情景,带领儿童从贴近生活,通过图式-同化-顺应-平衡适应从“幼儿园我”到“小学我”的角色转变,旨在提升专注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基本自我管理与调控能力。

在学习能力的提升上,专注力课程旨在提升儿童的专注力,通过视、听觉通道不同类型注意力的训练,达成儿童“认真看、认真听、认真写、认真想”的目标,同时对儿童工作记忆进行训练,奠定儿童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基础。该课程除了学习能力的提升,还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让能力与习惯为儿童入学实现双重保障。

社会适应能力主要通过情绪社交课程(团体辅导课),对“我”的情绪感知能力、情绪表达能力以及情绪调控能力,通过体验式学习进行充分训练与巩固。

课程以绘本《我的情绪小怪兽》为模板,模拟不同的生活场景,带领孩子看见“我”的不同类型的情绪,学会区分情绪。

情绪社交课程通过角色扮演、绘画心理呈现、手工制作、讨论等浸淫式体验教学,让“我”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化学习,学会体验、区分、表达、求助、调控等情绪管理技能。让孩子充分感受自我,了解自我,表达自我,并学会在遭遇困难的时候寻求帮助。

(二)在合作中学习:“我”与“集体”(学校与家庭)

儿童的学习受到周围包括物质环境和人际情感环境的影响。“社会化学习”需要建立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社会性素养发展的儿童与同伴、老师和父母发生更多元、更深刻的互动与联结。[3]

1.“我”与“同伴”

专注力课程中,“我”与“同伴”主要通过活动过程中的轮流、等待、相互检查、分享等实现尊重他人、正确沟通等。

在情绪社交课程中,在“社交”部分,包含如“我想跟你玩”“我不怕羞”“我会解决问题”等,让“我”通过演练、分享、完成任务,学会正确的社交技能。

如在“小小侦察兵”这节课中,小侦察兵要侦察炸弹的位置,就要通过小组间或小组内协作的方式,找到即将爆炸的炸弹,共同解除危机。结束后通过复盘让孩子明白只有做好自己的事,并与他人协作,才能最终实现目标。

儿童的“我”,在社会学习的过程中,“我”既是“我”,又是别人的“同伴”,这样的体验式学习,也让儿童学会了在做好自己的同时,从他人的角度换位思考,促进其社交技能的提升。

儿童社会化课程的特点在于让孩子在“准社会”环境中成长,利于孩子更好地迁移,同时也实现了准小学生的“我”与“同伴”的共同成长。

2.“家庭”与“我”

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实现儿童社会化,家长更需要培养与训练,需要对幼小衔接年龄段儿童的社会化有正确的认识。

家长需要正确的儿童社会化理念。首先,需要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及他们当前的行为能力;其次,家长需要掌握该年龄段儿童的教育技能,学会正确地指导与陪伴孩子;最后,家长自身需要养成良好习惯,如不沉迷手机,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陪伴孩子运动,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物理环境等。

活动中心通过闽姐姐空中家长课堂、讲座、线下沙龙、社群互动等方式,全面带动家长,实现与儿童的共同成长。

三、結语

科学、有效的儿童社会化课程以提升儿童能力与技能为目标,促进儿童、家、校系统性协同合作,为儿童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学习生活及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儿童、家长以及园校需要共同成长。打破常规的课堂教授形式,通过专注力训练,情绪社交团辅课及家长讲座、沙龙等不同形式,让参与者在体验式教学中成长,提升其迁移能力。

儿童社会化课程通过四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实质性成效,获得家长的一致好评。活动中心也将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与创新,为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为儿童、家庭、学校的协同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吴遵民,周杨嘉源,法洪萍.学校不能成为新时代的孤岛——新社会化学习刍议[J].教育家,2021(49):9-11.

[2]【瑞士】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第135-136页.

[3]张齐华.“社会化学习”:价值、内涵和基本要素[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2021(07):5-9.

猜你喜欢
共同成长
在家庭教育中与孩子共同成长
在期待中与孩子共同成长
浅论如何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
走进群文阅读,我们共同成长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语文教学与生命意识
倾听孩子共同成长
探索乡土资源特色课程,促进师幼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