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功带戏 以戏促功
——锡剧武功训练初探

2023-09-05 19:58王晓东
剧影月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武戏武生锡剧

■王晓东

太湖璠珠,秀慧无锡,天泽地润似翡,山色溪光如翠。无锡是太湖畔的一颗明珠,别具水乡风韵的锡剧就是明珠上最璀璨的光芒。锡剧起源于清朝乾嘉年间,最早为流传于无锡、常州一带的“东山调”。太平天国时期,“东乡调”与道情、唱春、宣卷结合,逐渐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开始演唱小戏。滩簧随后吸收了江南民间舞蹈“采茶灯”的身段动作,并采用采茶灯、花鼓戏的方式演出,逐渐发展成滩簧小戏,被称作“花鼓滩簧”。20 世纪初滩簧进入上海,演出盛况空前,大放异彩,形成“常锡文戏”。20世纪50年代定名为“常锡剧”,1955年正式更名为“锡剧”。可以说锡剧是一个年轻的剧种。

锡剧武戏大量学习借鉴了昆曲、京剧的内容,演出过《樊梨花》《火焰山》《陆文龙》《探庄》《狮子楼》《借马》《董家山》《打店》《火焰山》《三访桑园》等一系列经典剧目。一直以来,观众对锡剧的印象就是“小桥流水,抒情典雅”的艺术风格,加强锡剧武功训练,培养一代代优秀的锡剧武生演员,做到以功带戏、以戏促功,可以丰富锡剧表演内容,拓展锡剧文化内涵,让锡剧不仅仅是“诗情画意,檀板清歌”,更是“铁板铜琶,大江东去”!

一、锡剧武戏基本功的教学

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中记述“武剧”云:“武生之腰胫,必自幼练成,及长,仍日有定程,时时演习,乃能转折合度。或凌空如落飞燕,或平地如翻车轮,或为倒悬之行,或作旋风之舞。以王梦生所见于京师者言之,其人上下绳柱如猿猱,翻转身躯如败叶,一胸能胜五人之架叠,一跃可及数丈之高楼,此种柔术,殊不多觏。”由此可见戏剧武功之盛。很多人夸奖戏曲演员喜欢说“文武昆乱不挡”,这句话代表了一个演员艺术全面、功夫高深。即使是一个只唱文戏的演员,也还要练练抢背、吊毛、扑虎等技艺,包括形体功(腰腿功等)、毯子功、把子功在内的武功,成为锡剧演员必修的基本功。

“形神俱妙,以形传神”是戏曲表演的审美标准。没有“形”,就没有“神”,“形”之不存,“神”将焉附?没有扎实的戏曲武功功底,就演不出武松的英雄气概、林冲的高强武艺、石秀的灵巧机智、李陵的威武俊逸。

锡剧武戏基本功主要有七个大块的内容,即基础筋斗、短筋斗、长筋斗、软毯子功、走跤、小排头和弹板筋斗,其中每个大块又细分成很多小的教学单元。要练好扎实的戏曲武功,第一要重视身体素质能力的训练,通过柔韧性训练和力量训练相结合,提高学员力量,做到关节灵活、肌肉力量增强、柔韧性提高、避免运动伤害,利于学员的长期发展。第二是加强速度训练。俗话说:“天下功夫,唯快不破。”戏曲是一门虚实结合的表演艺术,如何让观众相信青龙偃月刀有82 斤重,金箍棒重1350 斤,需要演员大量的速度训练,才能在表演上举重若轻、身轻如燕、矫若游龙、惊若飞鸿。

二、以功带戏

很多观众在欣赏锡剧武戏的时候,会觉得演出不够精彩,有时不够连贯,有时意犹未尽,有时演员配合不够默契,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一是演员的基本功不够扎实,不同的武功技巧不能扎实连贯地表演出来,在练功不够的情况下就登台表演;二是演员学习戏缺乏传承,一味跟着录像学习,不了解整个武功动作的编排,没能准确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以及相关的表演要求,没有掌握其中的技巧和要领。因此加强戏曲武功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戏曲表演是一种形体的艺术,通过心理行动、语言行动和形体动作来表达。语言行动是剧中的台词,形体动作是人物的举手顿足,是飞转腾挪,是一瞪眼一吹胡子,而语言行动和形体动作的目的是使人物思想外化,和人物的心理行动形成和谐统一,这样的武生人物才有内涵、有深度、有高度,而不是一个为了展现身手而运用武术的龙套“工具人”。一个人物的形体动作能揭示其内心活动,又以内心活动为依托,激发形体动作,内外统一才能形神兼备。“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就是外在的“形”,而人物的思想意识、智慧内涵就是内在的“神”。

锡剧武戏的开蒙戏有三出,分别是《探庄》《试马》和《打店》,学生们学的第一出就是《探庄》。《探庄》的主角石秀像一个优秀的侦察兵,通过精彩的动作组合和舞蹈程式来表现他的果敢、机警、睿智、敏捷、胆大心细、身手了得。石秀第一次出场用“走边”的程式来展现他的沉稳机敏和多层次的内心活动。“走边”是表现身怀武艺的剧中人轻装潜行的景况,常用于夜行、侦察、巡查、暗袭或赶路等特定场景,是武戏演员的基本功之一。主要由正、反云手,各种踢腿和飞脚、旋子、蹦子、扫堂腿、飞天十响以及快三步等动作组合而成。可以单人,也可以双人、多人。石秀属于短打武生,短打武生穿短装,着薄底靴,兼用长短兵器,短打武生要求是漂、率、脆,看起来干净利索,打起来漂亮,不拖泥带水,表演上重矫捷、灵活。石秀是走遍与其说像武术,更像一场精妙绝伦的舞蹈,为了让学员学好这出戏,我要求学员把走边的动作组合拆解成十几个单独的动作,每个动作单独练、单独耗,使得每个动作都力量匀称、角度不偏不倚、体态孔武有力。然后再把整套“走边”连起来,让学员过一个走一个,过的标准要求每个动作都不能出错,动作流畅,弹跳要兼具高度和美感。一开始学员觉得训练量很大,有些吃力,时间长了,他们发现通过练功可以保持身体体能,提高自己弹跳动作质量,高强度的训练让他们形成了肌肉记忆,整体表演也越来越行云流水。初入戏校的学员要坚持每天的武功训练,中青年演员也要定期进行武功集训。因为戏曲武功是一切表演的基础,没有扎实的武功基本功,一切表演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只会让观众觉得脚步虚浮、动作无力,节目表上写的出场人物是“李逵”,实际表演的是“李鬼”。中青年演员进行武功集训也可以强化体能,将自己多年的舞台表演经验和武功训练相结合,加深自己的功夫深度和难度。通过武功训练来提升演员的表演技巧,这就是“以功带戏”的作用。

三、以戏促功

练而不演则惘,演而不练则怠。学习锡剧武功表演必须练功和演戏相结合。因为很多经验和技巧演员只通过老师口传心授,不经过历练是体会不深的。每到学期末,无锡文化艺术学校锡剧班就会进行锡剧展演,通过表演让学生积累舞台经验,同时也找出不足。

锡剧表演有三个层次:一是记熟所有动作,一折戏的动作顺下来行云流水;二是记熟所有唱腔,不同于京剧动作表演演而不唱,锡剧是唱演结合,要做到表演时载歌载舞;三是领悟人物性格,演起来有“魂”。很多武生演员功夫练得非常好,几个动作下来就受到观众热烈掌声,但是看过他演的几个不同折子戏后,感觉千人一面,没有表演出不同人物的精髓。因此,想要当一个成功的锡剧武生需要不断登台表演,通过积累舞台经验,揣摩人物内在特征,寓技于戏,所有的武功技巧都要服从人物性格和剧情需要。在我们锡剧的历史上,开武戏先河的是季梅芳先生,他能演《千里送京娘》的赵匡胤、《宝莲灯》里劈山救母的沉香,也能演《西游记》的孙悟空,他通过学习京剧《怀都关》的武大刀技巧,在锡剧中大耍刀花,是锡剧武功的第一人。季梅芳先生的大刀与淮剧、扬剧、京剧的三把大刀,并称戏曲界四把大刀。季先生13岁开始学戏,16岁登台演出,他所有的功夫、唱腔、表演基本上是通过多年的舞台磨炼、不断丰富而形成的。季梅芳勤奋好学,又能活学活用,他将传统的“赋子”加到即兴表演中,让锡剧常演常新。锡剧学员演员应该珍惜每一次登台演出的机会,学习季梅芳前辈,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不断琢磨角色人物,让演出更有质感、更有“灵魂”,做到“以戏促功”。

锡剧武功教学任重而道远,通过以功带戏,以戏促功的方式,提升演员的表演水平,演得“准”,演出“韵味”,演出“灵魂”。

猜你喜欢
武戏武生锡剧
普及教育对锡剧艺术传承的重要性
晚清宫廷与民间武戏的交流融合
江苏锡剧文化登陆香港、澳门
武生跨书
“海派”视域下的王芝泉武戏研究
近现代川剧改良运动中的武戏改良
传承锡剧文化,打造中队特色
武术在武戏演进中的作用——对昆曲武行名角王芝泉、张铭荣的采访及对其弟子娄云啸、钱瑜婷武戏的考察
刀马旦
刀马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