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监督工作的实践与创新
——参与《白兰花》排演的收获与思考

2023-09-05 19:58王教军
剧影月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白兰花白兰排练

■王教军

2022年6月22日晚,第十五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决赛现场,当音乐短剧《白兰花》演出结束时,场内掌声以及评委给出的高分,让我如释重负。作为该剧的演出监督,从这个剧目的排练,到最终的舞台呈现,本人一直参与其中。其间,该剧一次又一次推翻重来、修改打磨,也使我经历了一次洗礼过程。演出监督既是一项工作环节,也是一种职业。作为演出监督,责任重大,从剧本落地到排练筹备,再到最终演出呈现,均由演出监督全权负责。我和编剧徐志玉既是朋友关系,也是一个系统的同事关系,之所以能够担任音乐剧《白兰花》的演出监督工作,也有一种近水楼台的缘分。因此,担任《白兰花》的演出监督工作,对于我来说,既是一种信任,也是一种考验。

近年来,红色题材一直是文艺创作的一个热点,特别在是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红色文艺作品创作的态势持续升温。红色题材的艺术表达,如何使人物形象更鲜活真实?又如何使故事更深入人心?我与编剧进行过一次深入交流。徐志玉告诉我,他在接到市里布置的关于讲好红色故事的一个创作任务时做出的一个思考。也就在这样的一种境遇中,他有了创作一部歌颂革命先烈的戏剧作品的念头,但一直没能找到很好的切入点。一天,徐志玉翻看了《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一书,对沈安娜具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沈安娜受中国共产党的派遣,潜伏到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主要为国民党重大会议和重要人物做速记工作。她打入敌人心脏14年,得到地方的高度信任,虽然经历多次风险,但始终没有被识破,为党获取了大量国民党中央各方面高层内幕情报和核心机密、其中有些具有战略、预警价值……可舞台作品不同于文学作品,它得有舞台行动、人物个性、戏剧冲突等,能不能把这样一部纪实作品成为舞台作品,他还是有所顾虑的。在收集和阅读了大量资料后,徐志玉渐渐找到了戏剧形象的种子,白兰这一舞台形象立显在我的脑海中,为了避免人物的概念化、公式化、套路化,在创作过程中,编剧力求使人物有血有肉,让人物走进观众心里。由此,形成了音乐剧《白兰花》的雏形。

剧本,剧本,乃一剧之本,《白兰花》剧本初稿完成后,作为第一个读者,我的第一直觉就是要按照音乐剧的特点以及本剧想要突出表现的内容,剧本中一些行动不足的人物需要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减,然后把主线确定在白兰及一群地下工作者对于情报的传递上。这份情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有历史的景深,又有现实的温度,更是传递一种信仰力量。编剧听从了我的建议,并重新对剧本做了修改。修改后的剧本主旨更加明确了:白兰接到上级指示,要求将一份重要情报送出城,这份情报关系到这座千年古城的完整,以及人民免受战争之苦;这次任务不光是她一个人在战斗,所有的地下党员有一个共同的标志:白兰花;行进中的白兰,发现身边的车夫、小贩及许许多多的人,胸前都有一朵白兰花;为掩护白兰,突破敌人包围,其他地下党员接连牺牲,而白兰也在保护学生时,中弹危在旦夕,她把情报交给学生,又把带血的白兰花别在她的衣襟上……在这一连串紧张而富有波折的行动中,不仅把成功与否的悬念传递给了观众,同时也通过段落、节奏、情绪的推进把观众带入情节中去,与角色产生了共鸣。

《白兰花》的场景是多时空的,因而在排练过程中,力求打破剧本原有写实风格,将舞台的虚拟空间、现实空间及心理空间进行交织叠置。运用舞台空间的假定性,极力挖掘剧中人物的内心真实情感和舞台的多维空间,演员们时而是现实空间的真实人物,时而又是相隔空间的人物对话,形成了人物性格的多样化与风格化。而道具的运用,也恰到好处。芦苇只是抽象的象征物,可以是战争场面,可以是不同时空的支撑点,也可以理解为地下工作者行进中的一切障碍物。而作为一个音乐短剧,这些移动物也为舞台时空流动感、画面感的营造带来了极大便利。作为演出监督,从接到任务后的那一刻起,最先要了解导演的意图,明白其要呈现的作品全貌。排练阶段,首先就是准备好道具和服装,确定好排练场地;给全体演员和主创人员每人发一份《白兰花》的资料(包括剧本和排练时间表),组织演员反复阅读剧本,互找人物感觉;结合《白兰花》剧本内容,排行动、走位和调度。技术合成阶段,在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做好协调工作,完成《白兰花》所有的技术合成与联排、把控好时间和工作的节奏,为演出的成功铺平道路。

音乐短剧《白兰花》参加盐城市小戏小品展演,得到了评委和观众的高度认可,但也有评委提出了一些建议,如细节上不够真实、紧迫感不强等。而此刻,距离第十五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的报送时间越来越近。为了在省五星工程奖活动中取得好的成绩,我们专门邀请北京专家进行了一次座谈会。座谈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白兰花》区别于别的红色题材的戏,它选取的人物事件也非我们常见的英雄人物,没有出现同质化之感。这个剧接下来要做的是:在塑造好人物的同时,要开掘历史精神,让人们对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充满信仰。这番话让我茅塞顿开,这不正是最大的动情点吗?接下来的排练中,《白兰花》又做了进一步调整。

首先,把开场的普通群众改为看似平常百姓最后却都是地下工作者。让这些地下工作者为了一份重要情报的传递,把代号“白兰花”的行动表现到极致。而这样一个改动,也更适合承载音乐剧特有的民族气息。其次,简化了事件交代过多问题。原稿中对开场事件展现、中间部分白兰的一些细微的心理活动都有精准交代。而这对于该剧的最高任务而言,无足轻重。省略了这样的交代环节,把有限的时空交给“情报”来设置阻力,从而提升全剧紧迫感。最后,充分运用音乐剧的特性。在核心唱段上用简单的唱词加以重复,来营造“情报”的急迫状态。例如:“我未曾想过,你们是亲密的战友,护送我前行。”“我们是你的战友,共患难生死的战友,并肩走。大军兵临城下,等待着先生等待着情报,为了这古城。时间刻不容缓,保卫我的城保卫我家园,我们盼解放。”这样的唱词,既能交代情节,又能制造气氛,比原稿的虚化唱词更有形象感和动感。同时,该剧的演唱方法多元化、舞种使用非限定化,完全体现了音乐剧的个性特征。尤其是“情报”传递的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为了在当天晚上能够把情报安全送出城,地下工作者们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在关键时刻,抛头颅、洒热血……于是,利用芦苇的设计完成了接力式穿梭。骑车的、挑担的、卖花的……每一个人都掩护了白兰,在场上都行动起来,而正是这一段落舞蹈式体现,把整个场上的节奏和气氛推向高潮。

《白兰花》的成功,很大程度是因为在人物塑造中更加突出了那些先驱者的纯粹、执着、义无反顾,让今天的同龄人能够感受到100 多年的人的精神状态,从100 多年前的英雄故事中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近年来,舞台上有不少红色题材戏剧作品,但在很大程度上在表现事件上做过多铺陈,能让观众记住的人物不多。归根结底,就是在开掘人物、塑造人物上功力还不够。音乐剧《白兰花》在江苏省第十五届“五星工程奖”中荣获第二名的好成绩,这自然是我业务上的一次成长与提升,同时也让我经历了一次洗礼。戏中白兰以及众多革命英烈的行为感动了我,戏外这个剧组的不吃劳苦、齐心协力的精神也感化了我。特别是专家们不厌其烦地指导我们,让我深入了解到舞台技术与舞台艺术相关的专业知识,最大化发挥了演出监督的职能作用,从而促进音乐短剧《白兰花》作品的完美呈现。

猜你喜欢
白兰花白兰排练
舞动未来
心上的白兰树
A quieter world during the lockdown
乘风破“难”开新局 白兰姐妹伴身边——晋江市妇联改革创新见实效
童年的白兰鸽
卖白兰花的老妇人
两个大忙人
外婆的白兰花
戴白兰花
指挥艺术指导与学生的排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