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高度统一
——以中央芭蕾舞团《敦煌》为例

2023-09-05 19:58韦钰
剧影月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敦煌舞蹈艺术

■韦钰

舞蹈艺术,在当代社会下,已然不是单纯的一种身体语言的展现,人们从原始状态中不断进行自我孵化与跨越,进而转化发展为当下的形态,并拥有自己的文化文明,与此同时,舞蹈也从最初的只为表达原始人类自我意愿的肢体动作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被赋予更多元素、多元化内容的存在。现今的我们,如何探寻原始文明,很多途径都来源于当时被记载下来的舞谱,学者们通过研究被描绘下来的身体动作,来探究当时的文明,舞蹈艺术为人类的追古工作奉献颇多。因此,现下越来越多的舞蹈不再单纯是身体的艺术,更多的是成为承载文化、传达文化的一种艺术载体。

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2500 多年的建城史,历史遗存底蕴深厚,不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赋予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更是被列入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这样的好消息无疑是对苏州经济发展的一次强有力的推进。那么,除却那些固有的名胜古迹及唱、念、做、打的昆曲艺术等以外,还能有什么样的活性因素能够随着这样波动下的经济发展之下,推动苏州文化的传达与发展,使得城外之人能够更加深切了解苏韵文化,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双重推动与发展呢?舞蹈能够随着时代变迁,与时俱进发展,融合当下新潮元素,并能生动形象地给予人们传达思想内涵的艺术,无疑是艺术工作者首当其冲需要突破的课题。

如前文所言,舞蹈已经不再是单单转述原始人内心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随着生活物资的提高,人们对待艺术的要求也更为精益求精,艺术不再是华而不实的花瓶。人们越来越期待每一件艺术作品的产生,如古人所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人们在意的是艺术作品背后被赋予的意义和其本身的内涵价值。一个城市,其文明发展越好,其产生的艺术作品也更为耐人寻味,下面我就以中央芭蕾舞团的《敦煌》为例,浅谈一下如何让剧目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舞蹈,作为现如今的一种全民性文化娱乐活动,已然成为大众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种存在。2022年6月10日,中央芭蕾舞团的原创剧目《敦煌》再度亮相于国家大剧院,为中国2022 年的艺术演绎发展之路首添一抹亮色,同时,此次演出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舞蹈艺术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上的重要作用。

中央芭蕾舞团成立于1959 年12 月,在其茁壮成长的60多年中,舞团始终在国内与国际的艺术领域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其团魂始终以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此次,其编创的舞剧《敦煌》,以独特的编排方式,重现先人之路,给予了观众新的感官色彩。不同于以往传统版本的故事情节,编剧将人物的角色、故事的塑造投放于现代之中,结合现代发展,无论是主人公的着装打扮,抑或是情节的设计,将现代与古代用芭蕾的方式结合在一起,为“敦煌之路”赋予了新的色彩。中央芭蕾舞团的这一次编创与亮相,不仅是在舞蹈艺术领域内的一种突破,同时也是艺术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中的一次助力。

从古至今,艺术始终是反映人民生活最为真实的一种存在和表现手段,如同一面生活的反光镜一般,这也是为何在2021 年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大会中,会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等重要文件,其中,要建成文化强国,便是党的宗旨之一。中央芭蕾舞团始终将艺术生产作为第一要素,融合实际,舞团除了不断延续国内传统作品、引进国外优秀剧目以外,还一直奔赴在“推陈出新”的路上,用强烈的艺术感官刺激着人们的艺术神经。

如何从艺术的角度,推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从舞蹈的层面上来讲,无非是在身体语言上做文章。不同于音乐的艺术形式,舞蹈是一种用身体作为言语表达路径的艺术形式,是一种无声的艺术。如何用四肢来向观者传递剧目之核心,并以此传达编者的思想与理念,除了在动作的编创上需要厚积薄发的力量以外,还需在表现形式上不断地进行创新与转变。以中央芭蕾舞团的《敦煌》为例,作品抽身于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借鉴了其原有的故事,增添了新的创作思路,带领观者重新“梦回敦煌”。本作品与《丝路花雨》略微不同,前者是以民族舞——敦煌舞为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向观者阐述,从动作的层面出发,身体的自由调度性更为宽广,身体语言的选择表达方式也更为多重,而《敦煌》则是选择了以着重在脚尖艺术的芭蕾为艺术展现形式,更多地用脚尖艺术,传达人物之情感、情感之发展,即使身体的表达重心更多地放置在脚尖上,然而作品整体却丝毫没有展现出一丝的情节怠慢或是拖沓,整体故事情节连接紧凑,人物情感饱满。舞团在此次编创上,重新调和了故事的发展及形式的转换,用芭蕾的艺术形式展现东方故事,其创新之“新”不仅仅是片面的表现,更是从服装道具的层面至形式、内容结构完成了一次演变。

《敦煌》作为中央芭蕾舞团2022年的首演,即使是在近年来艰难的大经济环境之下,舞团也用此次演出的成功再次向世人证实了艺术对于社会发展及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作用。三年的疫情反复,舞蹈剧目如何散发本身之魅力,来吸引人们自发地走进剧院,安心地坐下来欣赏这种无声的身体美,我们的思考重心仍然需要聚焦在“创新”二字上。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第一要素,不仅是国家硬力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同时也是国家软实力发展的首要驱动力,国家领导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明确要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作品创作生产传播”。《敦煌》的成功演出便是这一要求的完美落实。

社会经济与艺术之间已经产生了一种不可斩断的枢纽,艺术体现社会经济、助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社会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助力着艺术的发展。中央芭蕾舞团通过内部严格的体制训练,凭借着国内外优秀人员的力量贡献及资源互递,不断地致力于创新之上,这一举措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文化的生产力,日月累积的迸发力量是巨大的,这不仅响应了党的号召,同时也充分地证明,舞蹈艺术想要推动社会主义的繁荣发展,想要为经济发展贡献一己之力,其根本便是改革创新,《敦煌》用西方芭蕾之形,阐述东方敦煌飞天之美,即使是老生常谈的民间传统故事,在故事延续传承的数十载中,始终有无数的观者为之慕名而来,在这个喧嚣的社会环境之下,静心欣赏这无言的美,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元素,贴合人民的当下审美,在保持原创作之核的基础上,以“旧瓶装新酒”的形式,给观者不断提供新的视觉冲击和感官冲击。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地推陈出新,在原有的土壤之中不断地开出新花,这便是舞蹈艺术独特的魅力之所在,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动作,也不单单是生硬的肢体展露,其内在是通过情感的表达,使得观赏之人与编创者、与舞者、与作品本身产生高度的灵魂共鸣。

中央芭蕾舞团《敦煌》的成功演出,无疑是在艺术领域中绽放了一朵鲜艳无比的花朵,同时作品本身也在用其强有力的行动默默地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艺术作品的力量,在舞台上进行展演的同时,从作品出发,通过作品、演员的肢体动作,折射出当下的文明趋势和社会发展,这是值得我们所有文艺工作者学习的。始终将社会效益放于首位,将改革创新放于首位,有效结合当地文化特色、文旅资源,创作出既得金杯银杯、又能获得老百姓口碑的好剧目(产品),这需要编创者用心地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只有在此过程中,借以生活体验之感,才能在精神层面上找到共鸣,寻得真谛,进而在舞台上展现出生活之真、生活之美、生活之善。

猜你喜欢
敦煌舞蹈艺术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纸的艺术
我和舞蹈
因艺术而生